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打胡基
春季盖房好时光,胡基垒墙很稳当。黄土变为硬胡基,打胡基人功劳大。
每当进入春季,是农村人盖房打胡基的好时期。改革开放前,城乡经济条件差,胡基为盖房垒墙主要建材、立木、托梁功劳巨大。胡基,恰似用土做的四块砖,宽约1尺,长约1尺五寸,厚约六七公分、重达17斤。当时,砖价高,人们建房时只好选用物美价廉的胡基。
打胡基,是个粗活、出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多由村民中简干麻利的中青年来干。要求既要有体力,还要灵活机动,仔细认真。否则,每天一摞(500页)胡基的任务是完不成、打不好的。此外,还要选晴好的天气打胡基。
平原地区打胡基,多就地取材,采用农田或土壕的土;我的家乡多挖取少陵塬的白墡土,用架子车拉回后,打碎成面面土,泼水渗湿成湿土,手握成团即可。干时再淋些水,湿时掺合干土即可。
打胡基前,先要准备好1米见方光滑平整石基础(垫石)、石锤子、木模子(模具)、镢头锨和草木灰等;平整好放置胡基的高台和场地,四周排水要利,场地虚时须用石锤压实锤平,宽约2尺多,长约放置100页胡基的面积即可。依次排列,上摞500页胡基。有条件者,多在房檐下放置,可有效减少雨淋倒塌。否则,遇到刮风下雨就要苫盖,尤其是夜晚,既要操心还要保护。打胡基既怕高温暴晒,汗流浃背,又怕下雨天气,胡基损坏,前功尽弃。
一把灰,两锨土,四个内角走一走,二十四锤不离手。这是打胡基的生动写照。打胡基,两个人分工明确,供模子的人负责以极快速度刮掉垫石面上的散土,然后放下木模子,合好并插好盖板,从担笼抓把草木灰向木模子内“嚓、嚓”、撒匀草木灰,再装入两锨湿土……;锤胡基者,也以极快的速度双脚并拢,背操手跳到垫石木模子上,先踏实模内虚土,然后将两侧、前后土用脚向内裹,再依次用脚将四角踏实,左、右两脚依次从前向后刮掉剩余土,双手提起石锤往下砸土,如刮旋风,似跳舞,紧张而有步骤。先锤中心凸起部,再锤四周,转一圈,一般为二十四锤即可。要求砸实、砸平,表面不能有凹凸,四角紧实。然后,在前面放下石锤子,再打开木模子,促起靠到石锤上,一块胡基就打好了。双手均匀使劲,搬起胡基,快步将胡基摆好放到高台或房檐下,第一层平放规整阴干,第二层须斜置放,一页胡基压三页,错落有致,间距相等;第三层再整齐平放,第四层再一压三,直至5层,打500页。改天生产队派人验收,如果胡基没倒,阴干为合格,计50分工,补贴5斤白米……
当年,笔者为了多挣生产队的工分和粮食补贴(打一摞胡基计50分工,5斤樊川产的桂花球大米)。同杨利娃等人合作,为生产队打了好多摞胡基。出了力,流了汗,也得到了报酬。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父母利用生产队放工休息时间,母亲供模子,父亲连锤带搬。挥汗如雨,互相协作打胡基。我也趁放学吃饭之机,连供带锤锻炼着打胡基……就这样,我家的三间庵间房所需的十几摞胡基全靠父母的辛苦劳动而打成,且棱角饱满,厚薄一致。
打胡基两人要配合好,分工协作,各执其事,紧张而有序。打胡基是个出力活,多穿的单薄。大多数壮汉,穿着单衣、单裤、赤脚打胡基。当时的年青人穿件红线衣、蓝线裤、脚穿军用鞋,背操手在胡基模子上踏压刮擦,在只有二尺多模子上,以极娴熟的手法提起十多斤重的石锤子,锤锤砸在土坯上,旋转一圈,一气呵成,紧张而不忙乱,真真正正的潇洒转一圈,砸实了胡基而不伤脚腿和模具,真个艺术啊。远处观者,无不赞叹,真正的“刮旋风”。打胡基的人成为表演者,塑造了农村一道靓丽风景。供模子的人擦完汗珠,也闲不下,利用打胡基的空闲,铲土、擦锨,准备下一道工序。供模子,打锤子,摞胡基的过程,每天要重复500多次。就这,秦腔戏还从打胡基者口中唱出,自娱自乐,忘记了劳累和疲劳。那高亢有力,质朴热烈,激昂婉转或耍子戏吼唱出来,总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快乐而惬意……
配合娴熟者,从清早忙到下午或天黑,500页胡基恰似军阵,整齐的排列着,等待着劳动者的检阅。每一页胡基都浸透着打胡基人的汗水,也显示着其高超的工艺水平。那时,还有人将胡基烧制成为胡基砖,不怕雨淋雪霜,贴在面西飘雨的墙上。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打胡基已被烧砖代替,打胡基已经成为历史,一种劳动的记忆,偶尔还可见到几十年前老房子墙中的旧胡基……
真所谓:三百六十行,打胡基者最忙。
紧张忙碌打胡基,二人协作各其事。
恰似艺人抡锤舞,松散黄土变砖坯。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野菜情
- 下一篇:(评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寇胆颤寒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