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在盛开,你已不在
这本书置于案头已有些时日了,有些时日,对我来言,一般都会超过两年,用两年多的光阴去消磨一本散文集子,这不是我的风格,年岁渐长,没有了彻夜阅读的豪气,但是,要不很快读完,要不束之高阁,却依然是我的读书习惯。然而,案头的这本《目送》却让我破了习惯。
这本书的作者叫龙应台,关注她源于报刊杂志中的零碎小文,大多温情默默,情真意切,富有人生哲理,猜想应是温文儒雅、饱读诗人的学者。后来得知她当过15年的台北市文化局长,直到2014年卸任,不仅暗自惊叹,能纵横驰骋台湾官场的,必是强悍之人!因为台湾议会上演全武行,是司空见惯的事,本来是靠智慧解决的问题,偏偏还要让武力协助解决,不仅斯文扫地,还让人心生余悸,真是当官有风险,体弱者莫入呀。后来又听说龙应台是女作家,不觉大为震惊,女汉子的形象从此扎根脑海。
这本书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写亲情,写友情,唯独没有爱情,写父母,写孩子,写朋友,还好,也写了自己。言语平淡,用情却深,不管是和亲人的离去,还是平常日子的家长里短,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亲情。阅读时,犹如一个久未蒙面的知己,在淡淡的月光下,在摇曳的茶香中,敞开心扉、语气舒缓又有些絮叨的向你倾诉她的过去、现在,她的悲欢离合,她的旅途,她的感悟,她的父母,她的孩子,以及她的生活。那种痛过之后不会再痛的感觉,那种痛过之后会理性放手的作法,以及那种痛过之后还会倾注全身心去爱的勇气,让人动容。七十四篇散文,众多温情默默的感情炸弹,一次又一次的冲刷着读者内心深处的亲情堤岸,年近不惑,经历了至亲朋友的相继离去,这种情感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让人手不能握卷,心生悲凄,难以自已。这也是我很难很快读完这本书的原因,我们可以很快的读完文字,但是,我们却无法消化文字中渗透的亲情,无法阻止或者轻易消除因共鸣产生的冲击和碰撞。而这一切,至少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是没有的。
不能不提及开篇之作《目送》。应该说,这是一颗威力巨大的催泪弹。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博士,一位母亲看到的都是孩子离去的背影,从转身到消逝,然而,却始终没有看到孩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变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回想起父母的次次送别和自己送女儿上学时的场景,皆是如此。然而,没有经历生死离别,没有刻骨铭心的大悲大痛,又岂能如此洞悉亲情的原本面目?作者此言,不仅是大彻大悟,又有饱含着深意的善意提醒:珍惜眼前人。
值得一提的是《目送》中很多文章还配发的照片,凭心而论,拍摄质量和角度皆属一般,然而,这些照片却在阅读中很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理解作品写作时的心境,或者表达的意图。有时候,写作的冲动,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背影,或者一副司空见惯的图画。至于那生活中,旅行中常见的一幕,对个人而言,都是唯一的,都是值得珍惜的,正如自己的身世,自己的亲人,一旦选定,将是永远。
迄今为止,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龙应台的作品集,这个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以针砭时事,鞭辟入里著称的作家,在很长的在段时间内,因为她身处官场,被我屏蔽了。只到朋友极力推荐这本《目送》。网上说,龙应台的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窃以为,果真如此,仅管我只阅读过关于她的后半部分评价的文字。然而,即便是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字,其中也处处可见作者的冷静和理性,以及思考的深度,这样的人是具备仗剑走天涯的条件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悠然见长安--读作家张军峰《掬水…
- 下一篇:(散文)九一八随想文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