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西安副市长吴义勤:中国当代文学的“守望者”
2014年2月26日,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任命吴义勤为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同时还兼任西安市委常委。
吴义勤,男,汉族,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2月生于江苏海安,1991年7月参加工作,2013年11月起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等学术专著10余部,获鲁迅文学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吴义勤在文坛也有着重量级的身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他一直活跃在文学评论的舞台上,这次来陕也是挂职锻炼。
难度:吴义勤的选择
1966年3月13日,吴义勤出生于江苏省海安县。三年级时他遇到了人生的启蒙老师——当时的语文老师,他开始真正接触文学作品。吴义勤至今仍记得当时语文老师借给他的每一本书。那时,老师给他订了个规矩:每看完一本书,要能复述这本书的内容才能借下一本书。看似苛刻的规定,激发了他更大的兴趣。进入西场中学后,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书并开始小说上的“练笔”,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办文学社,编印报纸。高一时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文学》,这在当时的校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少年时代的吴义勤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近着他心目中的文学。他不断地写,不断地投稿,尽管全部如石沉大海,但对文学的热爱愈发强烈。
可以说,吴义勤在上大学前选择的是作家梦,最终却走上了文学批评的道路。1984年,他考取了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在那里他遇到了曾华鹏教授,兴趣也因此转到文学批评上。吴义勤在《告别虚伪的形式》一书的《自序》里写道:“大学中文系本应是圆梦的场所,我却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与伟大的心灵,映照出了我的渺小与卑微。我感到了一种恐惧,这种恐惧使我一步步远离了我的作家梦想,但是却培养了我对文学的敬畏与信仰。
当然,恐惧与敬畏并没有夺去我对文学的热爱,正是热爱使我无法离开文学,只不过我需要寻找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爱。文学批评就是我选择的方式……”
看得出,从作家转向评论家的选择中,吴义勤的内心充满了煎熬。也许,正是这种煎熬使他进入了一个比作家梦更为艰难的领域。他必须在热爱的文字里摈弃自己的想象和生活,在广泛的阅读中深入作家建构的世界和他们的灵魂,然后,再在文学史的滔滔长河中,敏锐地把握当下的文学发展轨迹,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给在混沌中摸索和创造的作家们,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打开一扇通往巅峰的大门。
这个浩大、繁复工程的难度,吴义勤在选择伊始,就洞若明火。
长度:吴义勤的视野
作家常常靠一部作品就能在文学史上奠定地位,而评论家凭借一部作品一举成名的,古代就已经稀罕,到了当代,则更具难度。但吴义勤似乎是个例外。
1991年,吴义勤独立完成了第一部著作《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徐訏的作家论,是他的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出版后就参加了江苏出版界的第一次香港书展。这部专著以论述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香港学术界的关注,进而也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好评,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直到今天,吴义勤还不断受到港台及海外的“徐訏迷”们给他寄来的信和资料。当然,对吴义勤来说,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绝非偶然。他的导师曾华鹏教授曾这样说到吴义勤:“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生阶段,在这一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酷爱读书,勤动脑,严格地接受正规的学术训练,因此他有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理论思辩能力。”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在时间上,吴义勤拓展了长度,拓宽了视野,在观照当代文学的时候,就有了更为宏大、厚实的学术背景。目前,他还主讲研究生学位课《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解读》,主讲博士生选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研究》和《20世纪文学观念的演变》。
在吴义勤的视野里,中国的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对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发现、关注和研究,一直贯穿着他的学术历程,即使在撰写《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时他也没有忘了对前沿的文学现象做出迅捷、及时的反应。这也是他读博士时师从著名通俗文学专家范伯群教授,却以《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作为他博士论文的一个原因。
而正在行进中的当代小说,每一个佳作迭出的小说家,每一个风起云涌的文学潮流,都拓展了吴义勤研究的长度。
吴义勤是范伯群先生的所有弟子中唯一一位没有以通俗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甚至连一篇通俗文学方面的论文都没有写过的学生,直到今天,谈起这点吴义勤仍对范先生的宽容充满感激。1997年,《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迅速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个性也进一步得到了确立。
