晓村致富能人李氏兄弟的心事
李立、李攀是亲兄弟,在不少村民眼里,兄弟俩可是村里的能人:哥哥开着一个印刷厂、弟弟开着一个家具厂。对于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村民多以外出打工为生的长安区晓村来说,兄弟俩能有今天,确实不容易。
先说说哥哥李立。昨天下午,我跟着晓村党支部书记李毕武、村监委会主任李甫权来到李立家。轻敲两下铁门后,门很快开了,一位中年男子从门后探出身来,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门内。“屋里乱,别介意!”说话的正是李立。他带我们穿过堂屋进到后院,眼前就是生产车间了。这是一个简易棚,下面放着印刷机、覆膜机、卡花机等,李立指着每一台设备,认真地介绍起来。
李立今年47岁,从年轻时出门打工接触印刷行业至今,已经20多年了。10多年前,李立凭学到的技术开始单干,借钱买设备,一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设计到印刷再到送货,李立都亲自干。前些年,李立的厂子一直在韦曲,3年前,为了节约成本,他把设备搬回了家。李立一个人忙不过来,还雇了三四个人帮忙,“雇的都是晓村的村民,也算为他们提供个干活的机会吧。”李立说。
我问他生意咋样,李立坦言,今年生意不如往年好做。“我的业务主要靠前些年积攒下来的客户、熟人介绍,主要是一些私人客户。我也想扩大规模,把生意做大,但是像那些大单位大企业的业务,很多需要前期垫付钱,咱这厂子小,钱是个大问题。”
再说说弟弟李攀。李攀今年38岁,还是晓村为数不多的年轻党员。李攀也是早年外出打工谋生,最早是跟着哥哥干的,最先接触的也是印刷行业。到了2010年前后,李攀接触了橱柜行业,一开始主要是给人送货。“我算是边干边摸索吧。”后来,李攀也搞起了橱柜。最初,他只是开门店卖橱柜,到了2013年,李攀凑了10余万元买了几样设备,在鸣犊街道租了门面和一小块厂地,开始生产、销售橱柜。如今,除了橱柜,李攀还做衣柜、电脑桌等,做起了自己的家居梦。去年,李攀在村里盖了新居,五间平房和一个偌大的院子,也把生产设备搬回了家里,生产车间就设在院子里。“这些年,农村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传统的灶台慢慢被淘汰了,农村人也在学城里人,橱柜也进入农村了。”李攀说。李攀为自己的厂子取名叫“鸣品家居”,他说寓意“要打造鸣犊的品牌家居”。说起以后的打算,李攀说,目前他在蓝田县焦岱镇开了第二家门店,算是拓宽了市场。他还计划在更多乡镇开门店,给晓村的父老乡亲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领大家致富。另外,他还想把生意做到西安市区,把业务做大。不过,李攀解释说,发展资金是一个大问题。
在走访兄弟俩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到“缺资金、贷款难”。我明显感受到他们有共同的心事——想发展壮大却遇到资金瓶颈。“对农民来说,想干个啥事不容易,想发展壮大更不容易。”村党支部书记李毕武说,与1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经济环境要好多了,政府把该松绑的都松绑了,只要人勤劳、有头脑,肯定能致富。“可对于农民来说,要想发展产业,主要还是资金跟不上。”
他举例说,不少农民想通过银行贷款搞发展,虽说金融机构也制定有相关扶贫政策,但是针对农民的贷款条件,比如提供担保方面,不少银行要求提供房产证,或者提供公职人员的工资卡做担保,否则根本申请不下来贷款。“对农民来说,这些要求太苛刻,也很难做到。”李毕武说,希望有关机构制定政策时,尤其是针对贫困村的农民,采取便利的措施,真心帮他们一把,让他们有更多脱贫致富的机会。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