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樊川堆锦绣 人文荟萃地——长安古镇杜曲镇纪略(每小平)
杜曲是长安的一颗明珠,长安是十三个王朝京畿之地,五千年华夏文明在此留下了光辉灿烂的遗迹。长安境内遗址文物遍地,寺院庙观祠堂广布、名胜古迹奇多。加之天地恩赐,长安山川平原河川逶迤壮观、风景旖旎的终南山,鱼歌互答稼穑丰腴的沃野川原、广厦连片商贾云集的村落古镇。千百年来,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云集长安,观赏长安山水风情、赞颂长安人文凤光,留下了数不清的美文佳句和动人的传说典故……
百人百传说,千人千传说、万人万传说;写不尽的风土人情,叙不完的樊川风情、人文传说。
西周时代,樊国的实力小、影响也小,春秋初年又被灭掉,虽是诸侯但无“ 樊川”所拥有的“川道”及名称。樊川呈东南西北走向。后川宽大、以秦岭北麓的大峪口至太峪口约8公里;前川窄小,在上塔坡一带约1.5公里呈口状。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指西安城南樊川中的韦曲和杜曲。樊川韦杜之地是中国诗词的圣地,是佛教的王国、是著名的人文荟萃之地。樊川自古即属京畿之地,在秦汉唐等历代都为风景名胜区。周秦时代樊川已是京畿之内有名的风景游览区。樊川在史家的笔下、文人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少资料,老百姓更是历代口碑相传、旅游书刊也做介绍、其轮廓是清楚的。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后宽川仍是“杜之樊乡” ;樊哙是刘邦的一员猛将。楚汉相争时,樊哙在鸿门宴上救驾有功,后又领兵接连攻下眉县、咸阳等军事重镇,水灌兴平县,回师临潼,为平定三秦做出重要贡献。此外,樊哙还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妹妹吕须的丈夫,贵为皇亲;再者姓樊,因而刘邦便把樊乡这块天子脚下肥沃的风水宝地赐给他作食邑。……樊哙被封为舞阳侯,在樊邑生活了十多年,死后葬在神禾原;樊家袭舞阳侯四世。樊哙子樊伉是陪父而葬。今笔者考释,意在使人们对樊川的由来和演变、人文典故有一个初步了解。樊川春有春的韵味,夏有夏的清幽;秋有秋的绚丽,冬有冬的灵动。站在少陵原畔,极目眺望樊川,碧水盈盈、清秀幽静,河水如飘带、池塘如明镜,各种鸟儿在脚下展翅腾飞,云彩在眼前慢慢的飘移,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人的心思也在跳跃和飞腾……难怪杜甫在此邀上文雅学士“展席俯水流” 、居高临下、宽宏且透彻的视野来欣赏樊川美景,因而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来长安樊川吟诗颂词,赞美长安的大好河山和旖旎风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典故和传说。汉唐时期这里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由于韦氏家族先后有22位宰相、杜氏家族有12位宰相及达官贵人、文人学者聚居;韦、杜家族对于李唐王朝的政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樊川产生过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佛学家等,堪称产生名家的摇篮。它为光辉灿烂的汉唐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唐代后,杜曲一直是长安城南的名胜。杜曲古称北杜。据明清《西安词典》:西安当时有12处著名景观:终南山色、玉案行云、樊川晚浦、杜曲花光、杏坪春晓、凤原麦浪、曲江春早、杏园赐宴、雁塔晨钟、兴庆夜月、灞陵风雪、渭水秋风。杜曲镇辖区景观:樊川晚浦、杜曲花光、玉峰轩(宋元丰四年知永兴军吕大防建、在兴教寺北原,今废。)、凤凰嘴等。真所谓:长安城南堆锦绣,终南山水润樊川。
樊川晚浦:樊川在西安城南35里,即今长安区韦曲、申店、杜曲、樊村、韦兆、太乙、王莽一带,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川道。东南起自王莽街道稻地江村,西北止于韦曲街道上塔坡村。川道中潏水流贯其间,川道宽广、山原青秀,泉流数十处(每村皆有泉水)、花卉竹木园林别墅相连、自然景色十分优美、自古以来即为长安一景。“高秋最爱樊川景,稻穗初黄柿叶红。” 北宋名相寇准《忆樊川》的名句,我很喜欢。康熙《咸宁县志》 樊川晚浦条载:“南崖神禾、北崖杜陵,沿崖出泉最多。别墅亭榭与林烟相间,渔歌樵唱、雁阵鸥行、入晚尤佳,为城南第一名胜。” 樊川的水多,沿少陵原、神禾原下的每个村庄都有几处冒眼(清泉)、昼夜不停的涌出盆口粗天泉,供人畜饮用。韦曲皇子坡、双竹村、局连村、水寨等;杜曲西村、东村、寺坡、牛家湾、桃溪堡、东、西江坡、三韦村等村都充满着水意、昭示着昔日樊川水的丰沛。再加上从大峪、小峪、白道峪、土门峪、蛟峪、太峪等滚滚而流、汇入谲河的河水。
赵闲闲《樊川晚浦诗云》 : “几家篱落掩柴关,尽在浮岚涌翠间。稻垄明边通白水,竹梢缺处补青山。” 崔策诗云:“樊川春晓属仙家,十里烟光砌晓霞。微雨轻风莫促驾,柳溪深处酒旗斜。” 明代诗人刘储秀《杜曲花光》诗云:“曾闻此地花无赖,今见花开积渐多。柱杖几回原上望,真成锦绣汉山河。”
杜曲花光:“樊川韦曲东南十里有北杜南杜,杜固谓之南杜、杜曲谓之北杜,二曲名胜之地。” 郑工部诗云:“杜曲花光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即此地。” 康熙《咸宁县志》“杜曲花光” 条载:“即北杜故里,延袤十里率种桃,春中烂漫如锦。” 朱谊斗诗有:“山鹰鸭口千峰翠,川到牛头十里花。之句”
长安最美是樊川,樊川美景入画来。樊川神秀、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樊川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历朝历代、有许多文化名流在此游览、生活居住。樊川是一处风景优美、如诗如画、人文荟萃、风光无限的圣土宝地。少陵、神禾两原之间的樊川花木繁茂、风光旖旎,一到春季樊川便成为一个花的世界。当时的樊川充满了绿意和生机,草木繁盛、飞鸟翔集。杜甫诗:“巢多众鸟斗,叶密蝉鸣稠” 。尤其是地位显赫的韦氏、杜氏家族和皇亲国戚、贵族官僚,都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在这一带建有府第门庭、山庄别墅。渔洋过樊川诗:终南青送黛,潏水碧穿沙。李因笃谓樊川:冬则白雪千峰,春则红桃万树,盖阴晴殊妙,奥旷绮妍,雄秀不减江淮。登上少陵原坡、原川下胜景比比皆是,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留恋往返。山川依旧,景色常新。
少陵原之美,美在雄浑、美在大气;美在绚丽,美在浪漫。它南枕终南山,东瞰浐河;西俯潏河,像蜿蜒的一条巨龙,从东南盘曲向西北,直抵西安南郊。西安恰似龙尾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少陵原为西安城南台原最高处。海拔400至600多米;地形南高北低,高出西安市区50至100米,地势高亢、土质深厚……少陵原,古为风水宝地,原上陵冢星罗密布。有汉宣帝杜陵及其62位陪葬大臣、有少陵;还有唐代韦氏、杜氏家族的坟莹和颜氏墓群、郭子仪父母坟茔等。此外,还有明代朱樉等十三位秦藩王陵。清代张勇(张候坟)墓冢。沿少陵原还分布有袁天罡、李淳风墓;著名爱国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陵园、解放长安牺牲的革命烈士塔(墓园);中华民国讨袁护国招讨军总参谋长,靖国军总指挥井勿幕;辛亥革命先烈张云山墓;孙中山军政府东北特别行政区长官兼护路军总司令朱子桥墓、中华民国时《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等墓。
