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绿色村庄下南丰
下南丰村位于长安区灵沼街办驻地南1.5公里,南与西汉高速环抱依托,同上南丰村相邻,东邻沣河及梁家桥,北与官道村西与东政庄接壤。村内有农户240户,900口人,耕地950亩。主要姓氏有乔、马两姓,按原居住地分为乔、马两巷旧街巷,现有新街巷4条,呈“王”字型,分南北主街1条,和东西正街3条,村周环城路全部硬化、绿化、美化、净化,村庄约占地153亩。现在该村已是林阴影映、绿树成行、花木镶嵌、葱翠欲滴、干净整洁、流光溢彩、欣欣向荣。堪称为:西安市级村容村貌和绿化高标准的文明示范村,即“绿色村庄”。
沣河之水自沣峪出山后接纳了高冠峪、太平峪等七个峪口之水,襟带南北,顺流直下,两岸翠柳绿杨、鱼跃鸥翔,碧波荡漾有天神造物之奇,给沣河中段留下了“三滩三店三桥”的传说,即现在的:三滩——梁家滩,河头滩,韩麻滩;三桥——北边广济桥(严家渠桥),古灵桥(客省庄桥),普济桥(梁家桥);三店——南丰店,中丰店,北丰店。南丰店亦此而得名,因其傍依沣河西岸的梁家桥西口,造就了这一优美的地理环境。清人白纶《沣堤榆柳》诗云:“榆钱柳絮弄柔条,垂曳长堤碧水遥,驴背诗思吟不尽,灞柳风景在沣桥。”承载了南丰店的历史渊源。据《长安县誌》记载: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长安设49里,其中苑西乡第十里即南丰店;明末清初长安县设55里,南丰店里亦为其中;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冯籍廒辖34村,上、下南丰同柳、鲁(柳林庄、鲁坡头)四村为一保;后从民国自今已为冯集乡、沣西公社、灵沼乡政府管辖。
下南丰村始建于明代,自建村伊始就只有乔、马两姓。其先祖名乔国泰、马正宗。原街巷为“凹”字型口朝向南,底座北,东半部居住乔姓,西半部居住马姓。清同治年回乱后修有四方城池,东巷开南大门,西巷开大北门,均修有城门楼子,南门楼子匾额隽刻“豫观昇恒”;北门楼子匾额雕刻“瑞接北极”。而后西巷又开了南小门,小门楼子上方亦刻有“气通人和”四个大字。村内建有乔、马两个宗族祠堂,分宗祭祀,但由于“马”同“乔”合成为“骄”字,所以先祖们为之骄傲地居住在一起,称下南丰天之骄子矣。所以马、乔两家竭诚团结,和谐相处,早年亦在村东北共建有“礼廟”供奉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摄政王周公姬旦,崇拜颂扬西周丰京的文鼎之治和仁德贤达之遗风。相传有副对联:元圣载德千古垂范,天之骄子萬方博远。另外,在村四周还建有庙宇殿堂,村西建有菩萨庙,村北修马王庙,东北修无量庙、三官庙、火神庙等。
河滨下南丰,天之骄子,尚德知礼既是顺天福地,又是乡风民俗淳厚的水天农家。自满清到民国宗族观念极强,乔马两姓宗族不纳外姓入驻,因之村中至今其它杂姓甚少,民俗习惯宗法意识极强,“仁、义、礼、信”和“孝、悌、廉、耻”及“忠、勇、谦、恭”的教诲深厚。因之,村民举足文明,文化气息浓厚,社会风气好。因紧依西安府过沣河西通周、户、宝鸡的交通要冲。古时在这里已设渡口,摆渡过往沣水的客官商贾很多,至今过往行人仍络绎不绝。天长日久这里设渡口或建桥梁,凭添了这里的人文典故及名人轶事。下南丰村东的渡口桥口过去亦有歇脚客店商行,有文人墨客曾留有诗句:“烟水回望南丰店,绿堤画舫沣河边;钟怀坐对月初园,冷暖兼浮水中船”。又有达官贵人在沣水河畔建别墅、建艺宛已成为首选。有首古诗云:“万木丛云出香阁,天连碧涧翠竹畔,贵显犹宿远山署,微筱庭下水鸟喧,淡泊名利对流水,清澈见底赛醉仙,庭院河滨洞外天,戏歌鱼跃福寿延。”多少年过去了,在这河滨美景中养育了不少仁人贤达,他们既不是达官显贵,又不是腰缠万贯的科老遗少,但他们同有一颗平常的心,一颗造福家乡、贡献国家的热心和心向民族的一腔热血。
马振藩烈士是位赴朝抗美烈士,50年代初解放时他投笔从戎,放弃了去汉中经商的机会毅然赴朝在志愿军某部队当司务长,在抗击美军的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其父辈马瑞轩毕业于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曾在国民党第28师任排长、连长职务。抗日战争爆发,随部队参加血战台儿庄战役,出生入死,荣立战功,在战场上他所带的连队最后仅剩6个人生还。
下南丰因近邻梁家桥西桥头、村子头面人物参与桥社事宜已不分男女老少。相传马氏“三老婆”家境殷实,她生前热心村民公益事业,身后把家产全部捐给桥社,用做修桥补路,造福乡里。
