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河—沣河
“淼淼烟波入画图,黄鱼白鸟泛青蒲。千家茅屋临流水,十里香粳在镜湖。”这是清代诗人张橓对我的母亲河——沣水(河)的真实写照。 、
来龙去脉
沣河,古称“豐(沣)水”。“发源于终南山之丰谷,纵贯户县、长安、咸阳,全总七十余公里,于咸阳市沣东镇漁王村北注入渭河(流域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西安水务》总99期)。宋•宋敏求《长安志》载:沣水“出于长安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之豐(谷),其源阔一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县来于县界,由马坊村入咸阳,合渭水。”
别看她长不足百公里之遥,却有着四千多年的“高龄”。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他所著的《毛诗笺》中说:“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泛滥为害,禹治之,使之入渭,且东注于(黄)河,禹之功也。”这虽是他对《诗经》中“沣水东注,维禹之绩”的注释,但也使我们得知母亲河诞生的背景和岁月。而《尚书•禹贡》以水流丰满之盛状,则告诉了我们母亲河以“丰(沣)”命名的来由。
沣河有纳百川之大度,在其上游先后接纳了太平河,紫阁谷、神水谷之溪流和高冠河,洨(潏)河及没潴泉、禹泉等诸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渭,归并于黄河而入大海。但由於各支流流量时有变化而影响沣水主流向飘忽不定。故民间有“沣河之流水,三十年(靠)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并用来喻意沧桑世故多变。
沣河因出自终南山各谷,其底碎砂石,老子云:“沣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以她的清澈见底,透明度高,毫无隐匿之“心”而胸襟坦荡。
沣为古“长安八水”之一,故《水经注》《三辅决录注》《括地志》等这些地理古籍中都对其有所记载。足证其“母仪”之荣耀。
因水而文明
我的故乡在沣河中上游西滨之秦渡至灵台、灵沼一段。此之地因沣水而得名,又因沣水而文明。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时空在这里碰撞,激扬起层层浪花。在华夏的大花园中盛开出朵朵的奇葩,使其流域乃止中华大地日益走向文明。
夏、商、周三代这里曾先后是扈、杜、崇等封国之地。特别是到了纪元前十一世纪,西伯侯姬昌(后称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经•文王有声》)在沣河西岸建都丰邑(后称丰京,志书记载或父老相传丰宫就在今秦渡镇),首开了“秦中自古帝王都”之先河。周文王在这里虽不足三年的时间,却创建了许多新的社会文明:筑灵台,开灵沼,辟灵囿,设辟壅。或发施仁政,与民同乐;或观测星象,发布时令;或以龟蓍占卜,予测祥氛;或兴学开智,教化礼仪;或文治武功,讨伐暴纣,为实现中华统一奠定基础。从而使社会文明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尔后其子姬发(后称周武王)迁沣水之东建都镐京,灭商建周,历经八百余年(包括东周五百年)。春秋战国时期,沣、渭流域诸侯国之秦,内变法,外连横,日益崛起。到纪元前222年终于结束了诸候各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华一统的大秦帝国,始皇大帝在沣、渭交汇处的都城咸阳决策实行郡县分封;统一度、量、衡,字同文、车同轨等举措使中国彻底转型为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