樊川韦杜之地,真可谓锦绣成堆,步步珠玑。汉、唐时期,樊川极为繁荣昌盛,除韦杜宰相别墅外,更是贵族豪门聚居之处。宰相,是我国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直言进谏;或著书立说,长于治学;或严于执法、清正廉洁;或善建嘉谋,明断大事,各展其英才、事迹昭然。韦氏家族先后有西汉的韦贤、韦玄成(父子);南北朝时的韦孝宽;隋朝有韦世康;到唐代的有韦弘敏、韦待价、韦方质、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韦巨源、韦安石、韦温、韦见素、韦执谊、韦贯之、韦宙、韦保衡、韦昭度、韦贻范、韦处厚等;五代时有韦庄。诸韦宰相中,韦安石最有名气,为政清严、不苟言笑。此外,还有韦夤(逍遥公)、韦皋、韦庄、韦应物、韦抗、韦夏卿、韦正贯、韦虚心等文臣武将和历史名人等。杜氏家族,是晋至唐时长安的另一豪族。西晋著名将领、大学问家杜预,因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又多谋略,人们称他“杜武库”。杜预善于用兵,精心研究经典史迹,编撰成《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还编撰了《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盟会图》及《女记赞》等。此外,杜预对天文历法也颇有研究;还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等。老百姓编歌谣赞颂杜预:“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伯国“杜”。不过,提起“城南诸杜”来人们更加熟悉。历经周秦汉唐,世居在杜曲一带的杜氏家族人才辈出。杜氏家族至唐代官居宰相的最多,这在历朝历代都很少见。唐朝历代杜氏宰相:唐高祖朝的杜如晦;唐太宗朝的杜淹;唐高宗朝的杜正伦;武则天朝的杜景诠(一般不记);唐玄宗朝的杜暹;唐代宗朝的杜鸿渐;唐德宗、顺宗、宪宗朝的杜佑、杜黄裳;唐穆宗、敬宗、文宗朝的杜元颖;唐武宗朝的杜悰;唐懿宗朝的杜审权、杜悰;唐僖宗、唐昭宗朝的杜让能等。
唐代,杜曲为长安城南五曲之一,盛极一时。杜曲原川形胜,人物风流。因杜佑等杜氏家族在此建别墅庄园,凿山引泉水建桂林池、亭馆林池、花园等,为城南之最。杜甫:“吊影菱州僻,回肠杜曲煎。”“野寺垂扬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等思念、赞美杜曲的佳句。樊川韦杜家族的兴盛和显赫、影响很广、盛极一时。韦杜之间的樊川,其间分布有宫殿、寺院、波光塔影、亭阁、林泉、花木、佳景相连,随处可见,成为当时社会名流、官员、文人雅士逸居会友和踏青赏春的极好去处,成为长安城南绝无仅有、独领风骚的人文历史画卷。对于城南韦杜的人文史迹和秀丽风光,在诸多名诗中更是描绘的淋漓尽致。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仙李白奉翰林,游览少陵原时,即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寥寥20字、内崡浑厚,实乃一篇高瞻远瞩、针砭时局的政治抒情诗。
樊川位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南接终南山的王莽、韦兆、太乙、樊村、杜曲、申店和韦曲,北至上塔坡、南北长约20多公里,樊川中部东西宽约1至2公里、沿山南部更宽达到8公里。潏河两旁,河谷宽敞、地势平坦、稻田成畦、树木成行,自汉唐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关中胜迹图志》中赞为“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长安与洛阳》一书中写道:“长安的南郊,是唐人最喜欢的风景秀美的胜地……以韦氏的韦曲、杜氏的杜曲做中心,可以在这一带看出和唐代一些名人的一些关系。”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的确很难体味诗人和观者其中包含复杂而微妙的感受。潏河汇集了大峪、白道峪、小峪、土门峪、蛟峪、太乙峪等河流的山水,由东南向西北从樊川流过从何家营村向西流去。(潏河水最远处来自大峪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流淌下来)。潏河两岸纤陌纵横、田畦交错;堰渠水渠浇灌着水田菜地、禾苗果园。每到春夏季节、春到樊川、苗木青翠、百花争艳。樊川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杨柳吐绿、桃李争艳,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景色。汉代以前,樊川名叫后宽川。汉初,因大将樊哙为刘邦建立汉朝功勋卓著,汉高祖刘邦便将杜县的樊乡赐封给樊哙作为食邑,樊川便由此闻名华夏。由于樊川风景优美、又为京畿之地,汉代时期、皇亲国戚、宰相将军、达官贵人多在樊川建造别业、亭馆楼阁。杜氏家族声名显赫,年青为官时的杜正伦慕杜族势众、前来认族谱,为诸杜不许。后来,他做了宰相,赌气在杜曲以南方向另建庄园名为杜固,亦名下杜或南杜。(即现在的杜曲街道西韦村附近)。又上奏朝廷、建议开凿杜固,引潏河之水南下,灌溉农田、兴利于民。朝廷采纳了杜正伦的建议,便实施了开凿杜固的引水工程。该工程就是在樊川潏河的上游另辟新河渠沿神禾原东坡由南向北到瓜洲村;何家营的神禾原头新开河道,改变潏河水的流向,向西沿神禾原畔西流,以此斩断并改变居住在杜曲的杜氏家族的风水。据说,新河渠开成后,渠水红如血色,一直流了10天。从此,杜曲居住的杜氏家族不再兴旺。后又恢复原河道流水。
杜正伦为宰相时建议凿杜固以通水利,因之才有潏水改道。(笔者调查走访、深入了解河水变红的原因是由于神禾原凤凰嘴段为红土所致,古人迷信血红为血光之灾……)
据杜甫称:其祖先为西晋名将,历史学家、将军杜预即为杜曲人。杜氏家族的远祖在西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17年)由唐(今山西汾河下游)迁于杜城。宣帝时许多杜姓人身居要职、迁于古潏水岸定居,当时贵族所居多以三月上巳日曲水盛会以曲命名,故得名为杜曲。杜甫和他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均为了寻祖籍而居住在杜曲。他在《壮游》写当时杜曲的景色“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杜曲三章五句》云:“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唐代以后,杜曲一直是西安城南的名胜。杜氏家族由于唐末朝代更迭、兵荒马乱纷纷外逃他地;韦氏家族也一样外迁。故杜曲没有姓杜的,韦曲没有韦姓者。杜甫在漫游樊川时的感受:“野寺垂杨里,春风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今日人们拜谒漫游杜公祠,又当作何感想呢?
