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诗意人生慰英龄--《英龄子诗文集》后记
诗意人生慰英龄--《英龄子诗文集》后记
安保仁
一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明个性。诗歌,便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最具个性的文明。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国”之美誉,蜚声中外。三千多年的诗歌长河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蔚为壮观;在这诗歌苑囿里,生机盎然,才士辈出,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在这样的“诗国”里,历来就有“诗教”传统,人人习诗,人人皆诗。孔夫子就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而我接受这种诗教的启蒙,则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儿时,就在父亲指点下诵背一些短小的古诗。常听父兄的诵读、议论和互相提问古诗词句,稍大一点时也常看他们写作的古体诗,耳濡目染,岁月熏陶,使我对诗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家境之窘迫,生活之辛酸,命运之坎坷,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记得当时我在课后和家务劳作之余,还常把两位兄长的中学教材(当时的高中教材有一种就叫《文学》)的课文来看,诵读其中的诗歌,不少都能背诵。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白居易的《观刈麦》等。可惜,十年“动乱”,家里的书全被抄走了。我心中诗歌幼芽,断绝了雨露和阳光,压抑在巨石之下,挣扎在死亡线上。“动乱”结束,我上了大学中文系,才又得以亲近久违了的诗歌。我如饥似渴,我焚膏继晷,我溯源寻流,遍访古典诗歌里的“父”“仙”“圣”“魔”“鬼”“佛”等大家,诵读不同流派风格迥异的代表名作,沉吟玩味,含英咀华,吮吸营养。感受屈平之孤愤、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白居易之晓畅,王摩诘之闲适、陶渊明之恬淡,李清照之哀婉,苏东坡之豪放。下苦功夫背诵《离骚》《长恨歌》《琵琶行》《蜀道难》《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前后赤壁赋》等长篇名作。
用这样的疯狂恶补和拼命突击,来追赶十年蹉跎的岁月,来感受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兴”“观”“群”“怨”四大作用,来理解来内化中国古代诗歌所升华着所积淀着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品格和智慧。才更充分地理解了父亲给我取名字的深刻含义,名我以“宝仁”,就是期盼我“以仁为宝”。因为“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按儒家“天地之大德为生”,“生之性便是仁也”的主张,在中国诗歌史上,“仁”的根本精神就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方面。
在那冰雪覆盖、风雨如晦的岁月,焚琴煮鹤,道路以目,读书诵诗尚且不能公然,更何况吟诗作赋,著书为文。但是诚如野火烧不尽的原上草,只要大地复苏,哪怕春寒料峭,也会争先恐后地冒出土地,钻出石缝,努力向上,发枝吐叶。我的诗歌写作也就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我没有打牌搓麻、唱歌跳舞、品茶聊天的嗜好,常却为读书写诗、推敲词句而废寝忘餐。我感受到了古人“三上”出好诗的痛苦与快乐,梦寐之中常得佳句好词;我效仿“锦囊佳句”故事,注意片纸记佳句,抓灵感;体会到了“为何年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戏赠杜甫》)的滋味。
《毛诗·序》开宗明义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白居易《与元九书》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的诗都是有感而发,写我心声,写我见闻,抒发真情实感,不做无病呻吟,不表阿谀逢迎,不事趋炎附势。
我用诗写自己在艰苦岁月的孤寂、忧伤、愤懑和期盼;我用诗表达我对生活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的意义追求;我用诗讴歌人间的真善美,讴歌家人、同学、同事和师生间的真情挚爱;我用诗表现弱势人群的艰苦与无奈,表现人们对健康幸福的追求;我用诗鞭挞生活中的蝇营狗苟假恶丑,针砭社会上的浮躁虚夸急功近利政绩观。我用诗摩写自己有缘一览的名山胜水,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充分运用赋比兴,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我对自然造化的敬仰;我用诗赞美曾经造访过的人文盛景,膜拜过的古刹珍宝,演绎游览过程道听途说得来的神话传说,表达我对人文遗产的欣赏和珍爱;我用诗评赏网友的诗文,回赠朋友的关切鼓励,升华友谊,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用诗解读历史,凭吊遗迹,褒贬人物,评议是非,感怀逝者,并力图独抒己见出新意。
