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月二 龙抬头(每小平)
“二月二,龙抬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很多如吃饺子,吃春饼、吃米饭、吃馄饨、不剃头、炒金豆、放龙灯、引龙、迎富和送穷、妇女不做针线活、不洗衣服、耍社火唱对台戏等活动……明朝沈榜《宛署杂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远古时人们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动物,是和风细雨的主宰。“二月二,龙抬头” 古今流传的民谣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着一年的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将要开始。
相传武则天废李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遂降旨龙王三年不许下雨,以示惩罚。龙王不忍心人间遭受灾难,偷偷降了一场大雨,润泽了植物、动物和人群。玉皇大帝便将龙王拿下天宫,压在大山下,不得翻身和抬头。黎民百姓感激龙王救命之恩,天天为龙王祈祷,用炒金豆开花等方式,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农历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吃爆米花、炒豆子象征着“金豆开花。”“二月二,龙抬头” 的传说千百年来流传至今。
昔时民间年画《天子耕地》画面文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国母来送饭,五谷丰登太平秋。”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在地下冬眠蛰息的小动物被春雷惊醒,爬出地洞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在此时“抬头”,故二月初二又称“春龙节”。明清数百年间的皇帝在每年二月二前后在中和殿备耕,事先检查御用农具。如在北京的先农坛,就是明清皇帝沿袭古制祭祀先农,举行春耕仪式的地方。
惊蛰本名启蛰,在汉代为避景帝刘启帝讳改为“惊蛰”。“惊蛰一声雷,农民春耕勤。” 惊蛰以后农民忙于春耕生产,降雨量逐渐增加。
长安有“正月里不剃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之说,很多人在腊月理发后要等到二月二才理发。传说二月二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以显尊贵,图个吉利。民谚:“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这天剃头讨了个好彩头,一年都风调雨顺呢。
“二月二,接姑娘。” 娘家人接回出嫁的女儿,因正月里姑娘不在娘家住且过年期间劳累,再就是春耕即将开始,接回几天犒劳犒劳她。接回后的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也叫迎富日。人们日出野外田地采篷,兹向门前以祭之,以迎富。这与唐代民间流行的“送穷”风俗相关联。在正月最后一天人们扫除粪污及屋内灰尘;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或投于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于是日弃破衣于街巷,也有的结柳、缚草为船以送穷。
二月二这天黎明,老人未起床前念叨道:“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边,珍珠玛瑙往家端。二月二,敲炕沿,蝎子毒虫不见面。” 人们在起床前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走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人们不仅送穷、迎富、祈望丰收,还盼望龙出,镇住毒虫,除祛疫病,得到康宁。此外,二月二这天有“引进勤龙,送走懒龙” 一说。二月二清晨,家家户户用锅灶里的草木灰,连续不断地在地上撒成一条长龙,直接延伸到井边或河边,用意送走懒龙。然后用黄土从井边或河边开始,撒成长龙,连接到自家门前,目的是引回勤龙。龙司水,水润而生财。在晋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绞水或到河边取水(引龙)。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瓮,此举就把“钱龙”司引回家了。引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豫东地区二月二早晨用锅灶草木灰在院子及大门外打囤,用铁锨撒成圆圈,在圆心处放上五谷,喻示一年粮食丰收的祈愿。蓝田二月二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还有的敬奉石碾,传说石碾是青龙的化身。有人把石碾支起来,表示“龙抬头”……因为龙可以治水,希望春暖后农耕生产风调雨顺,多下几场好雨。青龙节亦称春龙节,万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唐代有:二月二、运高走,气高扬之说。更有二月二放龙灯、放生、祈福、开运大典等仪式。在沿黄河地区,人们用芦苇或秫秆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油碗傍晚放到河里点燃,为龙引路。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祖国地大物博,各地习俗有所差异。有些地方在“二月二,龙抬头” 这天,妇女们必须停止针线活,以防针“扎坏龙眼”;还要停止洗衣服等,恐怕“伤了龙皮” ;在长安区流行给出嫁女送“炒豆”,主要有炒玉米或爆米花,炒黄豆、炒棋子豆(用面粉制作小方块) 等混合后送给女儿家。旧俗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拜文昌神或孔子。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还有人在药王庙里叩头,祈保平安。无数的习俗演变成二月二忌做针线活、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由于二月二这天已是惊蛰以后,大地阳气上升,各种冬眠的昆虫、爬行小动物等陆续复苏出洞活动,这天人们还有一个驱除毒虫的活动。明代刘侗、于奕正编著<<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 这天清晨,家里的老年人要有一人早起,手执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里念念有词:“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 人们认为这样做,蝎子、蜈蚣等害虫就不能复苏、伤害大人小孩了。
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过年大吃油腻之风,多吃清淡食物。各地吃喝不一,有吃煎饼也有吃懒龙的(用发面蒸一长条形卷蒸馍,蒸熟后切开分而食之)。这天吃米饭名为“吃龙子”,吃面条为“吃龙须”或“龙须面”。吃春饼名为“吃龙鳞”,吃饺子名为“吃龙耳朵”,喝茶讲究喝龙井茶……总之,吃喝要与龙相关联,是取吉祥如意之意。
二月二日,千百年来在长安区杜曲东、西江坡村唱对台戏的名声传播城乡内外。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庄只设一个戏台进行演唱,而在少陵原坡下两村之间,相距不足百米的平台上,搭起两个戏台进行面对面的演唱,一比高下。首先比剧目,如同装扮社火没出台前保密,用戏剧镇住对方;其次是演唱水平,西江坡村有名震三秦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须生李买刚、白江波等名家上台演唱《铡美案》《护法灭亲》《三打陶三春》《包公赔情》《打銮驾》等净角或花脸戏。东江坡村也不甘示弱,聘请省市秦腔剧团名老艺人上台竞技,表演各自的绝活酬谢观众,博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白天演,夜晚还演;并且在白天还举行竹马、旱船、高跷等社火表演。吸引了乡城内外数万人前来观看,盛况空前,传为佳话。……
二月二,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不断升华、剔除糟粕;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人们用各种仪式祈求神龙祈福,达成美好的心愿。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雪飘长安(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书刊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