杜甫(712——770),字子美,远祖曾隶籍长安杜陵,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 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在长安生活居住14年,足迹遍布樊川的杜曲、韦曲及丈八沟、第五桥等地,并分别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由于杜甫长期居住生活在少陵原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因而自称“少陵布衣”、“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 ,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杜公祠位于韦曲东南1公里背依少陵原之处、杨虎城将军陵园之上。杜公祠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6年),为纪念这位诗圣而建的古建筑。顺着砖砌的台阶拾级而上,颇有“居高临下”、“曲径通幽”的雅景。整座祠堂小巧别致、具有北方四合院的园林风格。前院陈列室内,有杜甫像及《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并有配图及原诗。几株参天古柏、挺拔直立,象征着杜甫千秋不朽的伟大人格。在后院享殿内有杜甫塑像。从他肃穆的神态上,表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襟怀。享殿右侧石碑刻有杜甫的半身朝服像、石像轮廓线条明晰,传说为晚唐所刻。殿内还挂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等。北墙内镶嵌的6块石裨,是明清两代修建的记事碑。享殿两侧的陈列室内,有多种杜甫诗版本和杜甫画像。殿内从古碑上拓下的《苻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写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是现存杜甫的唯一墨迹。想当年,杜甫曾在此地吟哦《上牛头寺》:“ 青山意不尽,衮兖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时莺啼切,移时独未休。”道出了近旁牛头寺的意境,自有一番难得的感受。建国后,政府曾多次整修杜公祠。祠内古木参天、丹桂争艳,花木葱郁、疏影拂窗,诗意盎然。一古槐枝干盘曲、形态奇特,人曰“ 龙爪槐”。 殿内明代楠木桌案几椅、依然生辉;展示和藏有宋、元、明、清各代杜诗版本,以及各代名家诗文集,为人们研究杜甫诗暨唐代文化之重要资料。还有都穆、高鹤年、康有为、章炳麟、于右任、董必武、郭沫若等所书杜甫诗的照片等。
诗圣杜甫热爱长安,把长安视为第二故乡。从唐天宝五年(746年)到乾元六年(758年)一直生活在樊川杜曲和韦曲间。他初到长安时无由仕进、困居旅舍、寄食友朋,生活极为清贫。后来,为了维持生计,携带家眷居住在杜曲、以农桑为生。因此才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的感慨。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生活、一生勤奋创作了1400首诗,其中250多首写于长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兵车行》《出塞》《丽人行》《秋雨叹》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诗风沉郁苍凉而不失雄浑瑰丽。杜甫的诗歌总是为人民的疾苦而作,为人民的幸福自由而作;为人民的苦难而赋。杜甫的诗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常常把目光投向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为其的苦与愁而呐喊。明代诗人屈大钧瞻仰拜谒杜公祠后赋诗:“城南韦杜潏水滨,工部千秋庙貌新;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少陵原上花含泪,皇子陂前鸟弄音;稷弃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 深刻道出了后人无限怀念敬仰的心声。
杜甫:“ 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还有:“吊影菱洲僻,回肠杜曲煎。”“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春雨之夜、老友重逢。主人从菜田割回水灵灵的韭菜、做个炒鸡蛋,再搬出一坛杜曲酿造的黄酒、开怀畅饮、令人神往。上述是诗圣杜甫在樊川杜曲生活期间,对樊川绮丽风光的由衷赞美和无限思念……
杜牧是世家出身,其祖父杜佑曾经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杜牧当过节度使幕僚、做过州刺使、官终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晚年,由湖洲刺史调入京中,为考功郎中……他素怀济世之志,不过因为位小而功小,困踬不振、郁闷不乐、甚至临终自焚文章,足见其悲凉之心。杜甫与杜牧都以诗流芳,有识者呼杜甫为大杜,杜牧为小杜,这是据其诗之影响而称谓。
前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1923年十月十四日,康有为在游览完南五台、兴教寺后,由众人陪同来到杜曲,“杜曲花光浓似酒” 的田园风光地。杜曲不仅风光独特,而且商贸交易活跃。酒楼鱼浦、农林牧菜、应有尽有。康有为到杜曲时适逢集日,天快晚了遇上散集,这位大名鼎鼎的维新派领袖人物康南海人们早已闻知其名,当他一行光临杜曲、一时杜曲老街道被围观的人群拥堵住。一行人好不容易挤出人群走出街道,来到(娘娘庙)即杜曲小学门口,只见两旁的师生排队欢迎康有为一行。到杜曲小学后,主人以杜曲古老手工酿制特产黄酒招待贵宾。言说杜曲黄酒、可谓历史悠久;达官贵人、贤者诗友、农商百姓皆饮,名气很大,誉满长安城乡。康有为痛饮数杯、赞不绝口;酒味绵甜、回味无穷。杜曲位于樊川中部,川道水田盛产一种长芒糯稻,人称桂花球米。该大米白如玉粒、味道香腻,既筋又绵、口感糯粘。汉、唐以后,达官文人学士时常来杜曲赏景吟诗、畅饮杜曲黄酒。晚清至民国这里有数十家酒馆、酒楼。史载名气大的有:益盛园、新茂园、益成公、清雅居、学仙馆、杏花村、同生园、复兴园等黄酒馆。杜曲黄酒、城南有名。黄酒不仅是米好,关键还与少陵原下冒出的清泉有关。天泉冒眼水洞昼夜不停、一年四季无论雨涝或干旱都会涌流出盆口粗的天然矿泉水、水清亮如露、富含多种矿物质与营养元素,用泉水酿制的黄酒具有健脾、益气通络、活血散瘀、跌打损伤、醒脑智出等功效;还常作为中药的引子,以通四梢、助药效而经久不衰。
康有为畅饮杜曲黄酒后,诗兴大发、趁酒兴抒怀,又登上少陵原头观景望樊川烟雾、日落夕阳。现场吟诗一首:“晚饮杜曲酒,夕望樊川月。长扬被村野,峻坂纡九折。终南何岩岩,烟霭风撇裂。山巅松下屋,谵影映古辙。”
到樊川、兴教寺等人文景观一游的历代名人还有:冯从吾、蒋介石、朱子桥、程潜、周恩来、贺龙、陈毅、赵朴初等人士。
杜曲不仅风光秀美,亦是城南佛国。樊川境内,林林总总竞座落着著名的十个寺院[原为八大寺]。沿少陵原从南向北依次有:兴教寺、兴国寺、华严寺、牛头寺、清凉寺等;神禾原从北向南依次有:法幢寺、禅定寺、洪福寺、观音寺、道安寺。在樊川境内分布的十座寺院被少陵、神禾两原浓荫奇幽、居高望远、青烟缭绕、罄鼓伴随梵呗之声遥相呼应,善男信女络纡不绝、若至庙会更是人流如潮、盛况空前。其中兴教寺、华严寺还是唯识、华严两宗的祖庭。
兴教寺位于杜曲东南的少陵原畔,是玄奘遗骨迁息之地,距古城西安约20公里。寺院傍原临川、绿树环抱,南对终南玉案峰,俯视樊川。居高临下,基址宏阔,地势开朗。西望神禾原,如巨龙腾飞横贯南北;下窥樊川如诗如画,漫川碧透、潏水流淌;田畴铺锦、原坡苍翠,终南如黛染、如翠屏排列。临寺远眺,秀丽樊川尽收眼底,潏河如带西北流淌;河两岸田野纵横,碧如绿玉、树木成林,池塘似镜;南望终南山,状如屏翠环列、四季色彩各异。阴晴雨雪、变化无穷。春来遍山嫩绿、又似青笋簇立、翠玉装点;夏来白云山岚,彩霞红云、绚丽多姿;秋至遍山红叶,披彩挂锦、更添妩媚;冬来披霞山脉若银龙蜡像、绿白分明。寺院中的玄奘塔,名垂千古、远播世界,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兴教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唐玄奘遗骨的塔院、经常有国内外的香客游人到此礼佛、礼塔、参观朝拜。