儒、釋、道等各种文化在沣河流域相互交融。这里因“作邑于丰”,“经始灵台”和鱼游鸟鸣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而为《诗经》首篇《关雎》及《蒹葭》《文王有声》《灵台》等篇的诞生地。周秦汉唐各代,以沣河为轴开辟上林御苑。历代在此留下了不朽的儒学及其衍生出理学、关学等诗文的同时,釋、道两家也占有一席之地。东汉东明帝初,佛学传入中国不久,即在此段沣河之西兴建白马招觉院(后称罗汉寺)。东晉时期十六国之一的后秦姚苌将西域的佛学家鳩摩罗什引进沣河与太平河之间的大寺(草堂寺)讲、译佛经之“大乘”教,尔后(公元401年)其弟弘始皇帝姚兴又从都城长安率文武百官由故丰宫渡沣水而去草堂寺听经,我的故乡方得“秦渡”之名。金元时期道教传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四大高徒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在秦渡镇设观修炼,分志插柳,留有四真(师)堂、丹阳井历史遗存。这里的“河文化”日渐闻名于世。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沣河两岸的戏曲、社火等民间艺术也是百花齐放。秦渡镇就是远近有名的秦腔“戏窝子”。由於水美景美人也美,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沣河两岸的好羽子(蒹葭即萩苇),大吉大羊的好女子;牛东递五桥应个名,好娃还在占管营。”的俚语,与《诗经》中的“窈宨淑女,琴瑟友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优美诗句相照应。
河上有桥
桥是河的附属物。沣河上就架有七八座古桥梁。在我的这段母亲河上最有名气的桥有四座。自南至北其故名依次为广济(秦渡)桥、普济(梁家)桥、灵桥(客省庄)桥、文昌(西高桥)桥。
沣河上最早的桥当数东晋时期后秦弘始皇帝姚兴,率百官去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时,在今秦渡镇丁字东口沣河上架的一座浮桥(另据说在此前姚苌就已设此桥)。从此这里被称之为“秦渡”。唐代天宝年间,太监卢广在今秦渡镇北门外,协修一座古桥,叫广济桥。明万历年间户县知县王九皋重建为长约里许,宽二丈的百孔木板桥,可行车辆,时称秦地最大的木质桥。此桥维持了二百多年后被洪水冲毁。清道光年间长安赵恒斌又在原桥处集资修建石板桥,为使其坚固,先给沙层底打木桩,桩上置二层石墩,墩上架两排石板作桥面,其面宽不足三尺,长六十余丈,七十二座桥墩。因其桥面窄,后又多次重修加宽,直到民国初年,河东闫家渠一富户为嫁到河西之女来回方便,捐购石板将桥面加宽为三块板。1986年此桥毁于秋水。由於有桥,便利了东西交通,商贸随之繁荣,这里成为长安通巴蜀一大要津,并逐渐发展为集镇,宋《长安志》丶元《类编长安志》均称秦渡镇。民间直呼其为“秦渡津”。秦渡镇南门外一里处的沣河上另有一石板桥。神奇的是其桥面石板上的花纹与北门外桥面的花纹相对应为梅花的枝、杆。民间称两桥为“姊妹桥”。1986年财政投资与民间集资在镇北筑起长245•6米,宽12•5米,高9•4米的十二孔钢筋混凝土沣河大桥。本世纪初又加宽十米。
在秦渡镇广济桥之北八里处是普济桥,俗称梁家桥。位于南丰店东。新修《长安志》载:清康煕八(1669)年,由顺治时苏淞总兵、江南提督(长安小丰村人)梁化凤为造梓乡里捐资兴建,长210米,宽4米,高8米,48孔。后又经梁氏六世,、八世后裔葺修。民国时期经抗日将领时任西安警察局长魏炳文(沣河西回鹤庄人)捐资集资再葺修并勒石。此桥系碡墩、杂木土面,可并行两辆铁轮大车。下南丰村马孝述老先生生前曾抄录民国时期重修普济桥碑文:“……蝀腰月新(如彩虹如弯月),沣水有圯(桥),普渡长春;曩(面对着)时桥圮(坍塌),车马鲜来;今乃络绎,店门夜开,行人彭彭,歌功颂德,使险成夷;伊谁之力,巍巍丰碑,沣水桥头,宣昭义闻,永告千秋。后之视今,犹今视昔,凡百君子,斯兹刻石。”上世纪九十年代新修一座钢混结构的大桥后,不久,古普济桥被洪冲塌垮。本世纪又在此兴修西汉高速大桥一座。
