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非遗保护工作再创辉煌
日前,西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长安区共有9个非遗项目入选,分别为:丰镐三灵民间故事传说、冯村射虎、嘴头手工空心挂面、长安狮子龙灯会、传统瓦当制作技艺、大府井清明习俗、长安泥塑技艺、长安荆条编织技艺、长安大头爷信仰习俗。近年来,长安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注重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推动工作有序开展。2006年,成立了以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全区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建立以区政府办、文化、财政、规划、土地、文物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长安区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成立长安区非遗保护中心,各街道成立各自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普查人员,建立了街道非遗信息员制度,逐步建立起区、街、村保护工作三级网络,确保了工作的衔接和有效展开。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经费保障。从2006年起,区政府把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国家、省、市各级专项补助资金累计达260 多万元,保障普查、申报、保护等基本工作费用;同时区政府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重点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工作,为非遗保护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
三是深入开展普查,完善非遗项目档案。2006年,制定《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搜集、整理非遗项目重要线索9大类103条,整理出重点项目47个,走访代表性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艺人160余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遗保护档案,绘制《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整理《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编印《长安区重点非遗项目资料汇编》和《长安区非遗图典》,建立了长安区非遗项目资料数据库,在区文化中心设立了长安区非遗展厅。通过开展深入普查、定案建档等工作,实现了全区非遗保护工作无空白、无漏洞、全覆盖。
四是突出保护重点,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名录。在普查整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对重点项目进行逐项评审、科学认定、规范分类,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名录。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1项,市级项目26项,建立区级项目保护名录30项。多次获得省、市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五是多种措施并举,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工作。为了对非遗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长安区把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保护列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并做了五年保护利用规划。同时,结合非遗项目特点,分类开展政策扶持,对表演展示类项目,通过展演实现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类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传承;民间文学类项目,利用实物载体或历史遗存,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先后建立了何家营鼓乐、楮皮纸制作技艺等项目传习所;命名了长安区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长安道情等项目的传承单位。2012年将 沣峪口老油坊博物馆项目列入2012-2015年度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000万元进行规划设计兴建,目前老油坊博物馆项目已建成;2015年,在子午台沟村建成北张村传统手工造纸集展览、宣传、体验于一体的纸宝。
六是加大扶持力度,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为了使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有人、发扬光大,长安区建立了传承人认定制度,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共有60余人。其中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2013年,制定出台《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助管理暂行办法》,给予区级传承人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的补助。通过各种宣传展示平台,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保护活动,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发展。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区迎新春文化活动走进群众家门口
- 下一篇:长安手工灯笼受热捧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