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全力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
今年以来,长安区委、区政府将扶贫攻坚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上千名党员干部深入街道村组、走进农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困、所盼,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长安区按照“多措并举、加快实施”的原则,组织全区2008名干部进村入户,对7887名绝对贫困人口进行对口帮扶;组织区级各部门结对认亲,对5000名低收入人口进行扶贫解困,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完成1162户移民搬迁任务;积极实行低保兜底,将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全面实施危房改造,采用“财政补贴、捆绑项目”的办法,帮助部分群众实施危房改造,努力使贫困人口年均收入超过贫困线标准,确保年内全面完成12887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日前,随着千名干部包户暨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活动的全面启动,长安区50名“第一书记”进村任职、服务基层,200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驻村入户,采取一包一和一包二相结合的方式,对7887名绝对贫困人口进行包户对口帮扶,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增收致富,确保2065户年底前全部脱贫。至此,长安区全面拉开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序幕。
移民搬迁拔穷根 新型社区新生活
如果说移民搬迁工程是拔去贫困地区群众穷根的不二法宝,那么如何组织好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群众搬出来,千方百计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就是摆在长安区实施移民搬迁、完成扶贫攻坚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今年以来,长安区委、区政府将实施移民搬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移民搬迁工程的全面实施,为群众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生活环境。在推进移民搬迁中,该区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五台街道石砭峪村、魏寨街道耶柿村等六个地区进行移民搬迁,其中石砭峪山区移民搬迁共涉及小马杓、老龙桥、青岔等7个村,488户1551人;投资3.2亿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在五台街道南侧、星火村内建设面积达13.34万平方米的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安置,目前已完成新建社区规划路的拓宽工程;大兆街道移民搬迁共涉及三联、孟家岩、倪家滩等8个行政村,359户1448人,采用社区安置和集中安置两种方式,目前已完成部分安置房的基础处理工程。
迁出来难,安置好更难。为此,针对涉及移民搬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长安区按照“搬迁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围绕“腾出一批土地、生成一批项目、打造一批亮点”的目标,紧密结合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合理整合“一事一议”财政政策、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采用点、线、面强力辐射的方式,促进移民搬迁新型社区建设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新活力和新亮点。同时,该区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之中,及时制订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办法》,实行专项考核、单项奖罚,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指导服务组,建立工作台账、制定工作方案、研究指导办法,定期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以推动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建设,采用日常巡查及专项行动等方式,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听取各责任主体负责人的汇报,及时消除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各相关单位、街道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建设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和进度,采用正排工序、倒排工期的方法,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提升社保除后顾 撑起脱贫保护伞
“在这里能免费学习裁缝技术,过段时间就可以进入服装厂上班啦!”说起区上组织的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家住长安区黄良街道南堀垛村的贫困户李玉琴不禁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今年以来,长安区不仅把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反哺百姓生活的具体体现,更是当作加速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积极落实“两联一包”扶贫工作任务,组织区级各部门按照“部门包街道、干部包户”的方式,对12887名贫困人口中的5000名低收入人口进行对口帮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产业培育等方式,切实提高其收入水平,确保这部分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在年内超过贫困线标准。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将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在原生活补助金50元/月的基础上提高到每月260元,并按规定同时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为城镇户口、撤村建居、就业安置等优惠政策,有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由区财政出资免费为农民进行岗前就业培训,去年以来,全区共举办餐饮、家政、保安、机械、电工等培训班120多期,使数万持证农民实现了二次就业,3万多人就地从事商业、餐饮等三产服务领域;区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还对贫困农民进行多层次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将3万多名农民输送到了用工单位。此外,对部分善于经营、有商业头脑的贫困农民适时加以引导,鼓励他们以创业带动就业,区劳动、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开辟“绿色通道”,在落实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全面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开展科技扶贫 激活造血原动力
怎样扶,如何富,关系着千千万万农户的切身利益。在推动扶贫工作中,长安区把科技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全力加强科学技术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帮扶,不断加大对农民致富能力的培训力度,多形式开展农技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为广大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搭建起了致富平台。
产业发展是区域实现脱贫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产业富民”战略部署,长安区紧紧围绕区域实际,提前动手调研,结合实际谋划,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发展适合贫困地区条件的产业项目,力争每一个项目都能发挥最大功效。位于秦岭深处的鸡窝村向来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但因为规模和季节的限制,产量和销路一直不畅。在区科技部门扶贫工作组的引导下,村里引进了长安区秦北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改变传统的固定大棚栽培种植方式,采用畦式和层架式出菇管理技术,生产出反季节无公害平菇,年实现产值250万元以上。该区还将科技投入纳入到区级财政预算,仅2012年的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就达2180万元,黄良花卉、滦镇葡萄、大兆大棚西瓜等项目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00元以上。
提升农民致富技能是脱贫致富的根本解决之道。长安区始终把科技创新和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技扶贫的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定单培训,保障就业”的原则,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针对贫困农户的就业技能培训,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能量,激发村民的自主致富意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先后举办种养殖科技专题培训班 76期,培训人数5400余人次,培育了市级科技示范户83户,区级科技示范户154户。一批批接受了先进农技知识和致富理念的农民回到家乡,一个个新型农民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长安大地蓬勃发展,农民科技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
实施民政救助 保障民生最底线
作为西安市的人口大区,长安80%的地区是农村,80%的人口是农民,而居住在秦岭山区的贫困人口多,贫困面较广是长安的基本区情。长安区始终把服务和保障低收入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扶贫解困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贫困群体能力,用真情为城乡困难群众编织生活保障“安全网”,用汗水在党群之间架起一座座“连心桥”,用辛勤工作为全区扶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城乡困难居民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为切实保障城乡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长安区在辖区全面实行低保“兜底”政策,对7887名绝对贫困人口中未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口收入进行全面普查核定,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转移性收入。及时启动物价上涨与低收入居民临时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保低保户的收入同物价涨跌因素相对应,确保低保及各种社会救助资金能切实保障低保户的基本生活。同时,长安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贴心民政”。仅去年就为全区城乡低保户发放低保金7914万元,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五保供养金421.98万元,临时救助908户3100人次,发放救助金99.44万元。
大力推进危房新建改造工作,是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的有效手段。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进程中,长安区采用“财政补贴、捆绑项目”的办法,为12887名贫困人口进行信息采集和建档,对不属于24个移民搬迁村,且居住土坯房或茅草房中的困难群众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在年内将其房屋全部改造成砖混结构的新房,切实让昔日担惊受怕、蜗居在危房中的贫困群众过上“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的新生活。进入4月份以来,子午街道村民吴余良格外地忙,每天天不亮,他就和村干部、匠人们一起在自己的庄基地上搭建新家。由于家中贫困,吴余良一直和70多岁的老母亲“蜗居”在两间破败不堪的土坯房里,街道及民政部门得知后,立即为其多方筹资10余万元帮助他盖新房,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建房。看着即将建成的新房,吴余良流着泪笑着说:“有了政府的关心帮助,我终于让年迈的老母亲住上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