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韦兆之出路(十里荷香)
韦兆位于西安南郊30公里余,少陵塬与秦岭北麓间,北塬南川,东西狭长约10余里,至今仍是传统农耕区。少陵渠流经塬脊,自东南向西北入曲江;小峪河大致为刘秀王莽村与韦兆南界,蜿蜒西去汇沣渭入黄河;会同青年渠、南坡截渗(水库)构成了当地农业灌溉的主要水系,滋润着这片肥田沃地。先民们世代固守在城南一隅休养生息。
闭塞的环境和思维,旱涝包收的风水宝地、半塬半川的自然地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注定了先民们祖祖辈辈重复着同一种艰辛的生活模式,面朝黄土背朝天,老碗会里谝闲全,拉犁爬坡种地收割,牵着牛羊拉着粮食去赶集。
西汤公路(S108)穿越村中而过,东接引镇,通达蓝田渭南潼关,西北经杜曲镇、县城韦曲镇直达省会西安。西汤公路是韦兆镇唯一的交通干道,沿线分布的土地和集镇也是当地百姓的主要生活来源和出路。引镇,长安东部、蓝田一带、秦岭北麓最大规模的农贸交易场所,逢农历三六九日开集。大宗农产品曾经设立指定交易区域,形成了牲口市、羊市、猪市、狗市、粮市、木头市、家禽鸽子市等专业市场,其它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大多临街摆摊叫卖,行人熙攘、车水马龙。交易商品基本涵盖了家畜、家禽、粮棉油、山货水果蔬菜、小食品、木材、犁车扠掀锄等农垦工具,锅碗瓢盆缸等百姓日常生活用杂等,包罗万象。韦兆人也不例外,逢集必往,上个坡下个坡就到,或买或卖或逛热闹,换回钞票或家用物件,年货等。集复一集,年复一年,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养家糊口。农历一四七韦兆镇开集,规模较小,主要是服饰、蔬果等小件商品,家门口的集市老百姓自然不会错过,即使不做买卖也要闲逛几个来回看个热闹,遇到熟人乡党打个招呼高高兴兴,谝会儿闲全也挺心满意足。十里外的杜曲镇逢农历二五八开集,规模同韦兆相当,偶有韦兆人去杜曲镇赶集做买卖,逛热闹。能够去更远的韦曲、西安做事、创业的乡党更是屈指可数。种地、家庭养殖、集市贸易,是村民,也是绝大部分韦兆人的主要日常活动,可以解决老百姓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生存、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精神娱乐。
能工巧匠、家庭作坊式经营也是当地人的重要谋生出路。在早期的农业社会背景下,适应当时农村生活的现实需求,村子里成长了一批盖房子的大木匠、做家具的小木匠、铁匠、皮匠、骟匠、坐堂医生、鼓乐唢呐等手艺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走街串巷,或开铺设店,服务四邻八乡,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在村里属于生活较宽裕者,但是毕竟是少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迅速发展,机械化、信息化、互联网对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冲击。一些传统产业、手艺或者因为失去市场被淘汰,或者因为老艺人的离世无人传承而断代,幸运的是,新一代的手艺人应时而生。聪明能干的年轻人适应新的变化,在挖土机、吊车等施工机具使用,收割机、旋耕机等农用车辆驾驶、出租车、中巴车、货运车辆驾驶、铁门制作、汽车摩托车电脑电器太阳能维护修理、塑钢窗、装修装饰五金材料、化肥农药种子、超市等新兴行业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街道两侧的国营或集体商店、药店、废品站、机械厂、食堂等已经或逐步私有化经营。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扎根在这片乡土,正忙碌在创造幸福生活的大路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过大规模、持续的劳务输出业务。西安筑路机械厂,当地中老年人并不陌生。农闲时节,村里许多青壮年都去那里打工,每天收入一块七毛二。夏收季节,龙口夺食,厂方还派遣十轮大卡车来村里支援拉麦子,非常友好。除此以外,再没有听说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只剩下游兵散勇打工一族。他们去县城或西安的劳务市场揽些零工,强壮的男人们干些砸墙装修的体力活、手脚麻利的女人们做保洁一类。部分人早出晚归,因为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非常辛苦。家里没有拖累、尚可离家的就在城里租房打长工,或在酒店餐馆KTV等服务行业做服务员、保安、库管、出租司机、水电工等。他们是不甘贫穷的一代村里人的优秀代表,自食其力,在拥挤的城市打拼,寻找出路,解决生活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镇上先后兴办了一批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也都曾红火一时。韦二皮鞋厂、韦三草袋厂、瓜子厂、韦三服装厂、兴化五金机械厂、美佳日化厂、印刷厂、面粉厂、砖瓦窑厂、沙石场等。如今 ,一部分仍在运营中,一部分已经关闭。这些乡企不仅安置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更重要的是为村里培养了一批新型能工巧匠。例如曾经在兴化五金厂就业做鸡笼的年轻人手艺学成后自立门户,做起定制铁门的生意。这些企业在韦兆镇的发展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接力棒式延续增加了农村和村民收入,提高了全村的GDP。
村里的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已经兴盛了很多年。早期,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本村村民,属于民办教师编制。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一边务农一边教学。正是由于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和无私奉献,村子里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长大后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走出了村子去读了高中、大学,并在大城市里就业、发展,提升了全村的人员素质和文华水平。
尽管乡镇企业、个体经营、考学、打工解决了村里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毕竟只是少数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群。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和就业渠道,镇上的剩余劳动力依然非常突出。聚众赌博、扎堆闲谝的司空见惯。不是他们不想做事干活,而是有些人或者文化程度低、或者没有手艺、没有出路、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那么,这批人的出路在哪里?韦兆镇的出路在哪里?