在诗的写作上,我非常崇尚国学大师闻一多的观点:“文学创作应该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却不受其拘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舞步。”写诗也应该“带着镣铐跳舞”——既要符合诗歌的要求、规矩,又要跳出激情,舞出精彩。所以诗作应该有字数、句数和用韵的限制,诗要讲究形式美,句数、字数相对固定,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美好的东西有一些约束会更美好。“出新意法度之中,寄妙理豪放之外”,此句出自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是苏轼对吴道子的画的评价,也是我创作诗歌的追求。我的诗作基本是七言、五言,以七言为主。短小篇什数量居多,但也有不少长篇,六七十行,甚至八十多行。我觉得长篇更适合于表达丰富内容,铺写宏大的题材。我努力追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境界,使自己的诗作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篇幅短小的,不论五言还是七言,凡是以四句或八句呈现的,我都尽可能用绝句或律诗的格律来要求。篇幅较长的,在用韵上,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途换韵的,是用明亮的宽韵,还是低沉的窄韵,完全以诗作情感需要而定。但我的诗又不标以“绝句”或“律句”“古体”,以免囿于格律,自缚手脚,削足适履,影响意境。
现在我从多年来的诗作中选辑了248首,作为这本诗文集的第一部分,名之曰“诗部”。这些诗,按照内容大体分为“山水记游”“吟咏感怀”“情谊酬赠”“凭吊怀古”“评鉴针砭”等五个篇章,以方便阅读。
二
“文部”是这本集子的第二部分,收录了三年来为所写的有关文章20多篇。分为三个篇章:“深情厚谊”、“长说短论”和“桑榆云霞”。
在“深情厚谊”中,收录的是纪念父母亲,悼念姐姐,和叙写父女、师生真挚情谊的散文。其中,排在最前面纪念我的父亲和母亲的两篇回忆性散文,篇幅相对长得多,也是我倾注心血的力作。认识感激父亲母亲的伟大、慈爱,人之常情。但这种感情表达的形式各有不同。三年前,接近退休,为父母亲进行了迁坟立碑。总感到有为父母亲写点纪念文字的必要,而且愈来愈强烈,不写出来,就好像沉重的债务没还一样,心胸郁结,背负巨石。前年写的时候,回忆往事实在痛苦不堪,选词造句实在艰难。每每想起,父母一生蒙受压抑屈辱,含辛茹苦地哺育儿女,他们“肩住了黑暗的闸门”(鲁迅语),指引孩子们走向光明的地方,昔日情境,又一一浮现眼前,便忍不住泪水夺眶,忍不住哽咽失声,多次不得不中断写作。半月前,进行整理加工,依然是不忍卒读,难遏悲伤,不胜感慨唏嘘。文章初稿写完后,我分别发给了兄弟子侄和几位联系方便的同事同学,让他们认识我仰之弥高的父亲和春晖无垠的母亲,以表达对父母的追思与感念。凡读到纪念文章的人,对我的用心都很理解认同,产生了高度共鸣,我感到了深深的欣慰。
这本集子取名为《英龄子诗文集》,其中“英龄”就是从父母名讳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以表达我的“慎终追远”(《论语·学而》)感时念亲之意,同时作为纪念父亲诞生一百零五年、母亲诞生一百年的献礼。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另一位哲人说过:“诗歌为我们创造了另一种存在,让我们生活在别样的世界。”我想,人生的诗意,生活的诗意,既是指人的真性情,敢恨敢爱,真喜真悲,大彻大悟;也是指人的创造情怀和创造能力,具有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当然更是指对生活对人生能积极地进行哲学的思考,超越自我,升华生命的质量。我把这样追求的屑小成果呈献给九泉之下的父母,父母定会感到欣慰。
在“长说短论”中,收录了我近几年所写的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评论、教育理论专著评论和一些篇幅短小的艺术评论和教育短论。其中篇幅较长的两篇值得在此说说。其一,《古风新天地,长歌真春秋----安正仁诗歌创作说略》,是我最费心力的一篇文学评论,我不囿王国维、胡适、鲁迅等名人定论,突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等判决词,从中国诗歌创作实际出发,知人论世,由人论诗;从创作实践和诗歌本身出发,证明自己论点:诗歌创作如叶燮所言,须“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只要有这样的人,就会有好诗,好诗就做不完,“唐以后无诗”之论太武断了。其二,《教育就是艺术,艺术成就真人》是我为同学田建德的《教育是艺术》写的序,按原稿收录入集。文中在推介其人其书的同时,也搭顺车表达了自己对教育是艺术的看法。即:教育与艺术的许多相通之处,艺术那些作用于人心灵的特征和功能,是教育所绝对不可或缺,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教育又不是一般的艺术,它们之间有着诸多分野,不可完全等同。
“桑榆云霞”,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之意,收录文章全是在我退休之后,发挥余热的副产品。其中,《把握校本研修核心,立足专业自主成长——深化校本研修之我见》是针对时下校本研修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有感而发。表达的是,教师专业成长,要立足校本研修。而校本研修的重点在“修”,在自主修为;外出培训,专家引领,同行互助,组织支持,是必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时下不少学校、不少教师的认识和做法,是舍本逐末的。此后的两篇,是参加教育督导后的札记,不是遵命文章,不是反馈材料,是督导过程真实状况的有感而发。两篇文章都在强调校长队伍建设,校长职业使命。可惜,学校受到的干预太多了,校长哪里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长队伍太不稳定了,校长如何形成并实施思想领导;教育氛围太过浮躁急功近利了,真正完整的教育实施起来阻力太大了。尽管如此,我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位曾经的校长,教育研究探索者,应该有自己的声音,知其难为而呼吁之。
