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诗意中行走
在天涯论坛中看到一篇写文艺女青年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几条文艺女青年的特征,颇有意思,摘录如下:清高孤傲,持才傲物;不食人间烟火,与现实格格不入;多情,多愁善感;追求精神层面,普通男人罩不住。文中列还举了诸多女性佐证,如李清照、张爱玲,铁凝,柴静等来论证,横跨文艺界千余年。并由此总结到文艺女青年的归宿:孤寡,拉拉,出家,后妈。看完后,虽不敢苟同,却又无法反驳,也罢,这样的文章,也就博人一乐而已,何必当真?
朋友相聚,聊起此文,他不言语,从案头抽出一本书递给我,说看看吧。书的名字叫《谁把日子过成了诗》,署名久远,盯着朋友,不仅絮叨,估计是笔名,估计是散文集,估计是位女作家,估计是位美女作家,还没估计到是位文艺女青年,就被人家连人带书推出了家门。
久远的文章让我耳目一新。在散文作家中,特别是女作家,少有如此率真,如此表露真性情的,呢喃私语,感时伤怀的不在少数,但形成文字后,则对自己的情感,总有所保留,所以,那些被刻意用文字包装、靠文字拿捏的心情以及情感,则多少有些朦胧,存留着几分不肯为人知晓神秘感,美则美矣,但也拉远了与读者的距离,你乔装不食人间烟火,我却为生计奔波,读你,读你的文字,想来也就这一回。而久远,我以为,人是性情中人,文字也是性情文字,直白,率真,我思故我在,我思是我写,文与人,文与情感和谐统一,当真是少见。阅读这样的文字,阅读这样一个明媚的女子,是不必花费太多心思的,应在午后的户外,于阳光煦暖的草坪中,或躺或卧,做慵懒状,读到哪是哪,那些跳动的文字,直来直去的情感宣泄,和时不时蹦出的神韵之句,让阅读变得无比轻松,有如邻家小妹,相识多年,却又分开,一旦相遇,就变成话篓子,家长里短,感物伤怀,而你只有听的份,却百听不厌。
我在阅读中,也曾给久远贴上文艺女青年的标签,这个喜欢穿棉白衣裙,喜欢依窗凝望,喜欢伤春悲秋,喜欢书法品茗,喜欢弹琴抄经,喜欢远足写字的女子,的确符合文艺女青年的行为特征,然而,读完她的书后,不仅发现,她又比文艺女青年更接地气,试问,那个文艺女青年会花心思做饭,会用大量的篇幅感恩自己的父母,会把生她养她的那片热土一再歌颂呢?所谓的文艺女青年,其心思只专注一个方面,其聪明也仅现于文字,所以,其人生之路异于常人,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久远,心思广博,兴趣广泛,聪慧也不仅仅见于文字。
久远在《自言自语》中写道:文字不是刻意给谁看的,或者是教化谁的,而是自己在寻找自己,与自己对话。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也想通了为什么她的文字这么直白这么朴素,试问,有那个人与自己对话会故做深沉?那个人在记录自己思想的时候为了文字的可读性而不断修饰?也正如此,我们在阅读中,眼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一个身着白色裙子的洋火女子,一会儿自恋的嘀咕我还挺美的,一会儿又捶胸顿足的嚷嚷写不下去了,一会儿沉浸在父慈母爱的蜜罐中,一会又感叹物是人非儿时的甜高粱哪去了,一会儿又凝视着脚下的花花草草陷入沉思。那些由短句组成的跳跃文字,灵动直白,在袒露自己的心迹的时候,又容易让读者产生幻觉,那刻的久远真的伤心?真的很烦?真的写不下去了吗?这也是我在阅读时,时常莞尔的原因。
在《谁把日子过成了诗》,久远把心思用在了亲情中,用在了故乡三原那片热土上,用在了火红的七月,用在了七月必须完成的梦想上。那么,我又在想,久远的下一部书,该写些什么呢?是长安的风土人情?是巍峨独秀的终南山?可是,如果真的以这些为主题,又有多少新意?景色怡人,但没有岁月的沉淀,感怀又有多大的提升?这个自恋,智慧,坚毅,沉浸在自己诗意生活中的女子,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她会不会又被贴上美女作家的标签?所以,我以为,久远如果想在文字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在写作的主题上有所转型,从自我的圈子里走出来,去探索去发现别样的道路,别样的风景。在文中,为了写作,她曾隐居山村五日,虽写了村子里的人与风景,但我却心存惋惜,那个村子,肯定不是你看到的那么稀松平常,它一定有深藏在传说中不为人知的过往与密秘,而这些,等待着她去挖掘。
谁把日子过成的诗?我原先以为,诗般的日子,是悠闲散慢的,是不必把心思花在屋里屋外的,是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金钱付诸于所谓的理想之中的,至到读完久远的书,才明白,其实,在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把日子过成诗,我们的奔波,我们的劳累,我们一举一动,其中都饱含着诗意,只是我们走得太急,心思又太懒,没有放慢脚步停留片刻创造诗意感受诗意的意识。在生活的道路上,久远早我们一步悟出的真谛,走的比我们远些,可庆幸的是,我读到了她的书,我也将朝着诗意的生活走去。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九一八随想文
- 下一篇:(评论)人在囧途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