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樊家宅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樊家宅院,宅主人樊继准,生卒年月不详,清代陕西礼泉人,后迁合阳地区安家。樊继准之曾孙樊楷中于清同治三年(1864)中举人,至此正是樊家鼎盛时期。
樊家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两进两院式。有前房、二进门楼、东西厢房及五间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严谨而合理,大门设在前房偏西侧,显示了渭北民居一般具有私密性,院内砖雕等装饰性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樊家宅院原址年久失修,濒临坍塌,2003年拆迁入库保存,2006年复建入院。
樊宅大门对联
樊宅大门对联“兄友弟恭一门全是和睦风,父慈子孝满户无非安乐事”。释义:上联意为:父亲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辈孝顺,这个家庭皆是安乐的。下联意为:兄弟相处融洽,哥哥对弟弟友好,弟弟对哥哥恭敬,全家没有不和睦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家庭追求,家族推崇长幼有序,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一家美好团圆,家和事兴。
铁钟展厅
樊宅门房现有铁钟展厅,博物院收藏的铁钟以明清时期的为主。钟在中国古代有多种使用方法,最早使用在乐器上,也就是编钟。在古代它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久而久之便出现在了生活中。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及道教的形成,中国出现了佛钟和铁钟,作为法器悬挂于寺庙道观中,佛钟用于祈祷感化、普度众生。僧寺的钟用晨钟暮鼓,早晚各敲一下,每次紧敲十八响,慢敲十八响,不紧不慢十八响,如此反复共108响。为什么要敲108响呢?有一种说法是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合为108下,象征一年的轮回,天长地久;另一种说法是人有108种烦恼、鸣钟108响以消除人间烦恼。钟还用于群居的乡镇、村庄,例如召集大家开会或有急事时都会用敲钟来传递信息。当然这也是有数字规定的,不同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敲钟数来传递。这些地方一般使用一些小钟,另外也用来报时。现在西安城内还保留有明代的钟鼓楼,钟鼓楼初为报时而建,还用于启闭城门,所以晨钟暮鼓即早晨鸣钟开城门,晚上击鼓关城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钟纽上有一个动物,相传它就是龙生九子之一“蒲牢”,蒲牢胆小喜欢吼叫,尤其害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它就吓得乱叫,于是人们就将敲钟的木杵做成鲸鱼的样子,以使得敲钟的时候格外的响亮。这口大铁钟,它是明代嘉靖时期的,重达几百斤,根据上面的铭文可知这是寺庙里用的钟。从铭文可知此钟的来源与时代,为研究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樊宅二进门
院内砖雕
樊宅上房
樊宅上房有佛像展厅,中国的佛教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是由印度沿经丝绸之路向北传入中国,再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形成以大乘佛教为中心的北传佛教圈,直接影响到各国的本土宗教。
佛像展厅有一尊藏传佛教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也称千眼千臂观音,是密宗所传的十一面观音像之一。最上方的脸是一尊佛的脸面,第二层脸面长着兽牙,呈嗔怒状,是观音在面对不同世事的不同表情;第三层是九面观音普度众生、慈眉善目的形象。传说观音在听了如来佛祖关于广大圆满大悲无碍新陀罗经之后,决心要接济众生,于是就长出了千手千眼,其整个形象就是一个救世的多面手。观音的左手上依次持有加亮、军持、莲花;右手托有一只眼睛,中间的手施无畏印,最上方手持念珠。下方还有双层的莲花底座,整个形象大气华贵。千手观音两侧的这四组展柜中陈列的都是佛陀造像,佛是大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这些佛造像的姿势也是各异,有的是在修炼悟禅,有的是在传道佛法等等。东西两侧的四组展柜中陈列的是十八罗汉的铜造像,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部教派为弘扬佛法,就封释迦牟尼生前的四大弟子为罗汉,罗汉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后来发展为十大罗汉、十六大罗汉、十八大罗汉和五百罗汉。中间这排是度母造像,相当于菩萨的级别。
佛像展厅
上房的二楼为陕西历代名家书画墨迹展厅,陈列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文史大家张寒杉、著名书法篆刻家贺伯箴、民国时期陕西民军领导人郭坚等人的精品书画墨迹。
陕西历代名家书画墨迹展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杜甫纪念馆简介
- 下一篇:子午峪连接关中和陕南的重要通道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