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留得残荷听雨声(商子雍)
早就听说长安区王莽乡清水头村有一处千亩荷塘,朗朗夏日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风光当然怡人。但眼下,西安已渐入深秋,窗外又不紧不慢地下着小雨,所以,文史馆的几位同事张罗着要去王莽一游,来电话邀我加盟,未免多少有点儿踌躇。邀请者是一位极睿智的老先生,见我犹豫不决,便在电话里拿腔捏调地吟诵出一句古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我不禁莞尔,立马拍板:“没问题,去!”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李义山)的名句,出自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全诗四句,是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但如今不少人说起这首诗,特别是提到最后一句时,却常常把“枯荷”改为“残荷”;并且,早在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这种改动就已经出现,在书中第四十回,就有着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曹雪芹笔下的改诗者是林黛玉,这当然再合适不过了;大观园里的男男女女,还有谁比她更懂诗呢?不过,是坊间先有人把李商隐诗句中的“枯荷”改为“残荷”,曹雪芹才在《红楼梦》里如此描写,还是曹雪芹让黛玉改动在先,众多读者的认可在后?我说不清楚。能够说清楚的是,改“枯荷”为“残荷”,的确是神来之笔。那一天,在王莽,与深秋时节的荷塘促膝相望,恰逢雨天,聆听绵绵细雨滴落在荷叶上的美妙声音,对曹雪芹或其他什么人这种改动的妙不可言,顿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王莽的荷塘,已经没有了夏日里的荷叶田田、碧绿接天,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迟暮之态。但池塘里的荷叶,尽管很有了几分残败,但却绝非枯萎,更非枯死,仍有迟迟不肯褪去的绿,显示着生命的顽强;由此即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何等妥当。进而又想,苍凉的荷叶下面,池底的淤泥之中,不是还有着壮硕甜美的莲藕吗?吾等应因此顿感释然:原来,夏天,莲叶拥抱阳光,为池底的莲藕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到深秋,莲藕长成,池面上残荷呈现出来的沧桑,其实是展示着它鞠躬尽瘁的功绩。看来,从夏到秋,荷叶一直都是很美的,只不过形态有异罢了。
同来王莽游览的老先生们纷纷与荷塘合影。池塘荷叶的苍凉之下,拥有着丰硕的果实,岸边老人的华发之中,包藏着高深的学养。文徵明写深秋的荷塘:“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这难道仅仅是在说迟暮的残荷吗?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