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东大人挥不去的终南魂
在西安终南山下高冠河畔,有一个村庄叫做东大村。东大村东傍高冠河,西临西大村与户县地界接壤,北接北大村。自古以来东大、西大和北大形成三角之状,号称三“大”村庄,属长安区东大镇街道的中心村庄。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农民在村东北高冠河与沣河交汇地带打井灌溉,无意中打出了热水井,使得西安机场疗养院、西安地热特种养殖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等纷踏而止。东大温泉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胜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国年间,东大村出了位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张灵甫,其传奇的一生,给东大村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成为人们不休的话题。
东大村曾为“柳林庄”和“崇寿寺”村
相传,东大村原为一山脚小村,依山傍水,气侯宜人,风景秀丽。只因附近柳树较多,便以“柳林庄”而称之。村东南有“戈家寺”,村东北角有“五家泉”和“三家庄”等零散小村落和住户相依为邻。只因古时战乱纷纷,为辟祸患,邻近散户和小村落纷纷投靠“柳林庄”大村,“柳林庄”便成为当地一个较大的村落,而被称做“大村里”,又因其村北有一寺院叫崇寿寺,该村又被称作崇寿寺村。
据清嘉庆《长安县寺观志》记:“崇寿寺于至元春建大村。”说明元时在崇寿寺旁建立大村。《长安县志》记,唐代就有该村,为丰邑乡管辖。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该村为长安49里丰邑乡7里中的大村里。清嘉庆年间(1766-1820)年东大村属五楼廒中的东大里。户县草堂寺明万历十九年铁钟记重修该寺时“东大村某某某人捐款”一事,佐证出明代万历年间即有该村。
据村中老人介绍,东大村在解放初期还保存着坚固的土城墙和高大的城门楼。城墙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流淌,城墙四面相通,四角还有炮楼,御敌可左右逢援,易守难攻。城墙即有四面,四面均有城门和城门楼,南面和北面还有小南门和小北门,尤以南门和北门城楼最为壮观,还有箭楼和翁城,青砖青瓦,城门外护城河上架有石板桥,和西安的城墙、城门相似。村东面城门楼较小,常有高冠河水瀑涨溢进村庄,曾有门洞也常用土封堵。据老人们讲,东门有无门楣砖雕,没有人能记得清楚;南门门楣上砖雕着“瑞接终南”四字;西门门楣上刻有“襟带泾渭”四字;北门则写着“崇寿寺”三个字。据传东大村北侧有一古崇寿寺,远近闻名,香火旺盛,因内有数十座小圆塔,亦称为塔寺。可见寺院建造年代的久远。东大村临寺建城,引以为荣,便以寺名在城北门命其村名。村中城墙、城门、护城河设施完整,高大雄伟,至今村民提及仍感到自豪。可惜于1958年运动拆除,村民遗憾不已。
据传东大村原为礼仪之帮,村中除了崇寿寺外还建有城隍庙、龙王庙、东岳庙、菩萨庙、土地庙、关帝庙、十字庙、孤魂庙、五里庙(感应寺)等十余座庙堂,可见东大村人礼仪祭祀风俗之浓厚。
东大村由张、王、李、刘、靖、邢等姓氏组成。据说解放土改时村中光地主成份就划了40余户,不难看出东大人过去多为勤俭持家过日子的能手。据说村旁有一座古老的孤魂庙其石碑和石条上就曾刻着“张温捐造”的字样,再联想到明万历十九年户县草堂寺铁钟记“东大某某某人捐款”的字据。佐证出东大村自古就比较富裕和有好施乐善的习惯和传统。
村中张灵甫风云传奇的一生
张灵甫(1903-1947年)名钟麟,字灵甫,常以字称。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于东大村一户较为殷实的农家,幼时在本村祠堂就读私塾,后考入长安中学。1923年考入省立师范学校就学读书。毕业后又于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入校途中因社会动荡,加之家中经济不济而返乡教书。在家时他曾感叹:“男儿当手挽狂澜,砥柱中流。”他辞别家人,投笔从戎,考入郑州胡景翼部国民二军驻豫军官训练团。1925年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介绍考入广东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员,同年10月毕业。1926年10月开始在国民革命军第1军笫21师任排长、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团副、上校团长等职务。
1935年春,张灵甫回东大村老家养伤,因妻子吴海兰拿走其涉密文件且拒不承认,凝其行为不端而怒枪杀之。陕西女界不平,妾家控诉,张遂被撤职关押。当时,宋美龄为全国妇女会名誉主席,命令押解南京亲自审处。只因王耀武看上张灵甫军中才干,后经於蒋介石讲情周旋,蒋同意“戴罪立功”,使其获释。便成为王耀武旗下一员虎将。
