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人物专访——油画艺术家杨惠珺
本期我们将带您走进青年油画家杨惠珺老师的工作室,在这里,思绪随着缤纷的油彩翻转,惠珺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述,让我们忘记了酷暑的炎热,如一丝丝清泉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融入清凉的艺术空间。与智者交谈,你会站的更高,看得起更远,这不仅仅是一次专访,更多意义是一次艺术之旅,他从儿时学画到功成名就,他总是很很谦卑的说艺术永无止境,每天都在不断的学习,他从家庭责任到社会担当,无不让我们为之钦佩,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艺术的无比崇尚的心情一同走进他的艺术空间,一同去聆听他对艺术的不同诠释。
油画家艺术家杨惠珺
西部人物访谈组成员与杨惠珺老师的合影
杨惠珺:您好!也感谢西部开发网对我的关注
主持人: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能给我们大家说一下您的从艺经历吗?
杨惠珺:因为我小的时候从艺是在一个低层的文化馆,我父亲在文化馆工作,他经常拍一些摄影作品还有画一些国画,也许是受了父亲对艺术喜爱的影响,后来我在每年的假期文化馆办的美术学习班,跟着小朋友一块画画,小时候我接触中国传统绘画的东西多一些,比如说书法、还有国画的东西,但是随着初中以后就慢慢接触了一些西画的东西,比如素描、色彩。
主持人:杨老师是眉县人,你对家乡的印象是什么呢?
杨惠珺:我们眉县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好的地方,眉县有一个张载,他是一个大文豪,另外在眉县有一些西府的文化,同时也借鉴一些西安、周至一带的文化。因为她的交错比较丰富一些,加上太白山十里不同天的奇景,所以说我还是特别喜欢家乡的一些风景。
主持人:你经常去写生,一定去过很多地方,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地方?
杨惠珺:其实跑了这么多,最深刻的地方还是身边的地方,就是在秦岭山边,因为可能离自己也比较近,这么多年来特别是在春天、秋天的时候,我喜欢外出写生。方便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在咱们秦岭山边,特别是在秋季,我经常在太白山、蓝田一带写生,因为那里的地貌比较有特点,到秋天的时候山野间的色彩特别丰富,山脉轮廓都加重了色彩,感觉特别清晰诱人,所以我还是对身边的风景特别感兴趣。
主持人:您经常写生是在乎景色还是你的寄托呢?
杨惠珺:这个两方面都有,首先景色要打动你,其实我写生一般比较喜欢春天跟秋天,因为这两个季节,比如在春天的时候万物萌动,这个时候所有的色彩都比较含蓄、微妙。而且这个时候一个冬天过后,春天在田野里边或者是在山边,那种清新的空气,给人带来了一种心境特别舒服,同时那种美景能够滋润我,滋润我内心心灵的一种东西所以我特别喜欢大自然,这是第一个,第二作为一种绘画来说,我们是在借景抒情,就是在画自然风情的时候,其实内心有一种意境,有一种境界,在融入到风景里边。
主持人:你的画中主要包含了那些元素?
杨惠珺:其实我的绘画具体到语言上和文化的认同上来说,是跨地域的,就是说不局限在一个地域,在情感上来说我可能是对家乡的风景感兴趣,但是在绘画语言上是宽泛的,在绘画语言上我感觉我的画是跨地域的,通过家乡的这种风景来传达,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能传达,我不是一个局限自己在区域的一个画家,所以在我的绘画中,我是简化自然的那种纵深的风景,与一般的西画不同。我是在书写一些打动内心的一些东西,这样呢,我的画从表象上来看是写实的,但内涵上来说是意象的,因为我每次在作画的过程中,画一种意境,自己的一种意境在强化,这样的话你就降弱了后边的处理上,我不是一种空间的立体的处理,你比如说这一幅画,这幅画是枯枝纤细弯腰、后面是石块砌成的墙,但是在石块砌成的墙我就做平面的处理,也没有做立体的塑造,这个从技巧上来说就与西方的绘画技巧有所不同,它就是一种点线面,和中国书写精神意境的一种抒发,减弱了塑造的一些成本,所以我的绘画以画面意境为主,它要传达一种信息,传达咱们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是把诗的意境带入到画面中的,我的画不是一个纯视觉的东西,我的画要传达一种情绪,我感觉这个是我追求的。
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既不是单纯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纯主观的表现,而是主客互渗、物我相融的“意象”,杨惠珺在他的作品中,把乡村、自然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他崇尚一种与自然交融的天人合一境界,试图给精神一个栖息之地,使心灵得到安宁。他的作品不是闭门造车地杜撰,而是徜徉于大自然之中,不断写生、感受的结果。由此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了无病呻吟的造作,扑面而来的是率真、简约、纯朴的画面效果。我们看他的作品色彩因情绪和感受而变,热烈、清新、冷寂等变化丰富多彩,他在自然之中使自己达到一种主客相融的境界,用心灵去感受自然,把自然的特征人格化,使阳光、树木、花朵等一草一木都体现出无限的意象,充满着主体精神;画面的笔触、构成都服从于主体精神的彰显。画家也很好地处理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使自己的作品游离于主观和客观之间,既表现出丰富的现实特征,又体现出无限的精神含量,使作品摆脱了那种概念化、程式化的惯性创作弊病。
可以说杨惠珺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寻到了油画创作的纯真之路,这一点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也是杨惠珺在艺术上不可限量之处的表露。希望他走好艺术路途上的每一步,使自己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主持人:您对中国人画油画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感受,比如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文化背景多少是有点差异性的,您能跟大家谈谈这方面吗?
