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第五桥村与严家渠村:清官邹应龙PK奸相严嵩
第五桥村位于长安区郭杜镇,严家渠村位于长安区高桥乡沣河岸边,两村相距20于公里,大明王朝中期,第五桥村的大清官邹应龙和严家渠村的奸相严嵩在朝堂之上演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交锋。
西安市名为第五的村名实为不少,如户县秦渡镇骞第五桥、王第五桥、卢第五桥、韩第五桥和张第五桥,长安的第五桥村位于郭杜镇东北,今按照方位分为东第五桥村、西第五桥村,隶属长安区管辖,其村名所来均来源于“第五”这个姓,此姓为《百家姓》排名最后一个,据《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第五”为西汉高祖赐姓。齐鲁田姓大户迁入时赐姓第五,散居长安城南。第五伦此人大有来头,据说户县大王镇钟官城的所在地兆伦村便来于此人,传说兆伦村原名召伦村。第五伦在此督建汉钟官城,皇帝圣旨来到,召其回朝,随得名:召伦。但是郭杜镇的第五桥村并非来源于第五伦,而是另一位风云人物第五奇。
第五琦(729—799年),唐代京兆长安人(今郭杜街道第五桥村),至德元年(756)任山南第五道度支使、改私贩盐为官收官卖,改善了财政状况,使盐价激增,乾元二年(759)任户部侍郎同门下平章事(宰相)主持改造“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币,前后主持财赋十余年,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理财大臣。后官居宰辅,唐肃宗时第五琦在此地修建别墅,村子随得名第五桥村。又说唐公主在昆明湖侧修建塘池,取名定昆池。引水渠于此修有第五桥而得名第五桥村。定昆池就在此地长里村一带,想来此说也有一定道理。
宋《游城南记》载:杜甫《何将军山林》诗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又曰“忆过杨柳诸,走马定昆池。”今第五桥在韦曲之西,与沈家桥相近。
明朝时期本村更是走出了不畏强权,青史留名的大清官邹应龙。
严家渠村隶属长安区高桥街办,清嘉庆《长安县志》载:阎家古渠开凿于明代或以前“通志云,渠流经席家村、张家庄、马家村,又自北而东入于沣。渠西席家村(今高桥五席坊)等灌田十余顷,渠东党家桥等灌田五顷,今渠口淤垫。”从今位置看,引水口当在沣河西岸高桥乡严家渠村以上,渠东灌田500亩,当系党家桥村在沣河西岸的农田。清乾隆年间曾修复,未通。《河渠志》上记载明代由沣河引水开凿张旺渠,李召渠、严家渠,以便旱时灌溉农田,涝时排退积水。严家渠在历史上曾是长安西部沣河流域三大名渠之一,村子以渠得名:严家渠村,严家渠始建于明代以前,严家渠村西200米是严小村,据《长安村名志》载,严小村明嘉靖年间由严家渠分出,并称为“小堡子”,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户县草堂寺钟铭为严家渠。
严家渠村在上个世纪末,还是未改造的老街巷,老街巷从南至北分别是南头、二家巷、五家巷、严府巷、十家巷、张家巷、孟家巷、七家巷、北头等十条小街道。其中以数字命名的二家巷、五家巷、十家巷、七家巷是明代以前这几条街仅有的户数,严府巷是明代严嵩花园所在地,莲花石原系明朝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严嵩花园摆设物件,严嵩花园位于严家渠老街巷严府巷处,严嵩为了浇花园曾在村东沣河岸开口筑堤修渠,引出沣河水。清末,人们在修渠处挖土,曾挖出铁门和大量的石条,印证了这一点。
严家渠在历史上曾是长安西部沣河流域三大名渠——李沼渠、张旺渠、严家渠。三大名渠之一。曾在农田水利上和沣河治理上发挥过独特作用,严家渠村东向北的一条大渠,天旱时可以引沣河水为农田灌溉,雨涝时可以排除农田的积水,旱涝保收。过去,沣河是一条地上河,河床比堰外的地还高出很多,一遇到多雨的季节和暴雨天气,或者秦岭下大雨,沣河经常会泛滥,洪水泡天,淹没大片农田,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灾难,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清康熙四十四年,沣水暴发,决堤一百八十丈,自严家渠至咸阳河南街漂没十五里。知县吕公祥请长安咸阳夫役千名,捐粟三百石,修理堤堰。四十五年四月工毕,堤高三丈、底广十丈,水害以宁,民怀其惠。五十三年,总督鄂海等复加疏浚。”1957年离严家渠村南五六里的韩麻沣河岸决口;六十年代,离严家渠村北五里的咸阳吴家庄处沣河决口,两次都是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奔流湍急,一发不可收拾,淹没农田村庄,一泻向北流过农田、流过村庄,最后流入渭河。为了防汛,为了报警,严家渠人在明代就铸造了一口大铁钟。大铁钟钟口直径五尺,高两米,壁厚十公分,钟重1.5吨多。雨季、汛期,巡河人发现沣河猛涨,立即敲响大钟,大铁钟一直悬挂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当时的供销社一位姜姓员工,用十八磅大铁锤砸烂卖了废铁,可惜!可惜至极!