又北十里古北丰(沣)渡处(客省庄),明万历时及其后的三百年间,曽修过先木板后石条的又矮又窄的桥,名曰“灵桥”。但常因洪水浸没多次倾圮,隐患迭生。清光绪二十二(1896)年,时任江苏巡抚的赵舒翘(沣河西之大原村人),慨捐俸银万两,拟独立新建此桥。动工二年后赵升任刑部尙书,因时局动荡而停工,但其间家中置地建房时,未动用过建桥资财。后经陕西巡抚魏光焘等七名政要鼎力资助,并派长安候补知县至终南山采石料。终于光绪二十五(1899)年告竣。其桥之雄伟壮观可与灞桥相匹。由魏公撰文立碑以记其事:桥总长五十二丈,通高二点二四丈,总宽一丈九尺,拱形桥㓊二十二孔;用石条、石方、石拱浄料三千三百六十五主方,糯米(汁)三合土一千五百立方,柏木桩三百五十立方,桥面下二尺五处有头南尾北龙四条。总耗银两万四千余两,其中赵公捐俸银一万五千三百两,其余为(碑列)七人所捐。另外东西桥头各树高二丈五、阔四丈牌楼一座。牌楼四匾书赵公题的欧体大字,分别曰:汉鲸秋卧、影射昆池、周芑春萦、晴连渭澍。桥周围有庙宇碑石多座。尔后此桥也是屡冲屡修。直到1969年秋彻底冲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余铁路大桥和1966年西宝公路大桥在此横跨沣河东西。
再北为文昌桥,俗称高桥(西高桥),属碡墩桥。因笔者未曾涉足而不敢妄言。
今河上己有公(铁)路大桥17座,“天堑变通途,车水马龙无止休”。
桥头兴市
河因河桥头多兴集镇而繁荣。仅以广济桥头的长安八镇之一的秦渡镇为例,自后秦姚兴设渡桥后,渡桥西端逐步形成丁字形街巷,房舍栉比鳞次,特别是唐代广济桥修成后,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到宋代已成为镇(《长安志》有载)。后发展为有“九楼十三堡”之规模的关中商贸重镇。加上有周丰的悠久历史,被誉为“丰京盛地”“襟带镐京”。据户县民国档案记载:民国三十六(1947)年,仅镇内注册登记的商号有二百二十多户,街头巷口和镇北门外河滩上还有星罗其布的摊点。设秦渡镇商会,下辖十个同业公会,其中有粟(粮)行、(棉)花行、,京货、杂货、国药、银楼、飲食、竹木(器)、典当、酿造等行业。教育、医药、邮电等社会事业亦在此设立专门机构。每逢农历双日集和二月二、四月八、八月六等古会、及腊八过后的年集和正月初六后的灯会,日上市人口流量多达五万之众。除当地人外,豫商、晋商、徽商、川商亦有涉足。“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堪比《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今商场、超市、商城、工厂及门点摊位更繁荣于昔。
普济桥头正月初七的灯笼会,二月初六的“梁桥会,”及古灵桥头的马王会则是另一番民俗风味浓厚的热闹盛况。
人才荟萃
“有其母必有其子。”沣河这条母亲河哺育着她的儿女世世代代勤耕读,学做人,成国之栋梁。仅沣之西近现代以来,屈指可称者比比皆是。不妨从史、志书中摘抄几位彪炳千秋者的事迹以飨之:
梁化凤,字翀天,一字岐山,号沣源,长安灵沼小丰村人。生于明天启元(1621)年。明崇祯十六(1643)年中武科举人。清顺治三(1646)年中武科进士。他戎马一生,在满清统一中华时屡建奇功。授苏淞总兵。拜骠骑将军,晋升三等阿思哈哈番,江南全省提督等。康熙十(1671)年七月病逝于南京官邸,时年51岁。皇帝震悼辍朝,赠少保,谥敏壮。他征战过的地方及府第多树有牌坊牌楼,北京太庙内绘有其之画像并铭记勋绩,《清史稿》中有其列传。除官方旌表外,民间亦有口皆碑,至今流传着很多他的传奇故事。如别号“梁韦驮”的来历,大丰堡改小丰村的故事,兴建梁家桥,开辟梁家滩的掌故等等。
薛允升,字克猷,号云玠,长安沣河西马务村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1820)年。进士出身。先后任刑部主事、江西饶州知府、四川龙茂道府、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及礼、兵、工部侍郎,至刑部尚书。他认为刑律关乎人之性命,因此他认真研习典律、案例;善断疑案,冤案,要案,纠正错案,执法如山而震惊朝野。1901年,在陪慈禧归京途中,行至开封而病故。薛允升不仅是一位有威望的司法实践者,更是近代资深的法律专家,著有《汉律辑存》《唐明律合编》《误例有疑》等书及《薛大司寇遗稿》。