兴教寺闻名中外,山门雄伟、大殿、法堂恢弘庄严,经楼、大殿流丹溢彩,慈恩塔院金碧辉煌的卧佛宝殿,樱花园、景点林林总总。植有翠竹、樱花、松柏、万年青、牡丹、月季、女贞、等花草树不。鲜花开放、四季常青。
兴教寺山门额上镶有“护国兴教寺” ,两旁“法相”、“庄严”九个金色大字映衬着朱红大门,更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兴教寺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602——664)的遗骨迁葬地,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往印度取经,跋涉五万多里路,往返17年、历径110个国家,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携回佛教经典657部。回国后,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今铜川市境内)与弟子窥基、园测、神肪、嘉尚、普光等人潜心翻译与著作,用了19年时间,译出经论75部、1335卷。经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撰文完成《大唐西域记》12卷;对古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肃宗李亨曾来此地游览,题塔额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上,先是牌楼式山门,门内东西两侧有四角攒顶钟楼和鼓楼夹道相对;大雄宝殿飞檐凌空,殿门上悬有康有为题写的匾额、殿内供奉着元代铸造的千佛绕毗卢铜佛,高2米多,重1350多公斤。殿后高台上有法堂5间,供奉释迦牟尼塑像、殿壁镶有金刚经刻石。前几年,又修建了卧佛殿。前后殿宇与东西两排僧舍,组成封闭的四合院;院内清静肃穆,松柏排列有序;广植松竹、水杉、花卉,古藤修竹;雅静古朴,清幽宜人。
兴教寺院内古柏花木葱郁、竹林碧翠、花卉芬芳,院内肃穆。兴教寺的唐代建筑物,由于历代战乱兵燹,惟寺内三塔仍存。现在寺院的建筑大部分是近代重建的。有在大雄宝殿西侧有塔院。三座塔呈品字形矗立。中间为高大的玄奘塔,高23米、4面5级、砖砌锥体,仿木、密檐、楼阁式砌筑。砖雕扁柱、砖砌斗拱、砖磨擦头、一个个开间,仿木效果逼真。是座实心塔,唯底层有个面南卷洞,内供玄奘泥塑座像。法师身披橘红紫边袈裟,内着黄僧衣、项挂佛珠,神形兼备。玄奘塔乃仿木造型绝于千古的塔艺珍品;其像,乃慈面菩提的塑像佳作。玄奘塔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砖砌的三级砖塔,其结构形状同玄奘塔,安息着窥基、圆测的玄奘两位弟子。立在塔院墙外的坡道上,眺望终南、奇峰峻岭、云蒸雾绕,气象万千;回首少陵原畔,柏槐崖立、层林仓翠。好座名寺古刹!……唐代唐彦谦《长溪秋望》诗:“柳短莎长溪水流,雨微烟溟立溪头。寒鸦闪闪前山去,杜曲黄昏独自愁。”
兴国寺位于杜曲东、西杨万坡之间的少陵原畔[现陕西省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原坡上],背依少陵原、面对樊川。兴国寺始建于唐代,当初松柏林立、古木参天,佛事鼎盛、规模可观。寺前有高大的古柏两株、至今仍挺拔而立。大柏树身三抱有余,根深叶茂;另一树身昔年被雷电劈去半片,现枝叶仍郁郁森森。据传:这两株古柏为唐时所植。寺内尚有清代修建的佛殿(法堂)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形成三合头院。……
华严寺位于韦曲东南少陵原畔、距西安城约15公里;背依少陵原、面临樊川。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627——649年),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初祖杜顺大师在此大弘华严之门。(注:杜顺(557——640年、长安杜曲人)不仅在佛学上极有造诣、为华严宗的初祖,而且善于应接皇室权贵,很有政治影响,唐太宗称他为“帝心” ,可见杜顺很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杜顺和尚在此倡导华严学说,并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开创华严宗,被世称华严初祖、因名华严寺。由于武宗灭佛、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大崩塌等原因,殿宇窑洞全毁,仅存两座砖塔(杜顺禅师与清凉国师塔)。两塔东西相望、间距约40米。塔高塔低、塔大塔小,风铃响动、声传四方。两座砖塔晴日背负红日、雨雪寒风劲吹;以坚强的身躯巍然屹立在少陵原畔,风吹日晒、抗拒着风霜雪雨的流浸和反复滑坡所带来的威胁。杜顺禅师塔呈方形角锥体,4面7层、高21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清凉国师塔呈平面六角形,7级6面砖塔、高17米、系仿木结构……
1956年陕西省政府将华严寺杜顺禅师塔、清凉国师塔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存二塔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年代久远,滑坡、两塔面临绝崖边、几近倾倒……长安县文物管理部门于1985——1988年拆迁该塔,当拆迁到四、三、二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底下又发现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高约6米…….2004年秋,由于持续降雨,原地滑坡等因素,杜顺塔出现了塔基下沉、塔座裂缝、塔体悬空等严重险情、千年古塔危在旦夕。为了抢救两座古塔,2006年长安区政府拨付50万元专款对古塔局部维修加固、对塔体进行整修、修复西南角裂缝,加装了避雷针、降低塔周围地面达到排水通畅、从而有效的保护了塔基。明代赵崡《华严寺》诗:“杜曲原上草树遮,华严寺旁山水涯。浴凫飞鹭水田回,过雨流玉山色赊。”……
牛头禅寺位于杨虎城将军陵园、杜公祠的北边,距西安城约12公里、樊川八大寺之一。牛头寺创建于贞观六年(632),寺后有土崖状如牛头,人称牛头山。牛头寺为卧龙寺下院,故在清光绪年间卧龙寺方丈东霞禅师曾增修山门、佛殿、左右廊庑。除佛殿、陀罗尼经幢、僧舍等建筑外,还有一株曲扭如龙蛇的古槐,造型甚为奇特。此外,在牛头寺龙爪古槐曾现五彩圆光,清晰地出现绿、黄、红、紫、蓝五彩圆光的虹。杜甫诗:“故里樊川居,登高素产源。”……
清凉寺位于韦曲北原西,上塔坡村北。清凉寺始建于隋,唐宋相沿,辄多修葺。清凉寺属十方丛林、僧众聚居之处。金大定二年(1162年)僧法演师建,敕封为清凉院。明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重修。寺院内原存放大殿旁一弥勒像,今存西安碑林历史博物馆,是用蓝田黄花玉石雕刻而成。佛像头戴宝冠,身饰璎珞,交足而坐、晶莹如玉,雕工精致,是一件隋代风格的典型作品。2005年5月1日,连战一行从台湾来到大陆、是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 ,并亲临清凉寺,祭拜了祖母的灵墓。到清凉寺上香,并题词“佛法无边——清凉寺” ,使清凉寺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
在清凉寺附近还有唐时何将军山林,有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陕西支部创始人井勿幕墓、台湾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母沈太夫人之墓园。清凉山可谓风水宝地。
道安寺古称五重寺、亦名义安院。位于西太公路西向的神禾原畔是苻秦国师道安栖隐之所,薨痊于此。道安(314——385年),东晋僧人。般若学派“六家七宗” 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传法、受学僧众数千。主持译经、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主张僧侣废除世俗姓氏而以“释”为姓,为后世僧徒所遵循。制“僧尼轨范”、为僧团讲经说法、食住及宗教仪式作出规定…...