出狱后的张灵甫在对日抗战中显现出英雄本色,他在给其兄张秀甫的信中说:“此次对日之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难卜。家人当认我已死,绝勿似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予妻守嫁,听其自便。”可以看出这是他参战前予家中的绝命书。
据史料记载,抗战中张灵甫在“八一三”凇泸会战时,先为王耀武部高参,后为51师305团团长。在上海抗战中,战斗异常惨烈,全团仅生存官三员、兵百余,仍不忘争先效命。他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与日军18师团血战数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赢得了官兵的信任和尊敬。武汉会战史称武汉保卫战。在武汉保卫战中,时任51师153旅旅长的张灵甫参加了著名的万家岭战役。由于当时的74军久攻日军不下,张灵甫自告奋勇:“师长,把张古峰任务交给我吧!”为攻取日军撤退的主要道路张古峰,他亲自率领一支突击队从山后绝壁攀爬上去,全歼山上顽敌,一举拿下张古峰。经过五天五夜的激烈战斗,终于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史称“万家岭大捷”。1938年冬,张灵甫带领代号为“激扬”的58师奔赴鄂西战场。在上高会战中,张灵甫率全师将士在北下陂桥一带阻击日军,全师伤亡2000余人,无一退却。1939年南昌告急,张灵甫奉命施援。又带病参战长沙会战,上战场时他准备了三口棺材,称自已和副将都要准备为国捐躯,以表死战决心。终于控制湘赣公路,取得长沙抗战的大捷。1943年会战鄂西,攻克公安、藕池、宜都,与日军决战湖南常德城外,苦战肉搏半月,遂解常德之围,取得湘西大捷。1945年4月参加湖南芷江保卫战,雪峰山战役,大获全胜。被称为“常胜将军”。据史料记载,张灵甫三次参加长沙大战,曾告诉部将:“以最后一滴血,守最后一寸土”来鼓舞士气,尽忠军人职责。
在抗日战争中,张灵甫于1937年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参加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1939年的南昌会战,1939年的长沙会战、1943年的常德会战,1944年的长衡会战,1945年的湖南芷江保卫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他曾经左腿负伤,后来右腿再伤。在被送往一家香港英人开办的医院诊治,获知军部纪律“军人不得住外国医院”的消息后便执意搬出。该院院长劝阻:“伤势过重,移恐不利。”张灵甫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死且不辞,一腿何惜?”因此而错过治疗时间,导致右腿落下残疾,自戏“长安跛叟”,军中称为“跛腿将军”。他身经百战,身上留有13处伤痕,国内战争死时身上仍留有日军的弹伤未愈。
由于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多次受到南京政府的嘉奖表彰,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并授予“四等云摩勋章”、“三等宝鼎勋章”、“忠勤勋章”、“美国金质自由勋章”的最高奖励和荣誉。可见其功不可没。
关于张灵甫的军衔,资料显示:1930年5月为第1军第1师独立旅2团3营少校营长;1932年冬为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中校团副;1933年为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1937年10月为74军51师153旅305团上校团长;1938年9月为74军51师153旅少将旅长;1941年冬为74军58师少将师长;1945年授衔为少将军衔;1946年4月20日为74军中将军长,同年74军整编为师,张灵甫为74师中将师长。
据《长安县志》记:抗日战争开始,请缨杀敌,在王耀武部为师附,不久任团长,赴上海作战,罗店战役左腿负伤。1944年陆军大学成立,蒋介石亲自批准入甲级班学习。毕业后,调七十四军,担任南京警备司令,后七十四军改为七十四师,张为师长。1946年8月,蒋介石亲调七十四师向苏北人民解放军进犯。1947年5月,张灵甫率七十四师到蚌埠附近,被陈毅将军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围击,张率师退守山东沂南县孟良崮。5月13日至16日,七十四师被解放军全部歼灭,张和副师长蔡仁杰等全被被打死在山洞里。(当地另传为自戕)。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葬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
