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八里塬上马嘶坡
马嘶坡村隶属长安县鸣犊镇管辖,位于鸣犊镇东南约3公里。地处八里塬和少陵塬之间的大峡谷中,即浐河上游靠近八里塬的库峪河西岸的崖边上,与西边靠近少陵塬的清水河相邻一公里处。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马嘶坡村。初看村名,不觉间竟然想起了不远处的马腾空村。
马嘶坡村,原名为惠氏坡,因为这里全部居住着惠姓的周惠王的后裔们,村名所来其说有三:
一说:唐朝时期,太宗皇帝李世民出城南狩猎,行此处,坐骑突然嘶叫不已,随行宫人回宫记亊时,把此处记为马嘶坡。从此惠氏坡更名为马嘶坡,村子得名:马嘶坡村。城南自古为皇家上林苑,想来一代雄主李世民到此地也算讲得通。
二说:穆桂英征战之时,路过此地,战马嘶鸣,得名:马嘶坡。想来临潼有穆桂英的穆柯寨,至今有穆寨地名,想来穆桂英路过此地,倒也合理。
三说:相传建村于唐代。以当地大约十至二十年发生一次“马嘶”地啸而得名。因处于秦岭不断抬升的断层地带,曾发生过地啸,其声如雷,断续有马嘶声,人们将这种现象与牛鸣相联系,得名马嘶坡。有鸣犊地名为背景,马嘶牛鸣之说,到也合理。
本村青龙洞相传青蛇曾经在这里修炼。说的是白蛇被压在雷峰塔下后,青蛇几番解救无果,后返回峨嵋山继续修炼。几年后,因凡心未灭,尘缘未尽,厌倦了清规戒律的生活,便出游,历经三山五岳,来到了秦岭北麓,发现了清水河地界较为清静,是块好居处,产生棲居之意,便在河西岸的兴龙山滞留了下来。后来因此而把兴龙山改为了青龙山。民国初期,马嘶坡西社人惠应兰,遇南山熊姓道人指点迷津,在清水河西岸青龙山上挖窑五孔,修建起了“青龙山五云洞”庙宇,在它的近南边有一洞穴,名“青龙洞”,传说此洞就是青蛇居住过的洞府。
本村座落着一座近年来远近闻名的寺庙——亮碑寺。亮碑寺前身为“灵官庙”,此庙座落在一处高台上,三尺见方,高五尺左右,内供一尊灵官神象,浓眉大眼,络腮胡子,身披盔甲,脚登战靴,手持双鞭,此为当地的曾为周惠王后裔的惠姓居民们为了祈求一方平安,保佑子孙后代幸福的朝拜圣地。香火旺盛,辈辈平安无亊。后因庙小,年久失修,又庙前座落有亮碑,有村上头面人物出头招集商议,经得十方居士化缘募捐,于元朝至顺4年,在灵官庙原址上扩建重修。庙前有石碑立于庙前,据说该石碑整体通透,光洁发亮,在天气晴朗时,隔石碑能观南山上的一草一木。因之称为亮碑石,从此灵官庙正式命名为“亮碑寺”奇石清兵入关后,兵荒马乱,盗贼四起,寺内建筑被烧毁,文物多被盗失,亮碑也从此不知去向。寺庙从此败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村上又经过筹集资金,恢复重建。这时因为亮碑一去不复返,没有了踪迹。寺庙从此更名为“自龙宫”。解放初期神像被搬除, 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炼钢铁,寺庙里的大钟和秦桧跪像均被捣毁。寺庙这时已经变为马嘶坡小学,70年代村人便请来了光慈法师,清除了院内杂草,修补了危房。恢复原来的“亮碑寺”一时长安城南,名声雀起,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空前旺盛。由于马嘶坡村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三社半:南社.北社.西社和半社,南社在库峪河上游的西岸修有龙王庙,北社在库峪河的下游西岸修有财神庙,西社在东西和南北交叉的什字修有土地庙,因此,习惯上也喜欢将亮碑寺称作大庙。
张新武/书文于2013年3月3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周王冢上郭杜村
- 下一篇:(散文)长安县王曲镇马厂村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