三
这本诗文集的篇章之所以能够由少到多,进而结集成册,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几位兄长。我们经常一块儿谈诗论文,鉴赏书画,抚今追昔,感喟人生,他们的学养识见和创作实践,给我以很好的启示和示范。如何编辑这本诗文,他们给我了很好的建议。其中二兄正在创作他的又一部作品——长篇小说,在紧张写作中抽时间给我的诗文集撰写序文,兄弟情谊可见一斑。
当然还有其他亲友、同事和昔日的同学,以及众多网友,我的诗文每每刚一呈现在博客或空间,就能看到他们及时上传的赏评帖子,或三言两语,或长篇大论,或打电话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共鸣。这都给我很大的激励,使我的写作得以坚持,水平得以提高,数量得以积累,才有这样的集子呈现。在这里我必须表示衷心的感谢。
冷梦①女士是我的大学同学,身为省作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先后获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赛唯一最高奖——特等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陕西省第5届文学奖、西安首届女作家奖等荣誉,已经成就斐然了。但出于社会责任和文学使命,仍自加压力,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去年开始,她到榆林市挂职,深入生活、采访写作、社会活动等日程安排很满。年前,因道路结冰,不慎滑倒,手腕受伤,至今还活动不便。但听说我的诗文结集,欣然为之作序,令我非常感动。
安黎②先生是我结交多年的朋友,他和我有着一段同样的人生际遇,在那人要颠倒是非淆的年代,同样因家庭出身和父辈蒙冤,受尽压抑,历经坎坷;同样在“动乱”结束之时上大学,于1982年毕业于师范院校中文系,进入高级中学做语文教师。不同的是,我一直在教育领域耕耘,他后来却转到到了文学创作领域,而且他的创作收获颇丰,文名遐迩。年前我去拜访他,说我正在整理诗文集,想请他写点东西。但听说他杂志社事务繁忙,并且文债累累,便有点犹豫。他却说“没问题,再忙,也要为老兄的诗文集写篇文章”,又使我感动不已。
还有张维佳③博士,他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身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授等多重学术头衔,和北京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等社会职务,日常教学、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已使他应接不暇,但他还拨冗精心为我的诗文集题写书名,以表昔日同窗之谊。也使我感慨莫名。
最后,必须要提及的是教育出版社主编助理
当然,囿于作者学养水平和时间仓促,本书的错讹疏漏和其他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不吝指正和谅解。
乙未年春分日于菁华名门
注:
①冷梦,原名李淑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1级作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创作中心创作人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荣获陕西省“三五人才”,享受中青年专家政府津贴。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文学剧本、美学论文论著共计400余万字。其作品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陕西省第5届文学奖,西安首届女作家奖,首届“先锋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赛唯一特等奖,还有美学理论研究论文、论著奖等。2003年深入陕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采访,以亲身感受写了报告文学作品《高西沟纪事》;2005年10月,又重返高西沟和当地农民共同生活,写成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被誉为“谱写一曲绿色农业革命的乐章”。
②安黎,1992年初调入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现为《美文》杂志副主编。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散文集《丑陋的牙齿》、《不在路上走》、《我是麻子村村民》,小说集《丑脚丫踩过故乡路》,诗集《走进人的丛林》等。
③张维佳,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校长助理,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授,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力语言学奖获得者,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语言地理学、汉语语音习得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近年致力于语言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地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