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中的赤脚医生刘登武
71岁的刘登武在秦岭山里从事乡村医生50多年,在这条泥泞的小路上刘登武不知行走过多少次,为的是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30年前他是一名赤脚医生,而今仍是一名乡村医生,山里人习惯以辈分称呼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50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老人背着小药箱为周围20平方公里的山民送医送药,深受山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父亲病故他从小立志学医
71岁的刘登武烟瘾很大,走起路来两条腿不在一条直线上。刘登武说这是给山民看病深夜返回时不慎摔到河里,从此留下的后遗症。尽管自己学医,但也无法排除这条腿的“故障”。
山里人厚道,每到山民家里,主人首先会倒茶、递烟。学医的人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乡里乡亲多年形成的好客难以改变,一杯茶、一支烟表达的是对客人的敬意。刘登武是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办天子峪村人,在兄弟姊妹5人中他排行老二。他8岁那年,33岁的父亲不幸去世。十几天后,24岁的叔父也去世。后来家人才弄明白父亲兄弟俩得的是一种病,起初背部长了几个“疖子”没太在意,后来发展成白血病不治身亡。刘登武说这是山里人的常见病,随便在山里采摘一点草药敷上就能药到病除。即使当今药价再高,也超不过百元。可在当时那个年代,山里人根本不懂医,也没钱去山外医治。祖母请来巫婆烧香拜佛,将烧好的纸灰倒入口杯中喝下,但这反而更加重了病情。
父亲和叔父去世得太早,两个家庭顶梁柱的倒下让生活变得极其困难,母亲一个人将刘登武兄弟姊妹几个好不容易拉扯大。刘登武说自己从小就立志长大要学医,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患。
1963年,刘登武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了一名卫生员,两年后村里派他去当时的长安县卫校学习三年。全班60多名学员毕业后,有人去了公立医院,还有同学当了医院院长。而刘登武却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在那火红的年代,刘登武每月有4元钱收入,工分参照村里平均分配。他每天背着小药箱在山里给村民送医送药,吃百家饭、睡百家炕,虽然赤脚医生没任何官衔,但山里人却离不开他。
50多年来,刘登武大夫背着小药箱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20平方公里仅他一名医生
刘登武所在的天子峪村,在秦岭山上,他对村里的状况了如指掌,最初全村有864人,现有696人,共计243户人家,全部分散在周围20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家不通车,最远的人家要翻山越岭四五个小时才能到。
刘登武说,山区不同平原,重病患者要用担架抬出山,由于生活困难,很多山民有病都是硬扛着,实在病得严重才想到去医院治疗。许多病重患者都是躺在土炕上,甚至连翻身都困难,即使到刘登武的小诊所来看病都不易,这样一来医生只有上门服务,交通工具就是靠两条腿。在刘登武的小药箱里始终会放一个手电筒,用来夜间照明。
刘登武的小诊所墙上写了一个手机号码,这是为了方便山民就医的。可山里信号弱,一些地方要移动到有信号的地方才能接听电话,所以在山区很多时候仍是靠传统的口信传递信息。平时很难在诊所见到刘登武大夫,他大部分时间在山里给群众看病。不过山民通过喊山户户相传,信息也很快会传给这位乡村医生。
在漆黑的土屋里,患者家属打着手电筒照明,刘登武借助手电光小心翼翼地给病人扎针,然后要守候在病人身旁,担心病人跑针发生意外,直到吊瓶里的药剂彻底打完后才能离开。
刘登武说山里人生活艰苦,每一滴药都十分珍贵。即使在给患者开药方,刘登武仍采用传统的纸张包装方式,将各种药物合理搭配,与大医院整盒包装有很大差别。刘登武说一点小毛病没必要开太多的药,能治好病就行。
