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泥塑黄土情
村头老王家今日大喜,流水席正一波又一波轮换,一对新人挨桌敬酒,新娘面带羞涩,略微低着点头……秦镇米皮的生意太好,老板娘几岁大的儿子也来帮忙端盘子……隔了几步,围着一伙正在下象棋的人,棋手面露难色,后面的观棋者跃跃欲试……柿子树下,蹲着一位双手插衣袖的老汉,仰头眯着眼,正津津有味地听光头大叔讲故事,一旁的孙子托着比脸大的碗喝面汤……
不是电影场景,亦非风情长卷,所述一幕幕均来自陕西民间泥塑艺人苗春生之手。
泥塑,民间俗称“泥人,” 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殷商的奴隶泥俑。中国泥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以后,曾于汉代墓穴中出土过大量陶制陪葬品。两汉之后,随着道、佛两教的兴起和传入,奉祀活动、庙堂修建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至唐达到顶峰。到了宋代,泥塑扩展到小型玩具和商品领域。元以后,泥塑基本成为社会各阶层和全国各地的普及之物。
陕西是泥塑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家住西安市长安区周庄的苗春生老师是这一独特民间手艺的杰出代表。
苗春生今年65岁,从事泥塑艺术已近40年光景。他当过村里的电影放映员,搞过宣传,办过养猪场,但几十年来始终从未停止过对泥塑的探索,“爱好啊,我喜欢画画,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泥又不值钱,我就喜欢捡些回来捏着玩。”
苗老师制作泥塑的泥来自黄帝陵。把泥采集回来之后,要先用水冲除去杂质,再加糯米汁活,掺入少量棉花,最后捣匀后制成泥坯。
苗春生每天8点开始做泥塑,除开午餐时间,他会一直做到下午。看似平静而乏味的生活在苗春生的心里却是乐趣横生,“到现在我已经做了快5万个人物了,以前办养猪场时,我专门雇了人帮我打理,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每晚能做到一、两点钟。”苗师傅手上的活不停,说话之余一个生动的人物便诞生了。
“那时候没想到挣钱,就是爱好。后来小雁塔文博院的院长来找我做展览,他们一看,我竟然做了那么多的泥人。”
渐渐地,泥塑也由爱好转为苗春生的主业。
苗春生的徒弟虽不多,但来自全国各地,路远的只能利用假期来学,跟在他身边学习的只有40多岁的胡振波。6年前,因兴趣使然,胡师傅开始学习泥塑艺术,如今也有了不少自己的作品。
“我是决定以泥塑为职业了,也想让孩子把这个事业传承下去。”胡师傅说,“我有两个女儿,小女儿8岁,喜欢动手,对泥塑的亲和力更好些。”
苗春生的作品取材广泛,有古典人物、花鸟鱼虫、神佛雕像等。他的大多数作品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主,只有一些早期作品是彩绘的,“没有生活,作品就是硬的,做泥塑,技巧和生活缺一不可。”
“我想表现原汁原味的黄土文化,”苗春生说。所以他的作品基本都不上色。
提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台北花博会,苗春生很兴奋,“因为一天只做15、6个,所以好多人都早早过来排队,有个美国家庭让我给他们一家四口都做了肖像呢。“
泥土、树枝,这些纯天然的材料经苗师傅之手化身为一件件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陕西八大怪”、“关中记忆”、“社火表演”、“七十二行”……苗春生将一个个憨厚朴实、勤劳节俭、幸福知足的农村形象立体化,栩栩如生的还原了当下与往昔的关中农村生活图景。活灵活现的人物、构思逼真的场景,组成一幅幅行走的关中农村风情画,令观者惊叹于手艺人的奇思妙手的同时,更让人饱含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快看这个,丈夫把妻子惹了,怎么道歉她就是不理。”苗老师兴致勃勃地指给我们看
安静、专注、坚持,苗春生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诠释了这六个字的力量。他手下所创造的几万个泥塑人物不仅是他对生活记忆的表达,是他经年累月细致观察所结的硕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无可复制的“关中民俗记录册。”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