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书法要有“我的感觉”
在本人学习书法的三十多年的过程当中,我对个性的认识是这样的,书法之路必走传统,第一要先学楷书,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俗话说的好,万丈高楼从地起,练字先习正楷字,不写上十几年就会根基不稳,若要临其他法贴,是无从下手的。
古人说:“临过百家成一家,那怕书丹鬼画符”。历代书法大家的成功经历无不告诫人们,练习书法是一门苦学问,没有数十年的刻苦锻炼,不写上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是不能成家的,也是不能脱胎换骨的。有些爱好书法的人,写了几年字,或练了几个字,或模仿他人,参加大赛之类,争名誉,自己抬高自己,就称是书法大家,难免妄自尊大之嫌。古人讲:“书法乃气血骨肉神,五者缺一不可为书”,减了一分俗气,增加一分美气。《道德经》说:“俨兮,其若客”,要 学习书法,对每个字的笔画认识,尤如对待高贵客人一样,要诚实谦逊。反之要寻取个性,找寻“我”实在是难上加难。书法讲究“势”,而笔势又在何方呢?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德”。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对最高美学境界的追求,就是“势”,犹如一位戏曲艺术家在舞台上的表演一样,其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美的神韵。
书法讲熟练,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也就是说:“微妙玄通”,每一个表演动作都随着音乐弦律顺畅而下。写书法首先要文辞熟,犹如戏剧演员的道白和唱词,如果不熟悉书写内容,看一句写几个字,产生不了书法的流畅美。真正的书法大家,虽然不是才过八斗,也可腹内藏珠,熟悉性较强,挥毫作书,其一要看是何地宣纸,根据纸质,掺水调理,宣纸较差,调墨用水很少,或不掺水,宣纸较佳,掺水适中。其二是毛笔,古人虽讲“善书者不择笔”,但笔质也很讲究,如果毛笔其质量差,书写不得心应手,给书者造成困难。其三书法讲安,书一张宣纸,如掉字,写错字,或字印水等,在大众面前就叫“书法事故”。
俗话说“台上一时动,台下十年功”。书法也是胆识的体现,所以古人有“大胆书法拼命酒,坎坷道路断肠诗”的体验。历代群贤善书者皆谓说时容易做其难,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大众面前挥毫作书是目中无人,就是老子说的“无为状态”,在写书法的时候是“无以为”,如果“有意为”,功力欠佳执笔造作,必然七长八短,笔画搬家,丑态百出。清代大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写书法中既掌握了笔墨技巧,又能浚发于灵台,在感性与理性的阐发之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产生音乐弦律美。书法艺术的落笔美、逆势美,或称执笔美,源自现实生活。农民种地,手握镢头,也是取欲下先上的逆势,只有举得高,才能落得重,落得扎实。拳师打拳,也是取欲伸先缩的逆势,只有臂肘蓄势屈缩时,一拳打出去才是强有力的。这就是所谓的取势远。 笔者曾经做了一幅对联“书趣妙处皆合道,画藏玄机不离禅”。书法精熟产生玄妙就合道,一时之兴,挥运作书无我状态就是“禅”。道生万物,书法乃大道也。 先贤大家米芾总结了前人运笔的精妙经验:“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蔡邕所说的“护尾”(就是现代说的回锋收笔)一样。这不是一般的艺术经验表述,而是根据艺术笔道的经验提到美学的高度,铸成哲理名言。米襄阳就是用古代的哲学观点来概括的精髓,指导书法创作。《易经》中就有“无往不复”这个辩证法的著名观点。又把它演化到书法艺术中来。锤炼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两句脍炙人口的书学名言,当然也不是他一意要提倡“垂露”,贬低“悬针”,主张藏锋,反对露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杂谈)书法与人生:无规则不成体统
- 下一篇:(随笔)书写不一样的“书法人生”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