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过年了,谈“炭”事!(张福旺)
今年,经济有些下滑,调整中显现出萧条,多个行业受到影响,囊中羞涩的人不在少数。
雪已下了两场,听说第三场也即将来了,怎么没人雪中送“炭”呢?凄冷里有多少人还在美好期望呢?有些东西,握在手中如同见到了毛爷爷,亲呀!或许,有些不规则的皱、有些变色的旧,不可小窥沾满细菌的薄片,可是硬通货呀,少了肯定心情不暖和,缺了生活注定不滋润。
令我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通过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朝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多数人嘛,都喜欢锦上添花,俗称——给肥猪身上添膘。雪中送炭只是少数人的作为。能送嘛,肯定自己要多多益善的。腊月有一次小聚会,大家谈冷冷地雪,小杯细嚼,论道附随高雅,有人武断地说,谈“炭”的人、为“炭”的人都很庸俗。我有些不赞成,那个家庭?那个事业?那个出行在外的人不捏着它呢?谁能不依靠这冬天里的“热货”呢?也有人说,挖“炭”的人似鬼,运“炭”的人似牛,消费“炭”的人似“仙”,玩转“炭”的人似神呀!
若没有“炭”,你会如何取暖?少了“炭”会缺了亮点;“炭”不足了,胆量和勇气也会弱败,孝顺也会打折扣的。大家都在想多搞些“炭”,甚至费劲心思,还有的人铤而走险,用生命赌注的都有呀!很多人都想着多些“炭”则日子好过,能多借些“炭”也不错,甚至觉得往昔一样“炭市街”红火交易起来多好呀!
政策“封山育林”了,“炭”肯定少了,“退耕还林”生态会更好,“飞播育林”那是培育未来的森林。虽说,“炭”可以转化成电,“炭”可以变化为热,留有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我认为只要医疗、教育等能减轻普通家庭的负担,物价不要一路飞涨,“炭”发多少,走路大家都慢些,也不会在乎的。
冬天啥时撤离,我说着不算。春天何时来,我说的更不准。准确地说:是要看大气候,遵循农历节气,还要看变化。春天有“倒春寒”,冰消水流的河里还会有“桃花汛”,就是到了六月再落一场雪,无能力防御的人,也只能凭命了。
今年嘛,穷者已扎紧裤腰带,观望一路一带有好运;苦累者已握住“阿堵物”的袋子,艰苦节约过大年;劳动者还在用肩膀扛起负担,拼命改善;企业家期望经济回升焦心亟待;有人还在四处奔波为薪水苦苦急待。一个“待”字,千转百回,多少人在付诸又伤心。这个“待”字,有逃避,也有麻痹。等“待”只是能缓冲一下,只是短暂放下,不多想明日罢了。若真“待”到春暖花开、桃色灿烂,还差“炭”暖,脸面又如何见故人呢?
这年头,“炭”还多的人,不是有实体,就是很实际。如今,能送“炭”的,不是真有所求,就是真亲人呀!年根、年里,能借给些“炭”是贵人,添“炭”也是友人!
“炭”不用时不显得黑,拿出来亮显就有些黑了,用时多少都会冒黑烟。“炭”能生火,“炭”能发热,有“炭”能发电,有“炭”农家人心不慌。
有“炭”就要付出,生活要想不缺油盐酱醋米,也不差茶酒诗琴花,就得学会交换。雪中送“炭”是情谊深厚,送“炭”人自然受到尊贵。但是,雪中行不艰难吗?脚下,常打滑,受冷风,防冰窖,躲陷阱,也会摔跤的。
雪中送“炭”,表达是信任,给予的是温情。
还是毛主席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炭”多了福旺!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剪掉须根
- 下一篇:散文:清水头,千亩荷塘,君可曾去过(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