杨惠珺:作为油画材质来说本身就在西方,甚至更早一些在意大利或者古罗马的时候,他们就用这个油彩来作画,传到中国以后,因为中国以前是没有这个材质的,作为现当代来说,我们在认识这个材料的时候,我是这样认为的,材料本身是材料文化内涵的关键,材料表述的可以是你自己表述的背景,所以要打破材料的界限,这一点在咱们国立一专,以前的一些老先生包括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老前辈,他们当时在做画的时候都是水墨兼成,水墨彩墨材质和油画材质,这两种材料互补,拓展了一种中国绘画材质的局限性,同时油彩也从另外一种方式上表达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趋向。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有这么一位画家,他在中西文化、南北文化交融中,始终追求对艺术的一种纯净。君不见,文化的壁垒也被高节奏的生活侵蚀,“快餐”文化的盛行,也潜移默化的破坏着中国油画的孕育土壤,而对艺术有着纯净的追求的他,始终坚守着这一块文化阵地。
主持人:有些画家在绘画的时候需要充分的想象力,不受家庭的约束,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点的?
杨惠珺:我们以前有很多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总是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其实他把最初人的本质的东西,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给忽略掉了,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种人间的冷暖。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如果处理好家庭生活,那么不管在作画、做艺术还是从事其他某个行业都会更容易一些,所以我感觉这个东西不矛盾,其实绘画也是一种关注,对自然、对人的一种关怀,其实也是一种爱的传播,一种美的东西。
主持人:老师我经常在你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你画的一些家庭情趣的一些画,比如说你画的你的儿子,他在洗脚,有时候懒洋洋的躺在床上,看起来非常有情趣,有时候可能是你的爱人在看着手机,你都能把它当做一种创作的源泉或者动力,这种家庭其乐融融的气氛对艺术来说是很重要的。
杨惠珺:我平常就写写书法,拿毛笔也会画一画,在家里我大部分时间跟小孩在一起,所以说信手捏来的一些东西,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也关注自己儿子的成长,关注家里生活的细节,用画的形式来表达、抒发爱,就好像诗人写诗一样,看到一些东西也是用文字的形式来抒发,而我是用油画、水墨画来表达,这是我日常绘画的一种习惯。
中国油画,特别是由于中国文人的参与,逐步把这门艺术同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融会贯通,中国当代写意油画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逸气”,成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从杨惠珺的作品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主持人:杨老师你喜欢读书吗,哪本书给你印象最深刻?