叶挺将军曾对万家岭战役作过这样的评价:“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盛名当垂。”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曾派剧作家田汉采访了张灵甫,并编做剧本“德安大捷” ,以真人真事来宣传其事迹。田汉还和曲作家任光合作编写了74军军歌。据资料显示,军歌中开头一段为:“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它,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我们保卫过京泸,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不难看出词作者用《义勇军进行曲》的韵味来鼓舞部队抗日杀敌的士气。在国共内战中,张灵甫死于孟良崮之战。相传陈毅元帅曾客观地评价张灵甫为“民族英雄,内战罪人”,指示部属要妥善地保管和处理好遗体,并给予礼葬。
建一座陵墓祭一代名人
而今,东大村的老人茶余饭后喜欢聚集在村南广场的绿荫藤架下纳凉聊天。他们谈论着东大村的古往今事,更离不开谈论村中的名人张灵甫。据当地退休教师张灵甫的表侄76岁的赵任堂老人介绍,他祖母就是张灵甫的姑姑,由于亲戚关糸,他对张家的事情从小就有所耳闻。张灵甫父亲名叫张鸿恩,个头有一米八左右,村里人习称为‘张大汉’。祖辈以种地为生,张鸿恩勤俭持家,种地务农是一把好手,日子过得还算殷实。老人家想着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古训,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改换门庭,就在祖上祠堂开办了私塾学堂,请来先生教本族子弟就学读书。从此,张灵甫以文武才干,步入仕途。
据村中老人述,张灵甫在国民党军中成事后,把乡间数十人招募到自己军中帐下效力,多数已经干至连营职务。赵任堂老人讲:“他的另一表哥高明德就曾是张灵甫的作战参谋,家乡庆镇人苏治怀为其军需管家。”这些子弟兵在对日作战中随张灵甫出生入死,为张灵甫部队取得抗日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因抗战结束,国共内战暴发,张灵甫觉得自己不能自拔于国民党,不想再连累家乡兄弟,便让子弟兵解甲归田,差遣其回原籍老家,以免作出无畏的牺牲。而今,张灵甫的这种“义”举,被家乡人传为佳话。
张灵甫死后,国民党以“杀身成仁,为党尽忠”对其表彰。蒋介石亲撰祭文,并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纪念碑,将山东蒙阴县改名为灵甫县,并将一艘英国援助的军舰命名为灵甫号。南京政府曾派员慰问张家,并给於2000万元(民国货币)抚恤金予以安抚。张灵甫父亲张鸿恩携其兄张秀甫将抚恤金2000万元捐出,会同乡公所出20石米谷及村保出的1石米谷,将当地五权中学重办了起来,中间因有南京政府上层的资助,故将灵感寺五权中学改名为“灵甫中学”以作纪念。学校就在五星镇原灵感寺内,现在的市社会福利院院内。赵任堂老人讲:“当时的校长为罗志灵,敲钟人为吕云锋。”解放后学校停办。
200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长子张居礼替父领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纪念章。2009年,东大村人自发地为该村先贤抗日将领张灵甫和其夫人邢勤英修建了衣冠冢以为祭祀和纪念。
怀着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在当地老人的指引下,我专程前往陵园瞻观。张灵甫陵园位于东大村南终南山下的环山路旁,和村庄公墓在一起。只见陵园前门立有高大的石牌坊,中间上书张灵甫将军陵园和东大村公墓字样,两边书写着:“爱山爱水爱书爱字儒将风度,爱国爱家爱民爱兵良臣楷模。”园内立有两通石碑,一通石碑为墓碑,书有小楷生平撰文,另一石碑为张灵甫将军纪念碑,背面则为颂赞张灵甫将军参加抗日战争的史诗。碑文客观公正,史实清晰,文通畅达,字迹工整有力,均出自当地名家之手。园内修建有两座对应的钟鼓亭阁。园区青松翠柏,绿丛萦绕,依山傍水,幽雅肃穆。彰显出东大人对村中先辈名人祭祀的庄重之情。
在东大村张灵甫将军的陵园前,凝望终南峻峰,白云悠悠萦绕;东面高冠河水,向北默默流淌;路边翠柳垂吊,枝叶轻轻舞动;相邻灵应古寺,乐声隐隐传来。我想,张灵甫将军虽然他参加的是国民党的部队,虽然他参加了一年零七个月的国内战争,但他保家卫国出生入死浴血抗战八年的英雄壮举,依然会铭记史册,千秋流芳。
适逢张灵甫将军111岁生辰之日,谨以此文略表纪念。
凡雨 2014/8月19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又到葡萄成熟时
- 下一篇:(散文)银杏树下的禅思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