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记者当向导的老教师
84岁的老人冯鹏程坚持给记者当向导,帮助记者采访
本报大型主题采访活动——“15年西凤 红色坐标·追寻长征的陕甘宁足迹”启动后,读者不断提供各种采访线索,读者张昭先生提供了一位对红军情有独钟的老人——郭杜镇甫张村84岁的冯鹏程老人。
9月28日上午,张昭先生把记者带到了冯鹏程老人的家里。听到有人来了,躺在炕上的冯老一下子坐了起来,炕头堆满了书籍、报纸,还有一个台灯和一部电话机。听到记者来采访红军长征的故事,他精神大振,绘声绘色地说起了他采访过的一些红军故事。
冯老以前是中学英语高级教师,50多岁内退后,开始骑上自行车在长安以及周边县追寻红军经过的足迹。他要以红军的精神激励后人。
说起采访的经历,冯老哈哈一笑。他说他当时自行车前面挂一些点心、罐头、烟和馒头,每天骑行几十里上百里,找老人问红军的事情,为了让老人说得真实点,说得多一点,他把专门准备好的点心和罐头送给走访的对象。渴了在路边要一杯开水,饿了吃自己自行车头挂的馒头,天黑了就住在小旅店。经过七八年的采访和写作,2005年,他关于红军的作品《英雄,人民不会忘记》一书出版,很快销售一空。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从炕上下来,拄拐棍到后面的屋子柜里拿出来这本书,一再叮咛记者,只有这一本了,看完要还给他。
书中有一篇《一把红军刀》的故事,他说这把红军刀还在,说罢,他自告奋勇要带记者去滦镇的北八元村王晓峰家找这把红军刀。记者看到冯老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劝他只要把名字告诉记者,记者前往即可,但是老人说:“你们去找不到,我带你们去一定能找到!”还笑着说,“别人在我这年龄摔一跤都完了,我摔了三跤了,只是腿有点不方便,在家啥事都没有,走路你扶一下就行!”
临走,他拄着拐棍走进房子,爬到炕上,捏了几十块钱,然后扶着记者出门。
到了北八元村,冯老师一下子就把记者引到了王晓峰家门口。扶起王晓峰家门上的竹帘,冯老大声叫:“晓峰,晓峰!”这时候,王晓峰的爱人走了出来,看到记者扶着冯老,搭腔说:“冯老师,您过来了!”说话间,王晓峰回家了,赶紧扶住冯老师嘘寒问暖,说这几年没见,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看完红军刀,听完王晓峰讲故事。扶冯老上车后,听说记者要去沣峪口红军召开会议的地方看看,他马上说:“走,地方近近的,我带你们去!”
在沣峪口村,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冯老朝前面一指:“你去,到这家,找田秀云,我是她娃的老师,你就说冯老师来了!”记者过去敲门一说,76岁的田秀云微笑着马上到车跟前,跟记者一起扶冯老下车,然后打开了话匣子。
陪记者采访两个多小时。回程的路上,记者说请他吃饭,他不同意,要请记者,两人在一个牛羊肉煮馍馆坐定,腿脚不便的冯老硬是几次起来借要上厕所准备掏钱,被记者多次按到座位上。看到服务员给记者找钱,他很不高兴,说自己现在儿孙满堂,生活都很好,自己退休工资几千元,儿子也经常给钱,让记者掏钱很让他过意不去。
把冯老送回家,他老伴很是着急:“出去也没说一声,就说咋转眼间不见人了……”冯老笑呵呵地说:“跟记者去采访了……”,一再告诉记者,有空了就去他家坐。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一口铁锅的故事
- 下一篇:红四方面军16000余人 西征过长安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