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陶埙 六千年缘分不断
制作好的陶埙坯子,需要经过阴干才能入窑烧制
定出陶埙音孔位置,毫厘不能有误
陶埙的薄厚、大小,取决于手上的力道
新烧制的陶埙成功出窑,见证着兄弟俩的付出
昏暗的作坊里,一盏小灯照亮眼前的活计
有了机器练泥,让兄弟俩省了不少力气
强辉烧制的陶埙在古城的书院门拥有一席之地
为了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强辉又开发了新产品——陶印
埙,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是我国原始吹奏乐器之一,作为古城一大特色旅游纪念品,在西安的各大旅游景点几乎都能见到各种精美的陶埙,而这些埙的制作过程就鲜为人知了。
谈到埙,很多古籍上都能找到记载,《尔雅》记载 “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这种古老的乐器和古城的缘分从6000年前就开始了,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一只距今6000年,形制如橄榄,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的埙。6000年后的今天,古城的手工艺人依然在制作着与半坡先民一样的乐器。
在长安区滦镇东石村有一户强姓人家,哥哥强辉和表弟刘伟就有一手烧制陶埙的手艺。6月16日,记者来到强辉家时,兄弟二人正在忙活着陶埙出炉呢。今年36岁的强辉高中毕业后在书院门一家陶埙门店找到一份为陶埙刻花的工作,几年下来不但刻花的手艺日渐精熟,对埙的深入了解也让他萌生了自己烧制陶埙的想法。2005年强辉回到村里开始着手烧制陶埙。而东石村从前曾有过一个烧瓦的窑口,强辉拜访了村里80多岁的老陶工,向老人请教烧制陶器的技艺,并在自家后院建起了窑炉。“烧制陶器是门高深的技艺,泥料的软硬、粗细,烧制时的窑温,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不可能烧出合格的陶埙。”经过两年的摸索、数百次的失败,强辉这个门外汉终于烧出了第一炉合格的陶埙。
而讲到陶埙的制作,那就更讲究了。强辉介绍说,第一步就是滤泥,用100目以上的滤网将取来的土加水过滤,筛除泥土里的石块、草根等杂质,待泥浆沉淀后倒掉上层的清水,紧接着是练泥、拉坯,再经过修形、抛光、校音、阴干,最后才是烧制。小小一只陶埙制作过程十分繁杂,一家人齐上阵,一个月也只能烧制一炉1600只陶埙。今年陶埙的销量有所下滑,喜欢篆刻的强辉又开始烧制陶印,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练习篆刻的需要,一方面又能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章料,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强辉告诉记者,市面上常见的埙主要分为工艺埙和乐器埙两种,他目前烧制8孔和10孔的乐器陶埙,每只陶埙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除了在书院门零售外,还通过网上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组织群众演 演给群众看
- 下一篇:《当代陕西》副编审祁广来为本站题写“长…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