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熔炉周报(杜益茂)
最近一位喜欢收藏的同学从箱底翻出十几张《熔炉周报》,看见她一下子把我拉到五十八年前青年时代那种火热的生活中。
1958年,正是全国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高潮时,当时我在西安巿34中读高三。是年9月开学不久,学生会为配合形势,鼓舞士气,创办了一张《熔炉周报》。《熔炉周报》是油印的,刋头四个字套红,显得十分醒目。取名《熔炉》,寓意在大跃进时代的青年学生经过熔炉红与火洪流中,把自己锻炼成钢铁般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熔炉周报》编辑记者只有五人,负责釆访、编辑、刻版、油印、发放,我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那时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我一边劳动,一边釆访,抽空休息写稿。待到出版前一晩上,点灯熬夜编稿、组版,油印,第二天保证发放到各个班级。
《熔炉周报》内容丰富多釆,深受师生喜爱。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同学们敢想敢说敢干,你提出小麦亩产十万斤,我就提出亩产十五万斤,他更提出亩产二十万斤。生物老师为同学们加油鼓劲,介绍深耕、育种、施肥、保苗的先进方法。同学们的誓言是:不信龙王不靠天,我们的志气胜过天。学技术,要巧干,不用水浇用尿灌。天不吹风用电扇,大干特干加油干。驾卫星,乘火箭,亩产小麦十五万。当时的《陕西青年》报辟专栏,做了报导。但因违背科学,结果颗粒无收。
当时学校勤工俭学小组像雨后春笋般发展,涌现出缝纫组、电工组、理发组、木工组、钉鞋组、物理组、化工组等十多种;在灞河滩开荒地二三亩,种白菜、萝卜、冬瓜等蔬菜;在学校挖鱼塘,养鱼数千条。高三、一班大炼钢铁,学校动员全校师生,从家里拿回废钢铁,灞河滩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沙子,沙子含有铁矿,于是捞沙过滤,肩挑车拉到炼铁炉。男同学持钢钎,女同学运货,放出豪言壮语:"土炉炼钢鉄,火熖冲上天,特干加巧干,钢炭堆成山。"费了牛九二虎之力,练的都是废钢铁。
学校勤工俭学成绩斐然,时任巿委常委、巿委宣传部部长丛一平参观校勤工俭学展览和亲临师生灞河捞铁沙会战会后,欣然题词「又红又专,能文能武」发表在《熔炉周报》上,激励师生再接再励。
事后《熔炉周报》紧跟当时形势,做宣传报导。1958年底除四害捕麻雀,《熔炉周报》专题报导,抌戈以待,奔赴战场,轰、打、掏、捉杀凈灭绝,让麻雀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死无葬身之地。灭了益虫,做了件荒唐事。学校地处灞河岸边,河北岸有一条黑牛河,为了引河水浇灌农田,区上在当时的黃桑圃乡开展修渠劳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多次战斗在修渠战场上,《熔炉周报》跟踪报导,受到区上表扬。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送曲连(杜益茂)
- 下一篇:散文:务庄(杜益茂)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