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潏河岸上(薛志毅)
记得一九六七年九月从韦曲二中回去以后、作为农村的青年、就投入生产队的劳动。除了三夏三秋两忙、夏天在潏河岸上的劳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潏河两岸有几万亩稻田、更有几十道堰口、所谓的堰口就是在上游一两里的河岸开个口子、通过自然地比降将河水引到下游的稻田里、是稻禾能茂盛地成长。我们樊村中间的几个堰口就叫师家堰、冯家堰、王家堰、关家堰等等。为了保持这些堰口在盛夏水能长流、使其负责浇灌稻田不缺水、所以在盛夏总要找一些老汉和娃们挑堰---实际上就是潏疏通堰渠、保证供水。这个挑字、实际上也和那个敲同音、因为每一个堰口都有个管事的、就像我们的王家堰、我记得一直是张家堡某老人、每天下午在两村中间的场里敲锣、即告诉张薛二堡明天继续挑堰、所以这个敲字和那个挑字就是同义语吧。
第一次挑堰、我和我个朋友搭伴我俩挑一段渠、那时是在河滩里挑生渠,所谓生渠、就是在河滩的石头里挖新渠。如果你这一段挑的高了、上边的水就流不下去、因此那个堰头的老汉就坐在我们的渠头监视着我俩、就像个地主老财一样、人家都上去了就不让我俩上去、最后没办法了说了句:“看到你达是个好人的面子上、暂时让你俩上来!”从这句话说,可见我的老父亲当时在俩个村还有一定的威望、是张薛二堡大家都公认他是个好人。
王家堰有两条源头、第一是通往师家村菜地好几里的地方;一条是盛夏没水时在潏河中心开个口子、这两道渠首保证了下游张薛二堡一二百亩稻地的用水;似乎王家堰的水源很旺、所以挑堰只需用三分力就可获得十分水、于是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个搞王堰之说、也就是说王家堰用水不用太费力就可以没问题保证供水。
从此后挑堰慢慢进入常态、工头也认可了我。我和善鸿、中正等张家堡老同志也渐渐熟悉、那个工头老汉也就不再整我了,我记得成旭他爸给我讲清朝的十个皇帝: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太极是进京前的、进京后只十个。善鸿给我讲当年在狮子庙上学、我村里的谁多笨、不聪明等等;我村里的一个老汉给我讲我太爷多聪明等等、现在这些老者早都化为了一个土丘、我也后悔当年怎么没有向明勋询问更多的关于我太爷的事……
那时候挑堰也是最轻松的活儿、除了天特旱、下游稻地特需水时、平时水足——王家堰满渠水、大家就不忙、来到潏河畔上、干一会大家就在河边上的树荫下休息、那时潏河岸上、绿树成阴、一片翠绿。我坐在潏河畔上、就寻个树枝在沙土上画字、这事似乎让我村的一个妇女给看见了、也造成了已逝的她生前多次在村里下一代面前的夸奖。
我在王堰上挑堰只干了一个夏天、到了一九六八年我就开始在生产队上干活、而一九七零年又开始上高中、而高中毕业后不久我又上大学去了、于是这段挑堰的故事就永远成了永远的记忆。
有五十年过去了、我从个不懂世事的小子变成了两鬓花白的老头、当年一起挑堰的老人们都去了那个世界、而现在故乡人也废弃了种了近千年的稻田、我也离开故乡几十年了;但每每想起当年的潏水岸上挑堰、总觉得是段不寻常的经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广西再游(薛志毅)
- 下一篇:散文:雪域一瞥——北欧四国游记(薛志毅)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