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太一书院
史飞翔讲课经常会引用一个故事。说:有一只鹦鹉侨居在一座大山上。后来这座山起火了,鹦鹉就飞到很远的地方用翅膀沾一沾水再飞回来,然后把翅膀上的几滴水抖下来,再飞回去,如次往返,气喘吁吁。结果山神看见了就笑着说:“鹦鹉,你看这满山的大火,仅靠你翅膀上的这几滴水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灭掉这山上的熊熊大火呀。”鹦鹉说:“我也知道我翅膀上的这几滴水对这熊熊大火来说,无异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侨居此山,现在这个山起火了,我不忍视之,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山起火呀?”山神被这只鹦鹉感动了,于是施法将大火扑灭了。史飞翔说,自己创办太一书院同样也是出于一种“不忍”。他说:“我知道,对于今天这个社会来说,就连南怀瑾这样的大德都教化不了众生,何况是我们这些小人物?但是,就跟那只鹦鹉一样,即便是徒劳,无济于事,我们也要去做。因为你是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你站的地方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一种责任,使命和担当。”
史飞翔,1977年生,陕西省乾县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散文学会秘书长、陕西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文化、人物研究与写作,文章在各种纸媒及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已出版畅销书《民国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历史的面孔》等15部。其中《终南隐士》一书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终南山隐士的学术专著”。史飞翔的散文厚积薄发、舒缓有致,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深邃的道德意识和浓郁的悲悯情怀,是典型的文化散文。
2008年以来,史飞翔由文学转向学问,开始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潜心研习。他首先接触“佛”,然后是“道”,最终回归到儒家。阅读中史飞翔发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最深刻、最透彻、最到位的居然是民国时期的一些学人,特别是号称“当代新儒家”的那批人,像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这些民国大师们的德识学养、才情胆略以及精神风骨,让史飞翔明白了中国传统学问的最大特征就是“知行合一、体悟不二”,是真正的“生命的学问”,而不仅仅是“纸上的学问”。此后,史飞翔提出“心灵养生”及“中国式雅致生活”理念,应邀先后在国内多所大学、科研机构,演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好评,被誉为是“用思想在写作,用良知在温暖时代”的作家、学者。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机构,它集聚徒讲学、藏书印书、学术研究、祭祀及化民成俗等功能于一体,对中国传统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等作出了突出贡献。著名史学家、思想史家侯外庐先生指出:“在历史上,书院是研究和传播儒学文化的一种教育机构。它有别于官立学校,多半具有民间色彩,因而比较容易普及。”书院萌芽于唐,繁荣于宋,延续于元,全面盛行于明清。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欧风美雨”以及“坚船利炮”的影响,书院面临危机,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胡适曾痛心地说:“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近年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起,书院大有复兴之势。这时,史飞翔敏感地意识到,书院将成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史飞翔萌生了创办一所书院的念头。这时,适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主编、国学大家刘梦溪先生来西安讲学。由于此前史飞翔已与刘梦溪先生有过来往,于是他便直接对刘先生说:“我想创办一个太一书院,弘扬关学,但是我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张载及其‘关学’在整个中国的学术框架下,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处于怎样的一个地位?”刘梦溪先生对史飞翔说:“你创办太一书院打张载的旗帜绝对没有问题,因为,张载的学说是鸿蒙正学,他直接继续的是孟子的学说。”刘梦溪先生鼓励史飞翔:“书院乃百年基业。你应该秉承张载的‘横渠四句’,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继承关学精神为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2014年,一所按照中国传统书院理念来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纯民间公益机构——太一书院,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西安落地生根。太一书院是陕西省孔子学会下设的理事单位。书院由国学大家饶宗颐、刘梦溪、钱逊、张立文、张岂之、韩星等人担任学术顾问。著名学者、易学研究专家费秉勋先生题写院名并担任名誉院长,著名学者、陕西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孙见喜先生任院长。知名文化学者、作家、陕西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史飞翔任书院创始人兼执行院长。太一书院依托陕西孔子学会、陕西国学研究会、陕西散文学会、陕西企业文化建设协会、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学术科研单位,团结了李星、萧云儒、陈忠实、贾平凹、王西京、雷珍民等一批文化名流。太一书院秉承张载开创的关学精神,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院志。“明学术、正人心”,努力弘扬以张载、冯从吾、李二曲、刘古愚等为代表的关学大师们所倡导和践行的“实学精神”,以开放、平和、包容、共赢的理念,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太一书院延续中国古代书院传统,恪守“师道尊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道”精神,围绕“讲学”和“办班”两大目标,努力践行古代先贤们所倡导的以“知行合一,体悟不二”为主要特征的“生命之学问”。
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太一书院目前已在北京、西安、咸阳、商洛、山西等地建立分院,现已开办“太一读书会”,“太一学堂”,“太一大讲堂”等。下一步还将创办“太一茶道”,“太一香道”,“太一琴舍”,“太一书画院”,“太一文学院”,“太一心灵养生会所”等。太一书院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关中书院文化考察”、“终南文化考察”,“关学研习班”,参与了“关学精神与当代社会”书院会讲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得到了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赞誉。2015年6月10日,史飞翔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题为《作家办书院:承担文化修复功能》的文章,“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重视书院传统。今天兴起的书院现象虽然与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不可同日而语,但具备鲜明的民间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又与传统文化书院一脉相承。当今文化人以书院这种形式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书院可以创新教育、繁荣学术、推进文化、维系人心,可以凝聚中华人文思想,培养中华文化人才,推进中华文化研究、交流和普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院在当下的重新兴起,充分说明了它的勃勃生机。尽管书院是乡土中国的历史记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好书院与当下社会的衔接问题,解决好书院与传统文化的对接问题,那么书院在现代社会是完全可以重新落地生根的。”如今,太一书院不仅被国内报刊竞相报道,而且也引发了海外媒体关注。2015年8月15日,《加拿大商报今日西安》第322期、《美洲商报今日西安》第158期对太一书院进行了详细报道。
谈到太一书院的下一步发展,史飞翔说太一书院旨在探索两大问题: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在现代社会的衔接与重生;二是书院在当下社会的定位与作用。为此,他要将太一书院打造成一个让大师汇聚的地方;一个酝酿智慧和思想的地方;一个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地方;一个让书院传统重新落地生根的地方;一个让大家交流、沟通、合作、共赢的地方。
太一书院总算是成功了,可有谁知道书院创始人史飞翔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与辛酸。有媒体曾用《一个人的书院》做标题来描述史飞翔最初创办太一书院时的艰辛。谈到这些,史飞翔淡然一笑,“每当我想要退缩、沮丧的时候,我就问问自己:你的初心是什么?无论做何事,只要你永远保持刚做事情时的那股冲劲和永不停歇的念头以及百折不挠、不肯认输的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自己最初的发心,这样你就会找到最初的自己。在你没有经历什么叫真正挫折的时候,不要碰到一点点困难就觉得世界崩塌了。记住你想得到多大的成就就必须得承受多大的磨难,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没有谁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功的。”采访结束时,史飞翔讲了一个故事。钱穆先生晚年的时候常在家里讲学,在给他的研究生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钱穆先生对学生说:“我授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为中国文化牺牲。”史飞翔说,他想做钱穆先生所说的那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勇兵,以志业之心来做百年基业。他的人生目标是:通过创办太一书院,以此来恢复书院传统,重振关学精神,关照当下人生,倡导慈善公益,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于史飞翔和他的太一书院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