吴义勤以特有的学术视野和时代敏感切入了当代小说研究,他重视实力派作家,更加关注新生代小说家的创新意识。他以巨大的评论热情投注于当代文坛,朴素平实的文风和深稳的学术作风,充分显示了他开阔的学术视野。
吴义勤打破了过去从理论研究的思路,而从文本出发,做文本解读,从不考虑作家的地位;另一方面,追求研究理论话语的自我消化,在消除人们普遍感觉评论不好读的理念上做文章。 吴义勤在他的专著《文学现场》里写道:“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但我自始至终都没有丧失对新时期文学的热情和信心……”作为新生代小说家的同龄人,他从没有停止过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关注和研究,并始终保持着火热的心和冷静的头脑。他的文风扎实而厚重,锋芒毕露而又清新畅达,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
速度:吴义勤的成就
作为当代文学的守望者,吴义勤与单纯的古代、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区别在于,他必须广泛阅读,披沙拣金,辨优识劣,对当下的作品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发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评价。吴义勤有别于那些蜻蜓点水作印象式批评的评论家,其批评的精当中肯、深入透彻、不偏不倚、不留情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无论是新状态、新体验、女性写作、新都市、新现实主义、新生代、新人类、后先锋……还是当下的“底层小说”,无论是陈染、毕飞宇、苏童、余华,还是尤凤伟、迟子建、卫慧……吴义勤都能在潜心研究后作出迅捷清醒、充满睿智和让人耳目一新的点评,给迷茫中的写作者和读者拨云驱雾,指点迷津。
因而,其在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国先锋文学和新生代作家研究方面始终居于学术界领先的地位。他的评论既对当前的文学创作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又保持了文学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为推动和繁荣我国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事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其成就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充分肯定。
吴义勤成长的速度也是令人惊讶的。
1991年,他以《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声名鹊起;1995年以《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奠定了学术地位。先后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齐鲁文学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庄重文文学奖等10多种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
2004年12月又以一部《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的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著有《文学现场》、《目击与守望》、《告别虚伪的形式》等专著8部,主编各类著作10余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数十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
吴义勤29岁就被评为副教授,31岁就被评为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以来他一个人就独立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在2001年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4年荣获齐鲁晚报杯“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2005年当选“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且荣列榜首。2005年被聘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山东省富民兴省劳动奖章。
吴义勤还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等职。
吴义勤反对当代文坛的浮躁之气,既用敏锐的眼光关注着老一代作家的发展,同时也用关切的目光注意一些新生代作家的成长,并对一些新生力量进行大力扶植。他把这当成了他的责任,他说,文坛需要由脚踏实地的人来构建。
在吴义勤看来,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有能力使批评具有创造性的品格和个性化的魅力,应该让批评成为影响和参与文学进程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是批评使文学具有了进入文学史的可能,是批评架起了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桥梁。
显然,吴义勤的批评已经影响了中国的当代文学史;同样,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史上,他也留下了自己的坚实脚印。
吴义勤主张“理论批评任何时候都要面对文本,背对作家而不是面对作家,绝不能曲意迎合,绝不能因作家的期待影响对作品的判断。评论家要本着对文学史负责的精神,对一部作品的价值独立地作出判断和评价,绝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随意褒贬。”
对吴义勤影响最大的书
殷鼎著《理解的命运》;
《鲁迅全集》;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吴义勤闲情逸趣
爱好很广泛。喜欢下象棋、围棋、打扑克牌,有时会和儿子作为对手下一盘围棋或在网上进行一场四国大战。乒乓球、篮球、排球也喜欢玩,不过,都是兴之所至,全是“三脚猫”的本领。从读博士以后就很少参加室外运动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怕洗衣服。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