观音寺,位于杜曲街道神禾原畔凤凰嘴南樊二村,面对潏河、与少陵原畔兴教寺遥遥相望,因祀奉观世音菩萨而得名。观音寺为樊川八大寺之一。
郑维翰《樊川图记》云:“樊村,村有五,当樊川中央;惟观音寺琳宫尚幽。” 民国抗日战争期间,该寺有3座大殿,前殿为3开间,中塑关羽坐像,两侧为关平、周仓立像,殿内壁画为关云长出五关斩六将故事。中殿五大间,中塑如来佛金身像,佛像后背屏金光闪闪,顶上雕有大鹏金翅雕。口衔金丸、展翅欲飞,栩栩如生,殿两侧有泥塑大鳌两个,两边坐有面目狰狞的凶神,煞是吓人……后殿为五大间,其建筑较前、中殿更高大宏伟。正中莲台上塑观音菩萨像,两旁是眼光和送子菩萨像,殿两侧有十八罗汉塑像,在罗汉塑像后还有壁画,更显得法相庄严。观音寺占地四五亩、寺外园林9亩……该寺毁于国民党中央军第七分校之手,观音殿毁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近年来各方居士信教群众又捐款重建。
洪福寺位于杜曲街道西樊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少陵原之兴国寺相对应。寺以菩萨普降洪福而得名。该寺为樊川八大寺之一。
民国初期,寺院原有山门房三间代楼,正殿三间、后殿三间以及僧舍等建筑。正殿有“二十八宿朝玉皇” ,即殿正中祀有玉皇大帝,两侧有二十八宿站班泥塑像;后殿正中祀无量祖师坐像,两旁有周公、桃花站像。东西两侧依壁为八大金刚:黑虎、灵官、大圣、寻山、黄禄、杨四、旋风、二郎八尊泥塑。楼房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此外,山门房两侧各有一间、均有塑像;东为火神、西为湘子。其建筑毁于20世纪60年代。
1995年,华严寺僧光慧住持重修洪福寺。建成法堂(上殿)三间,东西耳房两间,殿前两侧厢房两层十间。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东边大势至菩萨;西边是观世音菩萨。殿内两侧有韦驮、伽蓝站像。佛前幡、幢、幔垂,法器陈列井然。1998年至2000年,建成大雄宝殿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大殿正中莲台上供奉着释迦牟尼金身像,两边有阿南、迦叶站像。龛后有观音菩萨降火龙、文殊、普贤菩萨贴金像。殿内两侧依壁塑有十八罗汉彩色像,每侧九尊,形态各异……
禅定寺(亦称禅经寺)位于杜曲街道小江村,背依神禾原,与少陵原畔华严寺相对,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到民国年间,禅定寺仍有殿宇。寺内当时有山门房三间,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僧房三间。大殿后有吕仙洞。大殿建筑古雅,雕梁画栋、墙壁丹青。殿内供奉有佛像,两旁依壁有十八罗汉象。山门房内一前一后有韦驮、伽蓝泥塑。东廊房祀瘟神,西廊房祀送子娘娘;后窑祀吕仙。禅定寺有地十余亩,植有石榴、柿子、梧桐、柏树、花草、药材等……
抗战期间,国民党特务机关“青训队”曾占用该寺,残害革命者和进步青年,人们称其为“阎王殿”。同时,禅定寺也在所难免、铁钟被砸卖了生铁,部分殿宇被拆毁;解放后,小江村村民将余存的殿宇房屋拆除,将砖瓦、木料等建成小学。2000至2001年,建成天王殿(前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殿门额上书有“禅经寺”三字。念佛堂(后殿)三间,寮房七间,接待室、灶房四间,画师画出庄严的彩绘;天王殿内正中祀奉有弥勒佛和韦驮塑像。两边靠壁是四大天王像;念佛堂正中供奉着毗卢佛坐像,两侧有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塑像。佛前幡、幢、幔垂、木鱼、铜磬陈列有序。禅定寺是樊川八大寺之一。洪福寺住持光慧发愿,修建上述殿堂外,还续建大雄宝殿、东西两个古建门楼……
法幢寺[原名云栖寺、亦称义井寺]位于韦曲街道瓜洲村神禾原畔,与少陵原畔牛头寺相望,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因由细柳街道普贤寺移来的陀罗尼经幢存放寺内,又名义井寺,后又改为法幢寺。
法幢寺创建于唐,后亦有兴衰。民国年间,寺院较大、群众称其为“ 十八亩地”。法幢寺为密宗佛寺,民国时由密宗发祥地大兴善寺管理和保护。法幢寺有前殿、后殿,殿内塑一佛二菩萨;尤其是中间释迦牟尼佛,佛像雄伟,全身贴金、雕塑精美,佛后背光高接屋顶、为佛雕罕见的精品。这尊庄严的佛像塑工精妙绝伦,不仅是樊川诸寺,就是在全省寺院中也很少见到。1956年8月6日,被公布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寺院及佛像被毁,1992年又撤销省级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寺院房舍、佛像被毁;石佛像头亦被砸掉弃于田埂上,后被土掩埋。据传:在毁佛像时,从佛像腹内取出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字样的书一本,可惜没有保存、令人遗憾。寺内原有一尊高达5米的石雕佛像,据兴教寺已故常明法师讲:此系佛教密宗石雕佛象,价值可与敦煌佛像相当,因而是极其珍贵的……近年来,信教居士村民又在瓜洲村西口、公路旁修建了殿房佛像,弘扬佛法……
古老杜曲地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伯国“杜”。 不过,提起“城南诸杜”来人们更加熟悉。历经周秦汉唐,世居在杜曲一带的杜氏家族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唐代,这个家族在朝廷及地方做官者很多。晋代政治、水利、天文历法、军事家杜预(杜武库),他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又多谋略,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将领、大学问家。唐代以多谋善断著称的贤相杜如晦治国有方、深得李世民的赏识、入选文学馆“十八学士”。 杜如晦,字克明,隋朝末年就在李世民的手下任兵曹参军,在李世民征战薛举、薛皋、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斗中,他参谋帷幄、多有贡献。李世民一当上皇帝就拜他为相(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杜如晦拜相之后,夙夜尽心、唯恐有失。他用法宽平、听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是自己的长处一样高兴,对人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好恶去要求他人。当朝宰相中,房玄龄善建嘉谋、杜如晦能断大事,史书上曾用“房谋杜断” 赞誉他们。在杜如晦病重时,李世民亲往杜曲“亲至其家,抚之梗塞”。《通典》的作者、杰出的历史学家杜佑,大诗人杜甫、杜牧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杜氏家族生活居住在杜曲,其祖茔在杜曲镇少陵原东北方向的司马村,1978年曾在那里发现“唐工部尚书杜公长女墓志铭。”