杨惠珺:喜欢,其实书籍我都喜欢读,读了好多,但是我还是喜欢中国传统的古诗词,另外有一本书对我的绘画影响比较深,就是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也叫意境,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特别深,他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传达艺术的观点,但是有些共通的精神特别打动人,他对绘画的认识,对中西绘画的认识,对传统的文化和美学的一些观点,这些认识对我的绘画影响极为深刻,因为我一直在做一些中西融合的尝试。说到中西融合,这是好多人多年来一直探讨的主题,但是自己一直在模糊的绘画状态中在摸索,后来我通过宗白华先生的这本书,我感觉他把我内心的一些想法梳理的更加明朗,使自己的一些绘画方向更加坚定。说到中国的古诗词,特别是词,我对词的意境特别喜欢,因为每次读到一首词,比如李清照的或是辛弃疾的作品,它可以把我带到一种意境里,这样我在作画的时候慢慢养成了一种内心的沉淀,一种情绪,一种意境,在作画之前油然而生,所以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东西在滋养着自己的艺术世界。
主持人: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您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杨惠珺:一个就是它的哲学体系,我们所认知的这些道家的思想,比如说混沌之美、意向之美,包括中国文化的一些文学古诗词,我刚才已经谈到了,那种意境美,那种精神在滋养着本土的画家,它对画家内心的沉淀,在艺术世界的创造过程中,在潜意识跟无意识中,你就会把自己的审美感知抒发出来。
主持人:杨老师那你觉得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哪呢?
杨惠珺:我们从建国以来的美术发展到今天的美术,特别是绘画,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们建国以后的长期一段时间,绘画的功能,主要是一种宣教的功能,宣传教育这个功能是很关键的,特别在建国以后,受到媒体各方面的限制以后,我们的美术承担了一个社会的角色,那就是传播。老一批的艺术家在绘画的过程中,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法,来传播我们社会人闻乐见的一些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各方面的崛起,媒体影像器材的拓展以后,我们的美术慢慢倾向了自己的语言,有了它自身的审美功能,这个时候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体艺术审美的一种感受,也使得艺术风格更加个性化,审美功能更加强化,这是绘画对社会的一种独有的功能。今天艺术对人们主要是一种精神的消费产品,就是精神消费品,在我们工作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放松我们自己,我们在欣赏到一个画面的时候,他给你们内心带来了一种热烈,激情、从不同的情况下来焕发人的审美感知,同时给我们的心灵给了一个栖身之地,这就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功能。当然在当代一种中还有其他的功能,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功能,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功能。艺术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但是就我本人而言,我的绘画作品还是倾向于审美功能,同时注重绘画语言自身的一种美,给人心灵的驿站,提供一个停靠的地方,一个欣赏的地方、一个放松地方,给大家带来一份喜悦。
杨惠珺个人简介
杨惠珺1971年8月1日生于陕西眉县
199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
1993年至1998年任职于眉县中学
200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油画美术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至今就职于西安科技大学
2005年5月就任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2008年晋升副教授职称
2013年晋升教授职称
科研项目及获奖:
2007年负责主持《陕西西部民间社火考察与研究》,获得陕西社科界2007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2009年负责主持《陕西西部民间社火考察与研究》被评为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1年负责主持《陕西省当代中国画文脉的考察与研究》获得陕西社科界2011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2012年参与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秦巴山区民居建筑及其环境分析》
论文:
《浅谈绘画语言》2008年6月 发表《西北大学学报》
《解读齐白石<群虾图>中的形神和笔墨》2013年7月《芒种》核心期刊
《浅析吴冠中作品的艺术特色》2012年3月《作家》核心期刊
《企业建设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现》 2013年3月发表于《时代金融》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童趣的追忆 自然的回归》-关于二维水墨动画的东方审美韵味和趣味性2009年10月 《电影文学》核心期刊
《谈我国水墨动画片中的意境美》2011年8月《电影文学》核心期刊
参加展览:
2003年作品《春韵》入选第三届陕西油画作品展
2008年作品《意象山水》参加上海青年美展
2010年在北京798和画廊参加“拍即和”六人联展
2011年10月作品《闲》《春日》参加两岸青年艺术家交流展
2012年1月6幅作品参加并陕西省青年艺术作品展
2012年5月作品《秋韵》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油画写生展
2012年6月15幅作品参加长安六人油画展
2012年11月作品《秋林》入选西部高原。高原油画作品展
2013年参加并“亦师亦友”画展
发表作品:
1999年人体素描两幅刊登在《中国当代素描选集》
2001年作品《高原印象》之一、二两幅刊登于美术类核心期刊《美苑》
2001年作品《梦中家园》刊登于西安美术学院学报《西北美术》
2010年作品《城市系列》6幅发表于2010年第3期《中国油画》
出版书籍:
2006年出版《惠珺画集》(陕西旅游出版社)
2013年出版《杨惠珺意象油画》(陕西省出版集团-陕西省人民美术出版社)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意大利长安籍艺术家杨卫纳
- 下一篇:“中国梦、我的梦”--长安画家刘丰的书画…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