柏景伟,字子俊,号沣西先生。灵沼冯(籍)村人。光道十一(1831)年生。咸丰举人。办地方团练。后为陕西提督傅宗先幕僚。因建议剿灭回民起义而深得左宗棠器重,总理陝西团练兼修城堡事宜,制定《修筑堡寨章程》,今沣水流域堡寨城墙多属那时所筑(亦有明末防李自成时所筑)。先生先后在关中书院任山长,振兴关学;在本村办学(后称草堂书舍)。他治学严谨,学生中出类拔萃者众多,如宋伯鲁、赵舒翘等。中举者50多名,获“经师”“人师”之美誉。先生乐善好施,曾总理过咸宁长安两县灾民赈济,率先创办“长安牛痘局”防治天花传染病。光绪十五(1889)年先生病逝。其遗风使冯村人世代知书达理。新中国以来考入大专院校的后生就有530多名,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村”。
赵舒翘(1847——1901)字展如,号琴舫、慎斋。沣西大原村人。进士出身,授刑部主事。在刑部十年间,他平反冤案多起,以平反河南“王树汶冤獄”而升员外郎。光绪十二年出任安徽凤阳知府,“清理积案,剖断如流,人皆惊服。”升任江苏巡抚。二十三年“以舒谙律令”,诏为刑部左侍郎。翌年,兼署礼部左侍郎,旋擢刑部尚书。反对戊戌变法。后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充军机大臣,兼顺天府尹。其间捐俸银为家乡修沣河桥。光绪二十六(1900)年,因义和团案蒙冤,清廷屈于八国联军威胁而将其革职并处“斩立决”。二十七年清廷迫于西安万人为其请命而改判“赐自缢”,因其身体强健,吞金、服毒不死,改用湿棉纸糊七窃并灌烈酒而闷煞身亡。生前著有《提牢备考》《温处盐务纪略》《慎斋文集》《慎斋别集》等,民间传说为王曲城隍爷,常有平民在其塑像前烧“阴呈(状)子”申冤,且多有灵验。
崔志道,字劭方。户县崔家湾人。生于清道光十一(1831)年,逝于光绪三十四(1908)年。同治元(1862)年賜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广西乡试正考官,又补日讲起居注官。光绪已卯(1879)年授京察一等记名道府,四川雅安知府任职。他在京任职期间,刚直不阿,勇于弹劾专权某大太监被两宫皇太后嘉纳而“严治之”。在地方为官励精图治,剔除积㢢,惩办贪官污吏。整顿当地铜业、蜡业,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捐资兴学,培养人才。兴办育婴局、牛痘局,救治儿童“不可数计”。离任时“郡人环辕泣留”。他关注民生,先后多次捐俸银或集资赈济陕西及雅安救灾,被晋升为三品衔。临终前还倡导集资五千股修筑西安——潼关铁路。
民国至新中国以来,沣河西畔,军、政界,学界,农、工、商界更是人才荟萃,枚不胜举。“江山代有才人出,遗憾拙文难全述。”
生态可人
老子云“上善若水”。沣河以丰富的水资源润泽着我的故土,使其钟灵毓秀,物阜民殷,环境优美,风光宜人。《诗经》《全唐诗》及历代诗文中,多有咏诵之作;各种流派的画家笔下的沣河自然风光的亦不计其数。足见其是赋有诗情画意的风水宝地。
沣河上游至宋村及郭、大村一带,溪流支渠交织,地面水丰富,数千顷稻田连天而成鱼米之乡;中下游由秦渡镇至高桥一带,属“下湿之地”而成旱涝保收的“金盆”沃野,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线(青)麻、蔬菜等多种粮、油、纤维作物。民国后期,又在秦渡镇南门外的沣河上,修一大埧,引水支东,名曰“沣恵渠”,惠及沣东南张村至西安一带的万亩粮田。因沣河的护佑而鲜有大的灾异,俗称其为关中平原的“油肋心”。凡勤俭者皆可自给有余,不愁温饱而安居乐业。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沣河由大堰至小埝,“关关雎鸠”,“蒹葭苍苍”“参差荇菜”,“榆钱柳絮”,既护堤防洪,又可实用(大树木作木材,芦苇织蓆、荻子打箔,水菜可食)。放眼望去宛如绵亘于终南山北一道绿色长城。河内茫茫一片沙滩和清沏见底的流水。甘甜清凛的河水可供人畜饮用。水中游鱼“鱼贯而行”,偶而跃出面,悠然自得,似乎在与人比试谁的的心情更快乐。难怪古今诗人到此无不慨叹:沣河兮美哉!
