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炉客----一部秦商谋生的创业史(凡雨)
看过《闯关东》、《走西口》和《乔家大院》的人都知道那是讲山东鲁商和山西晋商外出谋生,历尽坎坷却令后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而陕西秦商曾经“上炉呢ni”和“下扬州”经商谋生的往事却鲜为人知。著名作家叶广岑的新作《张家大哥》,就讲述了秦商炉客经商的这段历史,勾起了“客”家人对当年炉客的回忆和怀念,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以为秦人只抱守“皇天厚土”的印象。
户县在明、清时是“炉客之乡”
四川的康定,是藏汉民族的结合地,是内地连接西藏、印度、尼泊尔的一条枢纽通道。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在康定设炉打箭,故称打箭炉。康定在民国时曾归川边特别区、西康省管辖,人们把以康定为中心的雅安、炉霍、巴塘、甘孜、昌都、拉萨包括青海玉树、云南丽江等地通称为“炉上”,去那里经商做生意的商人便被称为“上炉呢”当“炉客”。(“上炉呢”是老辈人方言常用语)。
日前,笔者访问了秦商“炉客”的起源地和集中地西安市户县,聆听了当地“炉客”的后人,对先祖当年“上炉呢”的追述。
元末明初时,就有内地商人开始在打箭炉上经商做生意。陕西有一支以户县为主的陕帮炉客,这支炉客以其人数多,规模大,时间长而著称。据史料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户县北牛东村当时有30户人家,已有7户人家在康定经商做生意,始初以该村孙家和新阳村葛家合资,各出200两白银起家,最早开设陕帮商号恒盛合。
孙家住扎康定,收购茶叶、布匹、绸缎、日用百货供给藏区,葛家住木里藏区收购黄金、麝香到康定交易。由于省吃俭用,经营得当,发展为拥有资金两万两白银,经营时间至解放初长达近600年。清末民初为该县“上炉呢”当炉客人数最多,光牛东村当炉客的就有300多人,还有牛东周边的第五桥、沙河寨、北稻务庄、宋村、新阳村、南庞村、崔家湾、黄堆、张良寨等村庄及相邻长安地区的一些村庄来共同参与,带动了周边村庄一起经商谋生。
户县牛东村66岁的孙明海孙家大哥告诉我:牛东村王、孙、贾、李、崔姓炉客中,王家最早,孙家最大,贾、李、崔三家人数居多。牛东村有许多家庭兄弟中有好几个都去当炉客,人称一炉客、二炉客、三炉客。孙家三炉客就很有名气,老大为一炉客、老三为二炉客,听说各自都经营有自己的商号,老九为三炉客是民国初年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师爷。只因三炉客老九是刘主席衙门的上宾,为维护炉客权益做过许多有益的事情,人们尊称其为九老爷;另外,贾家也有三炉客和五炉客,牛东村亦有九炉客家和十一炉客家。
牛东村孙氏二炉客家72岁的孙金声老人说,小时候常听当过炉客的爷爷讲,最早到康定去的炉客和少数民族打交道语言沟通相当困难。由于当地是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艰苦,条件非常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同胞,常常衣不裹体,言语不通,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用物品进行估价交换。他听爷爷讲,少数民族用麝香等藏药换取食盐等生活用品。开始时交易都是把东西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做上要换取啥东西的标记后,人躲在不远处观望。炉客发现后,留下他们需要的东西,再拿走交换的物品,这就是最初的原始商品交易。
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炉客在打箭炉一带开设的商号有百家之多,光在康定泸河西岸商贸区就有40多家。商号经营规模较大,资金雄厚,时间较长的除恒盛合外,还有经营药材的利盛公、魁盛隆、昌义发、德盛公,经营最具影响的要数德泰合等商号。据记载,利盛公在甘孜、玉树、邓可等地都设有分号,生意兴盛时资金达到白银3万两,历时400多年,解放后1955年歇业;魁盛隆在上海设有分号,生意兴盛时资金达到白银3万两,历时300多年,光绪二十年(1894)歇业;昌义发在青海玉树、上海有分号,生意兴盛时资金达到白银4万两,历时200多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倒闭歇业;德盛公在木里、上海设有分号,生意兴盛时资金达到白银8万两,历时180年,清末开始衰落,民国十年(1921)歇业;德泰合在雅安、甘孜、汉中、重庆、成都、上海等地都设有分号,生意兴盛时总柜号有流动资金100万现元,民国三十年(1941)衰败,1949年解放后歇业。据刘志明先生在《户县史话》记,还有和盛公、德茂源、裕泰隆、如意合、鸿记、同庆德、吉泰长、裕丰公等商号。