十三五期间,中央政府积极推动、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是个不错的选择。由于工作原因,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亲眼见证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农家乐在神州大地上蓬勃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心人只要打开电视,经常关注中央电视台的系列频道栏目“ 美丽中国行”、“乡村大世界”、“舌尖上的中国”、“生财有道”等,这些节目大都是关于农村旅游开发、农产品开发的成功典范,你就会有所感悟!再就近看看西安周边的情况。礼泉的袁家村、兴平的马嵬驿、周至县的水街、蓝田的白鹿原民俗村;还有我们长安的上王村,大峪、小峪、翠华山、清水头等地,农家乐生意个个都做的风生水起,热热闹闹。主要原因是旅游观光现在已经非常盛行,这个新兴产业蕴含着许多商机。节假日期间,工作了一周的城里人喜欢去山区亲近自然,去乡下体验农村生活、品尝农家饭菜,休闲娱乐。
韦兆镇是传统的农耕区,是否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资源呢?答案是肯定的。
商业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定位和人流量。袁家村马嵬驿民俗村的商业模式完全可以克隆,最好结合长安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文化、山水资源进行特色开发、让城里人外乡人体验到具有显著长安人文、文化特征的的乡村经历和心灵感受。
王莽的桃花园、千亩荷塘开发的很成功,节假日车流量非常大、游客奇多,经常拥挤在大峪口、小峪口、清水头一带无法分流。游客需要有新的景点和新的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东西走向的西汤公路对韦兆地区民生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与之毗邻的雁引路、关中环线建成后,由于道路条件好,已经将汽车大部分分流,游客绕过了韦兆而去,这个角落偏于安静、冷清。如果能够在西汤公路和关中环线之间,彻底打通三条南北向的大路,形成“两纵三横”的公路网络,无疑会促进整个地区的交通和旅游大发展。为了节约土地和资金,可以优先考虑,利用现有的部分村道拓宽修建新路,让韦兆核心区域交通便利,亮堂起来,热闹起来。
韦王路由来已久,但是曲里拐弯,交通不便,完全可以直线贯通,直通关中环线。
韦一寸生产路经过九组到达小峪河时已经成了断头路,可以将其与关中环线打通。
从南坡村经过常旗寨的村道可以拓宽后与关中环线贯通。
沿青年渠修建东西向道路,将以上三条南北向道路东西贯通,东线可以直通雁引路。
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模式土地产值非常低,加之人口膨胀、土地征收、人均土地逐年减少,现有土地仅够糊口,不足以养家,这一点老百姓都有体会。打破传统,紧跟形势,利用政策、鼓励引导村民在道路沿线开发生态农业种植、观光园林和农家乐,是适合韦兆这个传统农业区大发展的新模式,新出路。
项目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村民集资,这些途径都是很典型的融资渠道。项目开发中,必须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切不可永久性的买卖土地,让村民成为失地农民,从此断了生活来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隶属韦兆村的少陵塬上、川道里到处都有桃园、苹果园。春天里鸟语花香、夏日里麦浪滚滚、秋天来了果实累累,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多么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只可惜在土地承包责任到户以后因村民不便管理,砍掉果树烧柴了。此一时彼一时也,无关乎对与错。重要的是,积极引导扶持农村、农民,开发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本届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地方政府、有识之士需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同关注地方农村的现实和未来,抓住新的时代机遇,因地制宜,闯出一条适合农村快速发展的新出路。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诗歌:无题(十里荷香)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