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入画意无穷--我读晓光山水画
我和晓光实在是太熟了。所以,当他将一册厚厚的画照放到我面前,让我写几句话时,思绪如练,反到不知从何说起了。
我们大约在三十多年前认识时,得知他原是清末关中名流董辅臣的后裔。尽管世事沧桑,但百多年来其家族、乡里中翰墨遗韵之风却始终未减,代有人才。至晓光,由于工作关系,他得以能长期浸淫于中国绘画经典和当代名家名作之间,耳闻目染,心识意撞,深深烙印着传统技巧和神韵的精华。这段独特的环境和机遇,十分自然地成就了他后来终于从事的绘画事业。
晓光刻苦。数十年间,他以单薄的体质,微薄的收入,支?着繁重的家庭重担;之余,更是日思夜习,垒笔积纸,临摹名家典藏,目无旁鹜,潜心研习中国山水画,积淀起深厚扎实的功底。近年来,脱却俗务,更将大部分精力,放情于故里莽塬山川之间,严寒酷暑,未敢懈怠,积累了大量画稿。造化在胸,意酿笔端。画幅无论大小,构图论繁简,构皴点染,一丝不苟。即使是已完的作品,也要反复观察,只要能够改动,夜要力求尽可能达到完美,这种认真的精神,很为画界同仁称道。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何不言?自在,无须言。而画家的天职就在于独具慧眼,发现美,并按照美的法则去创造美,播种美。观晓光作品,虽境无奇峭,却能于平中出自然之天趣。原坡溪涧,杂树丛棘,瓦屋土窑,鸡犬禽鸣,质朴宁静,亲和可人。春之淡冶,夏之苍翠,秋之如妆,冬之静穆,历历纸上,可赏、可游而且可居。对于和晓光同处秦岭北麓川原沟壑地貌中的我,触景生情,读来倍感亲切!
就在我刚准备动笔写这篇文字时,晓光打来店话:他和几位艺友一起正在美术家画廊举办一次联展。我很想知道他又有什麽新作,便欣然前往。果然又有了变化:画面较前更加大气,浑厚质朴,用笔更现简洁、洗练;用墨则浓淡相宜,韵悠深长。特别是那?古自有的一坡坡黄土原,在他笔下,大胆舍弃固有的赭色,却以淡墨花青作主调进行晕染,益发现得润泽,淳厚,明净,高爽,充满了勃勃生机,使人年隐隐感觉到那一腔浓浓的故乡情,正经心底流淌到画面,因而显得愈加甘甜醇美,青冽诱人!
晓光做人实在,作画也实在。构图丰满,笔墨厚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气息。但“画在虚处,不在实处,实处易,虚处难”(黄宾虹语)。浓淡,疏密,虚实,轻重,大小…相辅相成,不可或偏。如能深入理解“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的内函精髓,并在画面上进一步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其作品必将步入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
2006.1.12
杨建果于西安美术学院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