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山岭子”那口井(杜益茂)
我们老家在灞桥区灞桥街办务庄村。务庄村大人多,有“七堡八围墙,当中夾个八家巷”之说。除东、西、南、北四个大村外,还有安定堡、杨庄、六家庄、八家巷、张围墻、南围墙、庙围墻等小村庄。务庄村名由来已久,远近遐迩。早在西汉时就设务庄社,原以“耕耘务本”而得名。到了北宋时,西安设有六个" “营田务”,其中就有务庄。北宋王朝在这里"开荒种地、养马屯田,生产粮食供应前方战事。这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适种各种农作物。村民世世代代以耕耘土地为生。
我们村是务庄较小的一个村庄,因为西侧靠庙(现在为务庄中心小学),所以叫靠庙围懎。居住在务庄村的村民,几乎家家屋内都有水井,以供饮用或间供洗衣用;耕耘的土地上都有水井,以浇灌农田。随着农业合作化,各家耕地上的井由私有变公有,又因水位下降井水枯竭,各家屋内和耕地上的井逐渐弃废,唯有“山岭子”那口井,伴随着村民生产和生活度过了大半个世纪。
我们村耕地大都在村北,且耕地平整,水利条件优越。唯有村东一块丘陵地,从西向东有一条小路,像山脊梁高出两旁,向北向南斜坡而下,村里人叫它“山岭子”。在“山岭子”西边有一口井,井口直径约二米、深五六米。在我的记忆里,解放前直至农业合作化,原是一位农户地里的一口井,他家弟兄们多,凭着这口井浇灌着六七亩耕地,收获夏秋两料庄稼维持全家人生活。这口井距村仅有一二百米,自归集体所有后,它由普通一口井变为机井,供全村生产和村民生活用水,且在这口井上经过人力辘轳绞水、畜力水车泻水、到后来电力抽水,见证了农村灌溉工具的変迁和发展。
刚解放,这口井的主家和其他村民一样,用辘轳绞水,在井上架一长轴,轴上套一圆筒,筒上绕长绳,绳端挂水桶。圆筒上有曲轴,转动曲轴,绳在圆筒上缠绕或解开,使水桶垂下,装満水后吊上,倒入槽内,流入水渠,用以灌溉农田。为了提高灌溉效率,他们在这口井南北两头各置一个辘轳,使上浑身解数,汗流浃背,一墑浇灌不了几分地。一年四季忙碌在这口井和这块土地上。其他在“山岭子”种地的村民无法浇灌,只能靠天吃饭。
人民公社化后,土地归集体所有,这口井自然成集体管理,原用人力辘轳绞水改为畜力水车泻水。在井上架起一个用木制成的立轮,圴匀地固定几十个小筒(斗)环绕一周,轮辐间装受水板,下部浅入水中,上部高出井面,帶动轮转,浅入水中的的小筒(斗)装満水帶到井台上,水自小筒(斗)中倾泻入槽而汇流入田。畜力水车泻水,节省了人力,泻水量加大,原来“山岭子”几十亩旱地利用这口井可以浇灌。不过由于土地高低不平,水渠中不时地跑水,看水人忙个不停疏水堵水,而且灌溉不匀。
随着电力进入农村,后来又有了机井的广泛应用,这口井成为我村唯一的一口机井,井上或井下安置水泵,利用电力抽水使山岭子旱地变水地,灌溉方便。而且全村大部耕地,村里人的饮水、洗衣,全凭这口机井。机井日夜奔忙,喷出哗哗井水,流入农田。机井旁或水渠边,不时有用桶提或用桶担的村民,还有捶布洗衣的妇女和嬉戏玩耍的儿童。
后来自来水进入各家各户,农田灌溉机械化,自动喷撒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山岭子这口井早已废弃。如今,随着人口户数增加,这口井被填埋,上面已住上农户。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我和王迺信(杜益茂)
- 下一篇:诗歌:诗两首(杜益茂)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