杜曲原川形胜,人物风流。据史籍载,古今在杜曲生活居住或与杜曲有密切关系的名人不计其数。仅杜曲的杜氏家族如杜预、杜延年、杜淹、杜如晦、杜元颖、杜誏能、杜黄裳、杜佑、杜悰、杜审权、杜正伦等十一位宰相。另外,还有杜甫和其父杜闲;杜牧、杜顺、杜亚、杜济等等杜氏家族数百人。杜曲从南至北10多公里,川美原高、山青水秀,历史上遗留下数十处人文景观且悠久辉煌!一方人文积淀极其深厚的水土,除杜氏家族外,还有历代众多的人文墨客浩繁的题咏赋词、人文典故,无不盛赞了樊川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魅力。民谚:“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关中的黄土埋皇上。少陵原畔出宰相,韦杜家族声名扬。”唐朝著名的诗人都到过韦曲、杜曲,留下很多诗歌,唐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白居易、王维、韩愈、郎士元、元稹、柳宗元和杜牧、杜光庭、韦应物、王昌龄等著名诗人和韦元添、韦偃等著名画家也都是历史上的长安人。牛僧孺、裴休、郑驸马等一大批诗人都在樊川定居或生活过。其它的在佛教、文化艺术领域及达官贵族、社会名流都曾在杜曲生活过。众多诗词文章表明,文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值得后人们传颂。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就连皇帝和大臣都赋诗颂词、留下佳句名言。如《唐诗咏长安》中有唐太宗、杜审言、王维、王昌龄、孟郊、贾岛、刘禹锡、岑参、孟浩然、韦应物、唐彦谦、崔护、卢廷让、卢沦、韩愈、郑谷、韦庄、罗邺及北宋寇准、苏舜钦、李仕衡、张礼、赵崡、元朝李好文、骆天骧等等颂咏长安樊川的佳句名文。
李仕衡,进士及第。宋真宗时任户县主簿,徙彭山知县、加大理评事,迁光禄寺丞。后擢升为尚书度支员外郎、代理永兴军(西安市的行政长官)等职,在杜曲南东江坡村建造庄园。苏舜钦和李仕衡是同时代人,在樊川游历后,写下了《题留樊川李长官庄》诗:杜樊东边风物幽,我来系马独淹留。门前翠影山无数,竹下寒声水乱流。酒压新尘常得醉,花开番次不知秋。主公堆案萦官事,早晚归来今白头。
樊川杜曲一带的幽胜风光,曾吸引过汉唐宋无数达官贵人在此营建庄园别墅。苏舜钦的诗句所反映的风物令人迷恋;举目南望,终南山无数的山峰翠影在望;竹林荫下的溪流哗哗流淌;款待的自然是杜曲黄酒,让人一喝即醉;观赏的是经年轮番开放的花卉,简直分不出是春天还是秋天。正如杜甫当年所歌咏的“杜曲花光浓似酒” 这一美景的再现吗?
杜曲镇似一颗明珠镶嵌在樊川中部,是西安城南的名胜之地。东靠少陵原,西对神禾原,南有秦岭终南山,潏河从南向北流贯其间。原川翠峰、绿水丛林,把杜曲妆点得妖娆多姿。因此,杜甫有“杜曲花光浓似酒”,杜牧有“下杜乡园古,泉声绕舍啼”,“北阙千门外,南山午谷西,倚川红叶岭,连寺绿杨啼。”等描绘樊川杜曲风光的名句来。潏河上下板桥纵横通来往,不啻今之桃花源焉。盛唐期间长安有三月三等春游风俗,每到春光烂漫时节,樊川游人如织、车水马龙。西安到汤峪、杨庄、大峪、王莽、翠华山等南向公路都从杜曲古镇经过。
在杜曲桃溪堡村、有一桩千古风流人面桃花的典故。话说唐代有位年轻书生叫崔护,河北博陵举子到长安赶考,考试后慕名到樊川踏青赏景。时值百花盛开,草木青青、溪水叮咚,麦苗泛绿、菜花金黄、桃林叶绿花红。桃花灼灼、溪流潺潺,屋舍青青、村堡俨然。风吹落英缤纷、飘飞散入清溪,飘浮水面漫游出郭。他乐不思返、陶醉在梦境中。一路走得口渴难忍,发现桃林深处有户人家,便来到农舍叩门借水。门扉开处,走出一位美丽清纯的桃花姑娘,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开门让进,崔护提出讨水解渴的要求,桃花姑娘进屋端来茶水并请崔举子坐在院中歇乏。姑娘羞怯地背倚桃树桃花,看其喝水、两颊绯红。那艳丽的桃花映衬着桃花姑娘的笑脸、越发显得她俊俏迷人。崔护一边喝水、一边看美丽的桃花姑娘,被这里娇艳的桃花和被桃花更娇艳的村姑所吸引。再看桃花姑娘浣纱溪畔,燕飞鸟鸣、那是何等美妙的情景!为美所感、不胜激动,在眼神和言行中流露出爱慕之情。桃花姑娘对崔护的文雅谈吐和潇洒举止,不时报以含情脉脉的眼神。直到太阳落入神禾原顶时,崔护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告辞,桃花姑娘笑吟吟地眼含泪花送他出门回城。樊川杜曲桃溪堡和桃花村姑,已成为一个挥之不去而又寻找不着的遥远的春梦。从此,这位女姑的身影始终萦绕于崔护的脑际、始终挥之不去。此后,引出一段风流韵事、二人终成眷属。