沣河由南向北,流到严家渠村南向东拐去,严家渠人为了解决去西安的交通问题,在沣河上修建了三次桥。约在二百年前的清朝,在严家渠正南沣河上修了一座石桥,桥长一百多米,高约2米,河床底打木桩,木桩上摆放着长一米,宽四十公分的石条垒起为桥墩,桥面为宽四十公分,厚二十公分的双排石条为桥面,桥中间有一条石龙,龙头向河上游,龙尾伸向下游,解放前桥中间被大水冲断约两丈余,五十年代,人们在断处搭木板过河,五十年代末,石桥被洪水彻底冲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集体筹资,村民捐款十万多元,在原石桥旧址自行设计,全民投工施工,修建了一座宽丈余的水泥大桥,桥竣工庆贺时,请咸阳人民剧团唱了三天大戏,不幸的是,在八十年代初,大桥又被洪水冲毁。现在的严家渠沣河大桥,是在一九八六年。国家投资,群众捐款修建的。
? 本村虽为奸相严嵩花园所在地,清朝时却出了一位清官,清光绪末期,严家渠孟家巷孟宗与被选为进士,光绪钦点其为四川某县县令,孟宗与姓名现在北京故宫一块石碑上可见。孟宗与赴四川上任时,母亲让其带了一些常用服饰,到任后,母亲又几次送去衣物。孟宗与发现,凡母亲给的衣物,所有袖口都用针线缝合,穿时手无法伸出,孟宗与意识到,这是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在暗示教诲自己,做事做人做官,手千万不要伸的过长,要廉洁不贪污。因此,孟宗与在四川做县令期间,清正廉明为民,关心当地人民疾苦,减租、减税,兴修水利,释放冤狱,为犯人加粮,废止酷刑,当地人称为“孟清天”,由于他廉洁,为家庭及后未代留下什么家产。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四川大部分清朝官员被杀,而孟宗与却被当地民众保护起来。民国初被他释放的犯人近十人用轿轮换把孟宗与抬着,送回严家渠孟家巷家中。
话说严嵩因一手青词直上青云,欺朝霸纲,陷害忠良,一手遮天,但是人间自有正气,邹应龙便是这样的主。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进士,初任时主管朝觐聘问的“行人”,后任御史(任职都察院,分道纠查州县,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后,任用曾作过太子太师的严嵩为相,严嵩恃权得宠,独霸朝纲,结党营私,败坏法纪,是一代臭名昭著的奸相,其子严世蕃,凭借父权,作工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副部长之职),贪赃枉法,广纳贿赂,纵情恣欲,欺压良善,比其父有过而无不及。对狼狈为奸的严氏父子,朝中如有人攻揭往往被攻得家败人亡。因此,长期以来,朝臣们相戒息怒,无人敢言。唯邹应龙任御史后,总在想,严氏父子济恶,朝野官民深受其害,如能将其弹劾参倒,也算是自己身为御史应尽的一份职责。他想,严嵩深受恩宠,位高爵显,是不容易查处的。思前想后,他决心以严世蕃为突破口,容易得手。他向皇帝上书,历数严世蕃人所共知的种种罪行,如列举刑部的主事项治元以一万三千金纳贿得以升转吏部;举人潘鸿业以两千二百金贿而做了知洲,至于平日走严世蕃的门子,交结其子严鹄、家人严年和幕客罗文龙等大干脏贿丑事更是不胜枚举。同时指出,严蒿父子原籍江西袁州,却在南京、扬州等繁华地区广置田产豪宅,令恶仆专事侵夺勒索,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的坏事。更有甚者,严世蕃以母丧为由,让儿子严鹄扶柩归里,沿途向地方官强取豪夺,直骚害得“郡邑为空”。而他自己却留居京都“聚狎客、捋艳姬,人性灭绝”。最后,邹应龙向皇帝说,今天下水旱频仍,南北多警,民穷财尽,而严氏父子搜刮民财,塞彼溪壑,民安得不贫,国字得不病?他奏请皇帝严惩严世蕃,将严嵩放归田间,方能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嘉靖看罢后,大为震怒,即昭令诛死严世蕃,严嵩致仕还乡,削职为民,在其家中共抄出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三百万余两,珍珠宝玩不计其数,放出所压民女27人,严嵩归家后住墓舍二年,饥饿毙命。
后来,邹应龙提为通政司、兵部侍郎,巡抚云南,查办黔国公沐朝弼,又平番寇,后因忌者所排,弃官归故。死后葬第五桥村东南,占地10亩,周围群众称为“邹官坟”。更有传言,邹应龙死后被封为城隍爷,据说西安市最大的两座城隍庙,西大街城隍庙和王曲镇北堡寨城隍庙,一座供奉的是西汉大将纪信,另一座供奉的便是大清官邹应龙。看来人间自有正气,公道自在人心。
张新武/书文于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牛角村:一个状似牛角的古村落
- 下一篇:(散文)阴水坊村:周文王的饮马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