户县炉客较大的商号还有茂盛福,茂盛福极盛时资产有7至8万两白银,店员60人,每人年薪白银100两。牛东村还有益盛堂、永盛堂、怀盛堂、中和堂、德协合等商号都很有名气。孙明海大哥能清楚地讲述村中曾经商号的名称、东家名称、那家几炉客、后人叫啥名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在康定的商贾除了秦商炉客外,还有山西晋商等其它省份的客商,秦商炉客称作陕西帮。陕西炉客出门在外,常抱团取暖,又以关中渭河为界,家住河南岸的为河南帮,家住河北岸的为河北帮。秦、晋等客商和睦相处,互帮互惠,相互照应,还联合成立了秦晋会馆等商会组织,制定行业规则,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共同利益。
德泰合是户县炉客中最大的商号之一
德泰合约有150年的历史,虽然比其它商号的时间较短,至清末民初却风生水起,影响最大。起初由北稻务庄的南景山家和宋村宋少山家先祖合股组成。孙明海大哥告诉我,在德泰合号上跑堂管事当差的多为牛东村人,牛东村人还曾当过该号的掌柜经理。史载德泰合先前由南、宋两家各出资白银500两成立商号,待南、宋二位东家年迈欲回陕西老家时,号上已有白银25000两。两家商定各拿出2000两,由号上贺经理总理打点。贺经理忠实能干,几年下来号资增收至3万两,每年给南、宋两位东家捎银1000至2000两。两位东家念其忠诚能干,便各自退出部分股金分给贺经理,使其成为第三家股东,至此德泰合便为三家股东组成。据《户县志》记载:“后牛东姓刘的接管号事,亦忠诚能干,20年左右,资本增至5-6万两,店员30多人,其又向雅安、重庆、上海发展。使德泰合在四川、上海崭露头角。后来二掌户县崔家湾人柜陈冠群当经理,此人有学识,亦有才干,任用甘孜为杨自林,上海为宁瑜、重庆为阎治平等各地分号经理。10多年来,德泰合号资增至18万两左右,店员达60多人,其时尚无银行,邮局又不办汇兑,其所出汇票在雅安、重庆、成都等处流通。”
孙家大哥告诉我,德泰合在上海分号的掌柜曾为崔隽哲、宁瑜。宁瑜为张良寨人,还担任过宜昌分号的掌柜,重庆分号的掌柜曾为阎治平等。据说德泰合后期的掌柜经理曾为黄堆人杨益山,除杨益山外、还有宁瑜,崔隽哲、崔明焕、李秉源、孙庆才等。
据宋伯鲁先生民国二十六年撰宁瑜墓志铭记:“弱冠入康定德泰合号习麝香业,勤恁逾侪辈,号长深器之。”这是对宁瑜当时的评价,可窥其宁瑜起初到德泰合的情况。
据孙金声老人讲,爷爷曾述崔隽哲在号上掌柜经理时,业务精通,事必躬亲。他举例号上进回来一批眼镜片,他要用手逐个摸着一个一个的过数,发现不合格的立刻挑出来放到一边,退回卖家。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可想而知。
孙家大哥还告诉我,牛东村的孙庆才曾是德泰合后期的一位掌柜经理,因精通藏语和熟悉当地风俗习惯,解放时曾给进藏的解放军当过翻译和向导。孙大哥说。他的父亲孙俊武和孙庆才是村中私塾贾先生的学生,其父当炉客时就在德泰合帮孙庆才打理,所以他常听父亲讲述德泰合的往事。孙大哥说,他父亲生于1916年,2011年去世,终年96岁,是牛东村最后一位去世的炉客。
从户县到康定一路上有38处驿站,便于炉客往来歇脚。德泰合在康定---上海,康定---宜昌,康定---重庆,康定---成都等地沿路都设有分号和驿馆,是川藏、青藏、滇藏通往内地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德泰合有个姓贺的学徒,是庞光镇人,长年累月奔波于康定和甘孜一带,他得来一匹好马,方便了号上往来和驮运货物。人马相处有20多年,其间无数次往来于康定和甘孜,为号上出行立下了“汗马功劳”。老马病死在康定后,号人为之痛心惋惜,埋葬当日,从掌柜到伙计全号当时10多人为其送葬,场面甚为悲壮。
据南氏后辈提供的由原陕西北道尹举人崔云松撰文,张凤翙书丹的其祖南甘卿先生墓志铭中述:“西康商业,乃祖与宋氏同设。号长蔑视幼东,谋覆商业,公约宋公星夜抵号,遴选忠实经理,世业将坠,又睹复兴。”足见其祖业兴衰之不易。