下南丰亦称桥头堡,过去,经梁家桥(原普济桥)是通往东边西安西连宝鸡,周、户(周至县、户县)的交通要道,达官贵人,商旅宾客络绎不绝,兵勇队伍,军械辎重,经常过往。这里的“炉齿面”“马大的茶馆”曾名噪一方。常有褒扬之说:“梁桥炉齿面、相连满碗转;溢香簿筋光,大碗惠客商”。“茶馆歇歇脚,喝杯马家茶;四季捨汤水,仁义满店里”。有副对联写道:一杯清茶闻香至,四海宾客论道来。过去南丰店亦成为仁义之乡,文明之乡,后来又发展成戏剧之乡,当地人称这里是“戏窝子”。
乔新贤:西安“三意社”须生名家;
乔致海:西安木偶剧团名家;
乔正平:青海剧团秦腔名家;
马敏婵:现在西安地区的秦腔新秀(原兰田县戏剧团)均是下南丰村这个戏窝子走出来的。
村内的群众文化也比较活跃,眉户、秦腔流传悠久,民国时期就有戏曲爱好者乔廷富、乔兴发、乔明义、马德贵、马兴顺、马兰贵等办起了剧社,购置了家什,在十里八乡去应邀演唱,剧目有《张连卖布》、《男寡妇上坟》、《脏婆娘》、《二姐娃做梦》、《张生和崔莺莺》等。现在该村的戏剧爱好者马志超与在韦曲的同仁们,办起了“长安梨园聚友会”剧社,隔三差五地在长安广场、韦曲街头演出,增添了长安人的精、气、神,称谓为长安一秀,成为长安街头亮丽的风景线。在《秦之声》大唱、大赛中,下南丰的男女老少都会唱几段秦腔或眉户。逢年过节村中的自乐班社更是不易乐乎,为群众演出奔忙。年青人特别是妇女们也扭起了秧歌,敲起了锣鼓,村内扬溢着喜庆的乐章。群众文化的活跃也映衬出该村文化素养之高。在解放前后乔、马两家祠堂中就办起了私塾学堂,后又建起初小、高小,培育了下南丰村的子弟,据统计全村仅从视教育事业的就有30多人。上世纪60年代考入大、中专的学子也有近36名。获得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乔凤钧、乔日星、石翠英、乔海洋等。另外还有西安市12届、13届人大代表乔日辉为家乡建设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付出了很大贡献,在群众中留下了绝好的口碑。马采贤致富不忘乡里,她同丈夫秦安民给家乡下南丰村西到沣灵公路的出村路2000多平方米,投资10多万元,全部打成水泥路面,一时间女媳、女子给丈人家村子修路,传为佳话,为灵沼的一大新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党支部书记马德成,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筹措资金,购置材料,修建起设施齐全的“下南小学”,在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中荣获:西安市级 “群众办学”先进集体称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群众办教育热潮中,也涌现出了捐资助学的先进个人,如乔新民捐资2万元建校,乔永团出资万元购置学校课桌凳等教学设备。
骄傲的下南丰,历经了整街修路和村容整建及道路硬化和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村党支部书记乔进举同志率领两委会一班人走街串巷,筹谋规划,组织资金,群策群力,按照“发展生产、富民强村、乡俗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谐安静、绿色环保、整治民生。”为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定期实施村容村貌达标验收,做到绿化、美化、净化的高标准要求。几年来硬化道路、打水泥路面3600米,栽植花木:女贞、垂柳、刺柏、紫薇花、红叶李等近9000株,又栽植草木花卉数万株。达到了:四季长青,绿树簇拥;常年有花、葱翠如锦。市、区两级领导多次来村内调研、检查指导工作。2007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为下南丰党支部授牌、命名为:“五好党支部”,下南丰村命名为“绿色村庄”。次年长安区、区政府又命名下南丰村为:新农村建设文明示范村。
面对成绩,下南丰人及村两委会一班人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停息,更是快马加鞭,迎着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挑战,肩负重担,不断前进。
此文在政协西安市长安区委员会2011年编《长安百村》中刊登,2013年10月长安区灵沼街道中心学校校庆时录入《灵泉碧沼》一书。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五十年,未曾远去的背影
- 下一篇:(散文)我爱家乡古都长安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