刘登武从未说过自己有多高的医术,不过山民送来的锦旗的确不少,还有外地的患者前来就医。但刘登武这位乡村医生起码称得上是一位全能中西医大夫:内外科、小儿科、妇产科,包括给产妇接生。刘登武行医几十年,为20多位产妇接过生,其中有5位产妇是难产,却从未失过手。由他接生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有的已经有了下一代。
72岁的王英俊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儿媳在三天前去世,使得老人病情加重,老伴每天守候在丈夫身边。
不仅治病还是临终关怀者
4月16日,山里下着大雨,雾气遮住了前方的羊肠小道,刘登武背着小药箱行走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他说身上这一大堆药品有30多斤重,每次出诊都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后,刘登武来到村里4组,这里有两位病重老人,73岁的罗思展患胃癌多年,身体虚弱得连饭都吃不下,72岁的张淑霞老人患高血压等7种疾病,几天前刚从西安一家医院转回到家里。主治医生对老人的几个儿子说,老人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常年在外打工的小儿子这些天一直陪在母亲身旁。
见刘登武来到家里,老人的小儿子激动得不得了,没想到下这么大的雨,三叔(刘登武)还来家里给母亲看病。躺在炕上的张淑霞老人见到刘登武,就像见了救星,眨了一下双眼,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用力从肺部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老人的小儿子说母亲已经说不成话了。
刘登武说这两位老人病情都很严重,大医院都未能治愈,他一个乡村医生也无能为力,只是在临终前减轻病人一点痛苦,让病人安详地离去。
刘登武给患者看病的套路很简单,先号脉,测血压、测体温,再取出那个磨出铜色的听诊器检查患者肺部,最后是查看舌苔、眼睛、指甲等,整套程序检查完毕后开始配药。患者罗思展、张淑霞家离得不远,刘登武跑前跑后忙个不停,一会儿看看这个吊瓶里还有多少药剂,一会儿到另外一户查看。刘登武称这都习惯了,最多的时候有四五个病人同时挂点滴,忙得连饭都没时间吃。
不一会儿从山外传来喊声,二组有一位患糖尿病的农妇快不行了,叫刘登武赶紧过去。正好这边刚忙完,刘登武赶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到病人家里,患者的丈夫说妻子在半小时前刚去世了,担心老父亲承受不了,刘登武大夫又赶紧给老人号脉、治疗。
患者使用的针剂等都是采用一次性,刘登武大夫说在山民家里给患者扎针很麻烦,因为光线不好,有时还要借助手电照明,一定要小心翼翼,减少患者疼痛。
山民离不开这位乡村医生
刘登武从事乡村医生50多年,去年收入最高,每月有1300元收入。刘登武说每次给病人开药,都是按照病人需求配药,山里人生活困难,他力求尽量减少患者的治疗开支。刘登武诊所抽屉里有一个小饭盒,里面都是折叠好的纸币,最大面值10元,面额最多的是1角。3月19日,村里一个小男孩拉肚子,医药费共计3.3元。刘登武说治疗费、医药费都是按照乡村合作医疗价目,绝不可能给村民多开药。当然,由于山高路远,每次出诊根据路途远近有5到10元出诊费,其他再无任何收入。
罗思展老人去年做胃癌手术花了6万多元,现在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但刘登武仍坚持给他看病治疗,每次都是赊账。虽然收费不高,但治疗效果还不错,刘登武在村里行医几十年,从未出现过纠纷,医患之间相处得非常和谐。
山里人讲诚信,不少山民一时拿不出医药费很正常,虽然只有几十元钱,但医患之间从不打欠条,刘登武说山里人生活还是很艰苦,住院看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虽然有合作医疗,但需要各级部门审批,一时拿不到现金。在村里看病大部分患者都是先赊账欠,等家里经济好转,患者很快会还上欠下的药费,山里人特别讲诚信。
刘登武说自己上年纪了,但在这20平方公里范围内只有他一个乡村医生,这里的山民需要他,他也离不开山里的父老乡亲们。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穷人大夫”武耀成
- 下一篇:“最美爱学习少年”何花香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