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城南韦杜今何在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在唐长安城南流传着这样的俚语。韦杜,是唐代韦氏杜氏的并称,乃城南望族。
杜氏宗族聚居的地方叫杜曲,韦氏宗族聚居的地方叫韦曲,都位于少陵塬与神禾塬之间的樊川。樊川乃汉大将樊哙封地之处,茂林修竹,塬青水秀,水波荡漾,乃游览胜地。
有人考证杜氏家族在南北朝以及唐代时期做过宰相的有十二人,分别是 如晦、景佑、淹、元颖、审权、让能、黄裳、佑、悰、正伦、鸿渐、暹 。
韦氏在这个时期做过宰相的有十四人,分别是保衡、宏敏、方质、贯之、处厚、得阶、巨源、见素、温、执谊、思谦、嗣立、贻范、昭度。
又据人考证两家做过和宰相职位不相上下官职的人数达六十人之多。可见城南韦杜两家不仅因为距京城咫尺之遥,而且确实是位极人臣,家丁兴旺,威仪四方,让人羡慕,因此也致使许多达官贵族以能居于此、身后葬于此而引以为荣。
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韦杜两大家族的后裔不知去向。杜曲没有了姓杜的,韦曲没有了姓韦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些,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形成韦杜之盛的根源是什么,他们的祖上是怎样到了这地方。
杜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秦,秦时有一位勇谋兼备的大将杜赫,与秦昭襄王共掌虎符,东征西讨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大业。然而没有史料证明杜赫就已经住在了樊川杜曲。若果按想象居住在凤栖原畔杜城的杜伯更应该是杜氏的祖先。然而比较可靠准确的是汉宣帝建杜陵时,御史大夫杜延年以两千石的身份徙入此地而成为杜曲杜氏的先祖。
因这是一处水源丰富,曲波荡漾的好地方,因而被称之为杜曲。杜曲还有南杜北杜之说,南杜也叫杜固,北临潏河,南依神禾塬;北杜南靠潏水,北屏少陵塬。
到了唐朝,岐国公杜佑在“城南樊川有佳林亭,卉木幽邃,佑每与公卿讌集其间,广陈妓乐。”杜氏在城南的别业主要指的是杜城郊居和瓜洲别业两处。杜城郊居史书载“在杜曲之右,朱坡之阳,路无崎岖,地复密迩。”
此处“若处烟霄,终南峻岭,青翠可掬,樊川清流,逶迤如带”。而瓜洲别业位于潏河南岸,今天的瓜洲村附近。唐时许浑有诗《和淮南相公与宾寮同游瓜洲别业》,元人骆天骧考证,从杜曲朱坡,南至瓜洲村,都是杜氏业地。至今瓜洲村、朱坡、杜家湾等地名犹存。
然而就是这样曾经显赫数世的望族,到今天在当地却找不到姓杜的了。
而韦曲的韦氏,曾经是“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之景象。罗邺有一首诗大赞韦曲,“ 韦曲城南锦绣堆,千金不惜买花栽。谁知豪贵多羁束,落尽春红不见来”。可是现当下有位雅士感慨赋诗,“韦杜撑天俱往矣,青云失落酒杯中”。眼下在韦曲没有姓韦的,着实令人诧异。
曾经的韦杜去了哪里?空留下少陵原上杜氏韦氏的祖茔在孤寂的旷野中随风呜咽。他们的后裔现在何处?我一直如先贤们一样思考着这个问题。
也许是那时不许原籍为官而“宦游”到了别处,又或许应了那句谚语“三公后,出死狗”,盛极而衰流离他乡?这些都似乎有可能。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以及唐末黄巢起义,也都是迁徙的因素之一。
在少陵塬的建筑工地上,近年来发掘清理出了一批韦氏家族墓茔,这些墓冢主要分布在韦曲北凤栖原、东郊洪庆铜人塬、以及白鹿塬(西北国棉五厂)、郭杜附近的高阳塬等,当然还有东都洛阳附近的韦氏墓冢,都说明了当年韦氏的盛况和迁徙的情况。
杜氏就不用多说了,杜甫就是襄阳杜氏一脉。
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
而韦氏杜氏的韦曲杜曲地名,则成为历史的丰碑,永垂青史。
而我们每每念起这两个地名,思绪就不禁回到了大唐,那些伟大的杜氏韦氏先贤们以及他们的事迹便浮现眼前,光照着后世。
张军峰,号初玄,用过沣西人、凤栖主人笔名。长安人,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安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会长、陕西散文学会青年文学委员会主任。有数百篇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娘》获《散文选刊》首届全国情感类散文大赛三等奖;获辛卯年全球华人黄帝陵祭文征文二等奖;散文《红月亮》获首届林非散文奖单篇奖。出版过长篇小说《方子渡纪事》、散文集《掬水向月》。策划出版过多种文集以及策划过大型文化采风活动以及诗歌朗诵会等。
闲来抹几笔,逸兴而已。
文观:我为我歌、我歌我心。不是诗人,但有诗梦。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初玄的诗
- 下一篇:散文:二龙塔的桃花(初玄)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