第二年崔护中举、急不可待地又来到樊川、带着兴奋和喜悦、兴高彩烈再到桃溪堡寻找难以忘怀的桃花姑娘,但见农舍院内外桃花灿灿依然,灼灼开放,柴门却紧锁不见人影,看不见赠茶解渴的美丽姑娘。桃花依旧绽放,却不见了日思梦想那艳似桃花的“人面”。他心里十分惆怅、若有所失,失望之余,便在柴门上写下了传为千古佳话、妇孺皆知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离开后,与老父亲相依为命的桃花姑娘返回家读了门扉上的诗,深切后悔不该随父走亲戚、失去与崔护见面的良机。她反复回味这动人的诗句,心里抑郁、寝食不安、思念情人、害了相思病……他不思茶饭、终日哭泣,身心愈差、甚至昏迷不醒,她的老父亲爱莫能助、束手无策……又过了几天,心怀恋情相思桃花姑娘的崔护又到桃溪堡去寻访桃花姑娘。叩门进院,柴门里走出一位老者。当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老者埋怨他给门扉题诗、害得女儿日夜相思,生命垂危。若有个三长两短、谁给我养老送终?说着老泪纵横、捶胸痛哭:“自从去年清明节以后,我女儿神情恍惚,若有所失。今年请明节,我和她出门走亲戚。回家后读了门扉上的诗,她便水米不进、卧床不起,今日清晨咽了气。莫非是你这书生害了她?”崔护听说姑娘为他殉情绝食、悲痛至极,只觉得晴天霹雳,五内俱焚,急忙恳求老人让他再看一看这位姑娘。他疾步来到姑娘床前、抱起姑娘的头、连连柔声呼唤,失声痛哭、追悔不已。“ 妹妹醒得!妹妹快醒!吾乃博陵举子崔护也!”同时,泪如雨下、滴洒在姑娘的脸上。岂料,令人意料之外的奇迹出现了、桃花姑娘渐渐的睁开双眼、嘴唇也动了终于苏醒过来、死而复生。她发现自己躺在崔护的怀里、父亲在身旁关切地俯视,她脸上也泛起娇羞的红晕、恰似初绽的桃花。老父见女儿起死回生、转悲为喜、感激崔护来的及时、也觉得崔护可以依靠,就把女儿许配给崔护。于是,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无独有偶,上世纪六十年代春的一天,我国大戏剧家田汉春游桃溪堡,适逢春雨霏霏,一位村姑身依银锄避雨屋檐下,田汉触景生情,脱口而出:“ 这是现代的桃小春吧!” 并欣然赋诗:“犹忆倚锄人似玉,一天风雨过樊川......” 春暖花开、花红柳绿,淋一场浪漫的花雨、醉卧在花海林间,听一回“人面桃花”的传说。
这个故事见于唐人孟綮的《本事诗》、宋《太平广记》、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京剧《人面桃花》、《金碗钗》,秦腔《借水赠簪》都以此为素材,编排京剧、秦腔、碗碗腔、电影等。1920年,欧阳予倩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上世纪九十年代,桃溪堡村投资30万元,建造“ 人面桃花园。”台湾一家电视台就在桃溪堡这个56亩的桃花园里拍出十集《人面桃花》电视连续剧。每当春暖花开,来桃花园旅游景点赏景的人络纡不绝、争睹桃花的艳丽美景,观看崔护、桃花姑娘的蜡像、沿“踏春亭”、“桃溪小桥”、过“三头小山”,便是昔日崔护与村姑桃小春“借水”、“题诗”等景观。仿造唐代农村小院,柴门里边有题诗碑,水井、石磨、石碾、织布机、农器家俱等,院内的上房与偏房有 “借水” 、 “题诗 ”、“团圆”的蜡像等,油然而生当年崔护访桃花村姑之情景。樊川桃溪堡的桃花,每年春天都象往年那样盛开着,给父老乡亲和游客带来美好、欢乐和幸福吉祥。据笔者杜曲的父老乡亲世代传说:桃溪堡村就是人面桃花故事的发生地。
杜曲古镇建于西汉宣帝时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5年)设为镇,清代为咸宁八大镇之一,并设杜曲廒、杜曲仓、杜曲里、杜曲社,清后期杜曲社统管八十七个村庄,有户6927、33498人。中华民国亦设杜曲区、乡、镇,并先后为杜曲区、乡、联保驻地。新中国建立后设杜曲乡、樊川人民公社、杜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为永红人民公社、即1966年至1972年)、后为杜曲乡、1985年改为镇,2002年将原樊村乡并入杜曲镇,2007年撤镇设为街道办事处。总面积41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4. 5万人。
杜曲有兴教寺、兴国寺、观音寺、洪福寺、禅经寺等著名寺院和基督教堂、丹阳观、关帝庙、鸡子殿、郑谷庄等景观。《明清西安词典》西安城南有12处景观,杜曲就有两处:樊川晚浦、杜曲花光;名气大的景观还有:玉峰轩、凤凰嘴、人面桃花园、夏侯惇故里,村西有默庵,则金人邢道安避乱所居处、郭子仪平乱驻地、樊哙封邑之樊乡、西周大将仲山甫封邑的三府衙、名医武天锡祠、大文豪韩愈别庄(又称韩符庄)、唐代原名韩谷庄或韩店。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故居,即今杜曲街道的岳村。唐玄宗附马郑潜耀所居住地等名胜古迹达数十处、遗存丰富。另外,还有一些供文人墨客旅游逸居的林中别墅,韦抗、韦夏卿、韦正贯、韦虚心;第五琦;颜师古、颜勤礼、颜杲卿、颜真卿;皇甫诞、赵芬、李抱玉、贾耽、论弓仁、郭敬之、王瑞、柏良器、韩愈、杜光庭、岑参、郎士元、元稹、郑谷等著名诗人,都曾在樊川居住过、并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杜公祠也座落在少陵原牛头寺南边。在杜曲南约3公里的少陵原下还有近代朱子桥、张季鸾墓。少陵原头望樊川绿野一片、南望终南山恰似青黛染,北望长安新城高楼连天。此外,在杜曲少陵原头和原下有数株千年古槐、皂角树等,以及从少陵原下冒出的天然清泉(冒眼又称水洞子)、杜曲老街道、杜曲堡子(杜甫展席俯水流等人文观景点。
基督教堂(耶稣教):位于杜曲老街道与西汤公路之间(杜西村);占地2, 16亩。1946年,张子宜牧师在杜曲镇创立自力会长安分会,建教堂一座。先后有程希典、杨思超、薛某某、冯忠让等执事。1986年张宪生任执事,1995年市宗教局批准按立,长安区长老为张宪生。自力会是中国基督教教徒自办的教会,不存门户之见,主张相互尊重信仰,坚持爱国、爱教、自治、自养、自传,不受外国差会管辖,不收外国差会捐资,资金靠教徒自捐。自力会弘扬《圣经》要道,严守贞餐,洗礼两大圣礼和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三大节日。周日聚会,传输《圣经》经典,教唱赞美诗。信教群众200多人,分布在杜曲、樊村、王莽、韦兆、大兆、留村、太乙等地,现有教堂6间,主日学3间,灶房2间。高约15米、直径达1米的白杨树两株。
杜曲南与韦兆相邻。韦兆是隋唐牛弘、牛僧孺两位名相的故居。隋文帝时期任宰相的牛弘,他宽厚恭俭、博学多才、见识深远,不仅在制订典章制度上颇多建树,而且为保存我国历史文物遗产做出突出贡献。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征集天下图书、每献书一卷,赏绢一匹,使许多珍贵古籍免于散佚。牛弘的七世孙、唐代名相牛僧孺,以直言诤谏、主张改革著称,是唐代后期朝廷的重要官员。
此外,还有寺坡村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添碟子和关帝庙会、韩国忠义救国军旧址、鸡子殿大蜡花、杜曲社火、江坡豆腐制做、樊村编担笼、杜西村的拳术及制瓦罐等民俗风情;小江村蘑菇、洋桥千亩花卉等。杜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发展旅游观光业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