南氏后裔述,先祖曾是一店号伙计,只因省吃俭用,勤奋好学,与人为善。同宋家合股出资自创商号德泰合后,两家人团结一心,宽厚待人,艰苦奋斗,使德泰合终挤身于富贾之列。据《户县志》记:“德泰合在长江流域及一般城镇都有该号的货栈,商号人员因公外出有途不宿店之称。”意为从康定到上海沿路都有自己的店铺,歇脚住店直接就在自家的店铺下榻,根本不用住外面的店,可见其商号规模之程度。
炉客牵马路上常常吼着秦腔唱着民歌
相传,炉客们十六七岁离家出走在外谋生,走时由老炉客引见,四里八乡的一般都常在牛东村相聚,然后结帮而去。由于户县距康定约有1500公里距离,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一般情况下骑马或步行得走40至70多天时间方能到达。据说他们基本上是10年回一趟家,能回家的炉客至少赚足100两银子。他们回老家时都带有银钱,多数人将钱缝到棉衣棉裤的夹层里,单人独行,昼伏夜行以防遇上土匪,免遭劫盗。有人则扮成乞丐,脸上涂抹黑污,无人愿意靠近,实则确保安全。据说他们回家后一般都是置地、盖房、娶媳妇安排家务,春节过后又相约同去。炉客们大多老年时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孙大哥告诉我,由于炉客们大多要10至20年时间才回一趟家,新婚夫妻往往相见亦难别亦难。长年的两地分居,长年的孤独相盼,民间亦有“有女莫嫁炉客家,半辈夫妻半辈寡”的俚语。他说,有不少炉客干脆在康定当地同藏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结婚生子,也有的在家娶完媳妇,又在上边找下二房,生下孩子后多数送回老家抚养上学,接受传统教育。至今,牛东村就有许多炉客的后人为汉藏血统,如村中72岁的孙景航先生,母亲卜母扎录为藏族人,1960年在藏区去世。母亲去世后,父亲孙济才1970年60岁时由甘孜药材公司退休后返乡,成为最后一位回归的炉客,老炉客于2007年97岁时去世。据说他家现在还有15位亲人落户于康定、甘孜那边。解放后,有不少炉客落户于康定、雅安、甘孜、玉树一带,他们和当地人通婚成家后落户异乡,早已融入当地社会的环境之中,成为那里永久性的公民。
炉客们把内地和上海的茶叶、食盐、丝绸、布匹、鼻烟及日常用品长途跋涉运往康定一带,再把采购来的麝香、虫草、贝母、藏红花、雪莲等藏药,以及黄金、羊毛、牛羊皮、及印度玉石等转运至内地分号、客庄、铺面进行出售。通常炉客们会20、30人结帮而行,深入藏区,走古道穿峡谷,越沙漠戈壁,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深入藏区,多靠马帮和牦牛驮运,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炉客们连续多天牵着马,穿行于荒漠大山之中,常常自娱其乐,路上累了想家了就清清嗓门吼几声秦腔,想心上人了便清唱几句当地民歌,抒发一下情感,诸如“跑马溜溜的山上”那首《康定情歌》,便是炉客们路上常常爱唱的歌曲。
据《户县志》记:“古历正月初九牛东古会也传到此。正月十五是康定最热闹之日,户县炉客组织敲锣鼓、耍高跷社火、跑竹马旱船等家乡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牛东附近的《十样景》锣鼓调也传播到这里,户县锣鼓出动,曾轰动康定城。”
在约600年的时间里,炉客们在“世界屋脊”,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畏艰险,历尽艰辛,从开始的言语不通到后来的和谐相处;从开始的物品交换到银票流通;从开始的一两家商号发展成为全县在康定有40多家;从开始的北牛东7户人家上炉当炉客,发展到后来牛东村300多人,全县3000多人;从开始的周边小范围交易到后来发展到沿海城市贸易,把药材、食盐、茶叶、布匹、丝绸等做到了霸盘。
访问结束时,孙明海大哥对我说:“户县人的先辈之所以能上炉当炉客,主要是有吃苦耐劳,忠厚仁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因为户县人身上有一股子牛劲,有一股陕西人特有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犟性格。”是啊!户县炉客不光是户县人的骄傲,更是咱秦人的骄傲,当为之树碑立传,载入史册。尽管炉客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在我的心里仿佛他们牵着马赶着牦牛驮着货物才刚刚离开,他们显得很高大,很了不起。(有关炉客的商号、经历及故事还很多,在此只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