沣水一年四季川流不息,时时都会给她的儿女带来无限的乐趣而使之生活更幸福。且不说春天在河边放牛、打草、採菜和冬天悠闲地垂钓。单是夏秋季节欢腾的沣河常使人乐而忘返。立夏后人们就陸续下河洗澡,摸鱼逮蟹,特别是盛夏暑热,劳作之余的傍晚,河里到处是裸着身子的男人,既纳涼又冲汗,露出头躺在轻轻的流水之中甚为舒坦,一天的劳累全“付诸东流”。沿沣河一带村庄的大人、小娃多识水性,每遇沣河涨水后,他们如鱼得水,勇跃地跳在一人多深的水里,打扑腾(蛙泳)、飘黄瓜(仰泳)、扎立水、扎猛子抢摸河底的石头;小娃们更是整天泡在河里尽情地玩,上河后又不擦身上的水,任其让太阳把皮肤晒得黑不溜鳅。家距沣河较远者多不会水(游泳),但由於人爱水的天性驱使,也想下深水一游。于是脱下裤子,将两个裤管稍分别用裤带一扎,给裤裆内撑一个十字架,猛朝水面一蹾,两裤管里充满气即成一个救生圈,俗称“水牛犊”,人爬在其间飘浮于水面,游来游去,另有一番情趣。早先女人们只在春夏之交,秋冬之交,把全家换了季的衣服拿到距村较远没有男人洗澡的河段去洗,由於是活(流)水,加之是在洁白的沙滩上晒干的,因此比在家里洗的要干浄得多。后来女人们的思想开放了,大着胆子裸着全身也在河里洗澡,任由流水抚摸身躯。姑娘媳妇们还学着游泳,扎猛子。逼得男人们只好避到老远的河里去洗澡。笔者少年时代一年365天中就有近百天是泡在这条母亲河水中。真乃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慈母落泪
和人母一样,母亲河有时也会“含泪”训戒她的子女,让其付出极高的代价順从自然,保护生态,以求千秋万代之长远利益。
根据水文资料观之,沣河之水十年一小涨,百年一大涨的周期,提醒她的儿女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护堤防洪。但近世那些目光短浅,只顾个人谋生发财者,由源头到沿途乱砍滥伐、掏沙赚钱而惹母震怒,严厉教训。比如1957年6月16日笔者经历的那㳄近百年不遇的洪水。当时我站在城墙上,眼看着滔天的洪水由南而下,不一会冲破河堤,向脱缰的野马,铺天盖地向北奔腾而去。刹那间城墙下一片汪洋,半人高的秋苗全被淹没。秦渡镇秦一村社员武余良和杨成文用身躯堵城墙冒水口时,被坍塌的墙土压死。沣河域内“澶漫一平吞,”“所过无安源”“观望悸心魂”(唐•韦房物《观沣水涨》)一片惨景,目不忍睹。后据《户县文史资料》记载:“当年沣河发洪,毁堤80多处,淹没农田13万亩,倒塌房屋4954间,秦镇等桥冲断。”痛定思痛,沣河儿女反思因毁林开荒致水土流失而引起山洪暴发的教训,长,户两县于1958年春先后组织万人治山和重修沣河大堤。自古以来严禁毁堤林木的神圣村规乡约又得以恢复。
沣河确实有铁矿沙,但含量甚微。而1958年狂热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农村的男女劳力不顾收管荘稼,中、小学生停课,蜂拥而下沣河浪铁沙来“超英压美(国)”,但浪的铁沙根本就炼不出铁来。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是母亲河和她的儿女们开了个大玩笑。意即看你们还违背科学规律不?
沣河的沙石坚硬,是优质的建材,据说一袋沙运到上海可换一袋洋面。随着大规模的城乡建,对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价格不断上涨,在利益的驱使下,来沣河採沙者蜂拥而至。笔者前二十年曾以《毁堤掏沙犹如谋财害命》为题上书报社,疾呼计划採沙,保护生态。但效应不大。近年来河滩的沙採完了,就用挖掘机掏河底,用水泵抽泥水澄沙,河床内沙少了,就在埝里堰外揭去地皮(土层),开膛破肚寻找沙层。沿河的纸厂、化工厂向河里排污,使其变得混浊不堪。可怜母亲河满身疮痍而不再风光。后果严重的是沣河因无沙而失去蓄水功能,上游的千倾稻田变成旱地,加上近几年开发,林立的高楼大厦盘据于鱼米之乡;中下游的米粮川变成旱垅道,用深井灌溉加大了农业成本。幸今实施科学种田才使产量倍增而丰衣足食。
当代的沣河儿女正在愤发一击,建设沣渭新区。欲复其昔日“榆钱柳絮弄柔条,垂曳长堤碧水遥。驴背诗思吟不尽,灞桥风景在沣桥。”(清•白纶《沣堤榆柳》)的原生态。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带着光前——记青年作家张立
- 下一篇:(散文)折甜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