杜曲镇地处樊川的中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各种农作物均有种植。如莲菜、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红暑、豆类、各种蔬菜、各种水果特别是沙果很有名气、有面甜和脆甜等品种,深受村民们的欢迎。杜曲老街道很有声誉,是城南货物的集散地和交易的地方。在清代杜曲社又统领王曲、王莽、太乙宫等地,自然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故当时杜曲老街道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兴旺,集镇规模仅次于引镇。逢二、五、八、十逢集日,现在为二、五、八逢集日。1831年(道光11年)杜曲镇桃溪堡村大财东卢毓贤采用终南山的石头加工成石条数万块,在杜曲街道及两边铺设1公里多,不论雨雪再多,街道不泥泞、积水,排水通畅、街道干净。两边盖的商铺、后院为库房和加工作坊,商户多是西安、山西、华阴、大荔和当地人租赁或购买卢家房院或自己建房开铺经商。一般多为前店铺、后作坊。经营的大小商铺多达130家。经营粮棉油、山货、日用品、饭馆、诊所药铺、旅馆、铁器、竹木制品、瓜果蔬菜、牲畜交易、畜力车、推车子等等……
樊川是西安的名胜,更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这里沉睡着一批历史名人、走过了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子佳人,流淌着先进文化和艺术,养育着-批与时惧进的现代者,传承着一种超越自我不断向前的高尚风范,激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先贤圣人之灵气、将世代荫及有志者,并世代传承着。以杜预、杜佑及杜甫、杜牧等优秀杰出人才、其成就,其精神无不振撼、启迪并影响着后世及当代有志者,以他们为榜样,为楷模、不断进取、努力拚博。我们要采日月之灵气、山水花木之精华,借助潏水和少陵原下的清泉之的甘甜,发掘先贤之才华,武装和充实头脑,凭自己的双手开创新天地、实现幸福美好的宏愿。水樊川杜曲是我的故乡,是我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据传说:杜佑的别墅就在杜西村的帝王庙。旁边即是“水洞坊、”东边原畔即是“ 卧龙岗” 。这里的原川、河流、池塘、堰渠涝池、凉水渠、深井冒眼、村庄房院、花草树木、父老乡亲都铭记在我的脑海里,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很难磨去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为了故乡明天更加美好,我愿奉献出满腔的热情和绵薄之力……杜曲西村永远是我魂牵梦绕、高贵而纯朴的灵魂高地。我的祖宗、父母亲长眠于少陵原上、面向巍峨的终南山;头枕三袍台,脚蹬南五台。耕读传家树典范,艰苦朴素要勤俭。尊老爱幼干实事,堂正做人讲团结。多学奉献、谦恭友善。恩德乡里仁义存,家风典范传后人。俯瞰着美丽的樊川和终南山,用山川胜景替代对后世子孙的留恋。
山水在长安,旖旎遍樊川;杜曲出清泉,恩泽千万代;钟灵毓秀美,美名扬千秋。少陵原顶望樊川,樊川似画横幅展。潏河如带似江南,南望秦岭堆秀峰。山河如画在心中,终南奇峰似黛染。白云细纱迷眼前,状如屏翠古城南。遥望夕阳樊川间,未知明月落谁家。杜曲花光无限好,桃花园内情绵绵。风调雨顺五谷丰,安居乐业事业兴。放下包袱开动车,勇往直前似骆驼。承载负重超你我,新征途上大步过。盛浓园内春光好,四方游客蜂拥到。春光正好花最艳,携友醉游到长安。
不同的村庄有着不同的记忆、有着不同的人和事、典故和传说。如少陵原下杜西村的古槐、帝王庙、土地庙、丹阳观、玉王殿、菩萨庙、基督教堂、三义庙、楼坊、水洞坊、涝池、流泉、堰渠、清水泉、大口井、砖瓦窑、桃园、苹果园、沙果园、菜地、稻地、北门外、大坡口、章曲湾、老街道、十家院、四合院、窑洞、高窑、楼坊、大门道、公社门、大场、卧龙岗、公路沿、陈家场、社火、古会、武术拳师、瓦工木匠、书法绘画、秦腔艺人、红白喜事看客者、教师、兽医、牲畜牙家、屠夫、小炉匠、做花圈纸扎、橱师、编笼筐者、牧师、制陶瓦罐技师、市场交易员、务庄稼把式等等。由于临近杜曲街道,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纷纷迁到此地或经商、做生意,因而各方面的人才济济、各显其能。同一个村庄各人的记忆不同,既有幸福快乐、也有痛苦磨难。在我的记忆里至今还保留着对樊川故土的泥腥和庄稼成熟的芳香、父辈们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难。终南山水滋养了我们的生命,润泽了樊川的五谷杂粮、蔬菜和各种水果。遥想少时割草放羊、牧牛、放鸭等活动,累了困了就躺在软软的草丛中听着河渠哗哗的流水声、稻田及莲菜地水田的蛙鸣,遥望着空中飞越而过的大雁、白鹭、喜鹊、老鸹、灰喜鹊、斑鸠、鸽子、燕子等飞禽,还有色彩艳丽的各种小鸟飞雀等,双手枕着头、望着蓝天白云,云舒云卷、看天上的飞霞流云、瞳景着未来美好的希翼,也希望通过劳动把故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行文至此,从内心里祝福故乡的村民永远都生活在甜蜜和幸福的快乐之中。
昨天是美丽的传说,明天需要用劳动去开拓;和谐社会祥和歌,记忆永恒鼓舞我!
樊川堆锦绣,人文荟萃地。可爱的故乡、美丽的杜曲,游子衷心祝福你迅速崛起、欣欣向荣,繁荣富强!我期盼着: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开发下,在杜曲父老乡亲们的辛勤努力下,把樊川故乡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要拚才会赢 奋斗终将成(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朴实亲切的长安话(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