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院悄然改变村民生活
在长安区郭杜街办,有两个远近闻名的文化大院,“掌门人”都是在当地响当当的民间艺人,他们依托自家庭院自费办起了免费的文化大院,丰富着自己和村民们的精神世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起享受文化休闲,在欢声笑语中文化大院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状态——
简管琦文化大院:
别有洞天的文艺“总动员”
推开长安区郭杜街办杜回村一间普通院子的大门,先看到墙上“简管琦文化大院”几个大字,2013年这里被长安区批为农家文化大院。他家有2层楼11个房间,其中文化大院占据了5间、150平方米,里面可藏了不少 “宝贝”。
院子里花草郁郁葱葱,52岁的简管琦是杜回村有名的能人,种花卖花为生的他热爱文艺,而且“技不压身”。他推开第一间屋子房门,音响器材室里摆满了架子鼓、音响、灯光……设备丰富得足以撑起一个舞台。二楼有图书室、泥塑工作室、音乐工作室、作品展示室。展示室里一件件活灵活现的泥塑、木雕作品都出自简管琦之手。音乐工作室里,用一台使用了多年的二手电子琴,他演奏着自创的歌曲。
简管琦自己投资、免费开放的文化大院,吸引力如何?采访当天,文化大院迎来了一拨拨常客。几个同村村民来参观文化大院,欣赏起他的泥塑新作《孝敬》,作品讲的是儿媳妇给病床上的老人喂饭的故事。4个西安外院的大三学生来看老简捏泥塑,她们没课时还喜欢来和“简叔”切磋谱曲作词。
文化大院的魅力还不止这些。简管琦熟练地在家门口打开音响,唱起自创的歌曲《为了梦想不息奋斗着》。音乐一响,村民们就陆续赶来围住了他。“ 这条路历尽了坎坷……这条路越走越宽阔……人生能有几回搏……”一曲唱罢,他又打起了架子鼓,村民们不断拍手叫好。
以文化大院为依托,简管琦常拉着音响设备到十里八乡去办演出,每年在外的“大型”演出也有十几场。这也是简管琦之前没想到的。
“本来是我一个人的演唱会,就想着活跃咱农村人的文化生活。”虽然声音不够优美,舞台有点简陋,但是接地气的表演走到哪里都很受当地村民的欢迎。这一腔热忱逐渐吸引了一群同样热爱文艺的各村村民,于是演出内容增加了,秧歌、腰鼓、健身舞、广场舞……观众也越来越多。
如今,杜回村变热闹了,风气改变了,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了。简管琦文化大院和文艺演出也吸引着周围更多村民加入到乡村文化生活中,他们的生活状态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秦声文化大院:
农家小院里的秦腔舞台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剧之一,三秦大地爱者无数。在长安区郭杜街办羊塬坊村米亚娟家,一个完备的秦腔舞台端坐院子里。如今,这个秦声文化大院成了村民和票友的秦腔乐园,每周日晚都有一场盛大的免费演出。
46岁的米亚娟自个也没想到,自家院子会成为秦声文化大院。她从小学秦腔后来转行,村子2008年成立了秦腔自乐班,有时会找她去指点一下。她发现因为没有宽敞的表演空间,大家的学习热情不高。
2011年自家新房盖起来了,80平方米的院子让自乐班有了更大的舞台。米亚娟说:“秦腔表演一定要有足够的展示空间,这样热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记者看到,院子里自建的秦腔舞台有顶棚有气势,红绒布铺底,一层层帷幕下戏剧人物粉墨登场。
训练场地在2层,大厅的门拆掉了,内墙上安一面宽大的落地镜。加上旁边两个房间,都可以训练。看着宽敞,但就是这样排练的戏一多,还是有点不够用。
每周二排练,找名师指点,周日演出。近30人的自乐班慢慢有了影响。隔壁村几个大爷天天来问:“有演出吗?”还有个喜欢秦腔的小伙子,每周日骑电动车走25公里的路,就为了看演出。
“大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米亚娟说有了文化大院,自己的心情变好了,别人进步了自己也特别高兴。采访当天,同村的杨军彩、张福利来找米亚娟排练,她们笑容满面说自己排练以来不仅精神好了,身体也更加健康。
每周日晚上的演出尤其红火,“每次都来一二百人,把院子挤满了,好多人就站在门道挤着看”。村子自乐班的牵头人王军政老人欣喜地感受这一变化,他告诉记者村里有两个业余作者,下一步打算让他们写生活的戏,在文化大院里好好演。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区图书馆举办“关注乡村学生、分享阅…
- 下一篇:快板--夸夸咱们新长安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