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孙亚军:记书法家焦军昌先生
题记:
我常想人生有很多难得的机缘,当你错过之后,此生再也不会来。结识书法家焦军昌先生,在我看来便是人生的一次难得的机缘。当然,这我得感谢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会长、长安作协副主席张军锋先生的极力推荐。2014年1月4日注定写进我的记忆之中,深刻而难忘。一次偶然的走进,让我的心灵得到一片安宁;一次难忘的相聚,让我相识了一位让人尊重的师长。多日来,我手捧着《城南书社——墨色飞扬十七人作品集》仔细阅读,古朴之中散发着灵动之气,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书法家焦军昌先生,是我那一天的幸运之手结对子的幸运之星。看着先生的字,读着先生的文章,我似乎正在理解中国书法的内涵,正在经受一场美学与思想的洗礼。我也突然感到,我稚嫩的文笔究竟从何入手才能将心中那份感觉写出来?的确,焦军昌先生是我所见到的真正用心写字的人,他把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用书法的线条浓缩出来,境由心生,风清骨駿……
一
城南一别,已有数日。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城南书社所显露出来的精神气度,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已。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使得城南书社让人在平静之中多了几分书香之气。就在相聚城南的那一天,一位身着绿色休闲装、牛仔裤的中年人引起我的注意,他的发言严谨之中有着真诚,又有着书家特有的儒雅谦和之气。我不禁好奇起来,就悄悄地询问坐在我身边的张军锋先生。张先生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焦军昌老师,城南书社中的‘大哥’级人物”。缘分,是在不经意之间的一种巧合。说来也很怪,那一天的结对子活动,我幸运地抽到这位让人尊敬的老师,在我看来这是人生的一种难得的机缘。自此之后的几天当中,我一直在读着先生的字,试图在他那大气浑厚的书法气韵之中窥探他那一颗赤子之心。真正的书法是灵动的艺术之美,是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境由心生,在先生一幅幅书法作品当中体会这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焦军昌,一位地地道道的长安人。真诚、质朴、谦逊、儒雅是他多年艺术修养所凝练出来的人格魅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先生出生在长安鸣犊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长安鸣犊,居秦岭北麓,处白鹿、少陵、八里三原之间,依山傍水,自古享有盛誉。早在唐代就是咸宁八镇之一,欧阳询的名帖《皇甫诞碑》就出自鸣犊。少年时代的焦军昌先生,受山水之气的陶冶,颇具艺术潜力,对文字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道:“小时候,对书法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虽然从未接触,但喜欢欣赏,村子里有一位当地有名气的书法家,每逢过年,大街小巷都是他写的对联,小时候每逢大年初一,我都会把家家户户门前的春联看个遍……”带着这份少年的纯真之气,先生多年之后,竟然真正地踏上了书法艺术的漫漫长路,这一走竟然在不知不觉当中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书法,在二十多年当中成为他精神探索的唯一标尺,他在艰难之中沿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度在书法艺术的世界当中做着最为虔诚的朝圣者,一步一叩首,无怨无悔终生不渝,守望着书法的灵魂。
搞艺术需要遵循规律,需要在传承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契合点。翻开当今很多艺术家简历时,我们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要么出身望族文化世家,继承了家学渊源;要么师承名家,然后在师传之道中走出来。然而,先生焦军昌没有显赫的家世,其双亲是朴实的农民;家境的贫寒,让他更无力拜师名家,更何况六十年代的中国是红色政治年代,学习变得异常艰难。少年时代的他,将自己对艺术的爱好悄悄地潜藏起来,将所有精力倾注于文化的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将艺术的梦想变为现实。一九八六年,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长安师范中等专科学校,这是一所创建于民国三十四年的师范类专科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他儿时的梦想,在这里插上了高飞的翅膀。从那时开始,先生才真正意义上踏上了学习书法的道路。二十多年前,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高年级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叫“翰墨书社”的社团,要在全校办个画展。班主任老师说他的字写得好,让他代表全班出一个作品。当时先生写的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没有想到,这一幅作品竟然被挂在学校会议室进行展览,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来说,也许生活的困难算不了什么,但一次自信心的成长却意义重大,一次小小的展览影响了他一生的精神取向。先生说:“那一次是我第一次买了毛笔,从此便真正迷上书法……”。尽管,先生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缺少一些资本,但他有着来自母亲身上的那点对艺术的天然养分,有着他人难以做到的勤奋与坚韧。二十多年当中,他在书法的道路上,流了多少汗水,尝过多少辛酸,走了多少弯路,已经记不清楚了,毕竟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知己难逢,人生因为友情的存在而使得生命变得丰富而厚重,因为一种真正的友谊而使得生命变得高尚。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先生有幸结识了青年才俊王江先生,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王江先生,同样执着于艺术追求,有着极高的精神向往,在书法上是他难得的知己。再后来,左瑾朝先生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三位一体,志同道合。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爱好,或谈读书、或论书道、或谈人生,三人的友谊在岁月之中变得丰满和深邃,令当时很多人钦羡不已。著名书法家张新生先生看到这三位青年才俊,不失君子之道,谦恭守和,志同于道,非常欣慰,送给他们“长安三套车”的称呼。张先生的这一称呼可谓精到的比喻,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张先生的独到的论断。他们三人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风驰电掣,一路狂飙。他们在相守相知的日子里,坦诚相待,以布衣君子之交,为着艺术的崇高而奋不顾身。为了得到世人的认可,他们勤于书写,在古风古韵当中寻找着艺术的闪光点;为了得到世人的认可,他们积极筹备国展,在精益求精之中回归书法艺术的严肃与典雅之美。那时候,他们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高端的艺术追求;那时候,他们的血液之中流淌着艺术的因子,澎湃着一种火热的激情。那一年,为了迎接八届国展,年轻的书法家左瑾朝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而去世,年仅三十多岁。他为自己钟爱的书法艺术而殉葬,他的离世让焦军昌先生一度陷入悲戚之中,生命仿佛因此而黯淡。先生受到严重的打击,心情一度沉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思考着书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是一次又一次的国展得奖还是为此而殉道?后来,他懂得了书法,也渐渐地变着一种心态在理解着书法艺术的魂灵。以平和之心对待书法的每一笔,书法本身的韵味才能与心灵相通,达到一种平衡。如此理解书法,如此感悟艺术的真知,他静下来了,他知道书法是不可以为着某种功利之心而急功近利,从而失去自我对艺术的判断能力。
任何一种艺术的修炼,都需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一味地学习,不在前人的经验当中寻找艺术的规律,注定难以走远,注定会陷入艺术的盲区而不能自拔。先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在学习当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路子,在临习古人的碑帖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就这样一步一步,坚实而稳重,他的书法艺术渐渐地闪现出了自己的光芒。书法家王蒙先生看到焦军昌先生的书法作品后,赞誉其书法具有古典的灵性之美。很多年来,先生一直在自学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着,付出的汗水终于得到肯定,这是对他人生的一种鞭策,对艺术生涯的一种鼓舞。从此,先生以碑帖为师,拒绝追求商业时代书法的影子,抱守务实之道,以虔诚之心在理解艺术的本真。
道法自然,境由心生。艺术之路,在于至纯、至美、至精,焦军昌先生以君子之自强不息恪守天道,以无为而有为之心包容万物,在书法艺术之路上默默地修炼,使自己的心气与艺术规律相融相通。
二
焦军昌先生的书法艺术,我是用心理解的,在理解当中体会其于艺术创作的态度。我很喜欢《城南书社——墨色飞扬十七人作品集》当中先生的那两幅作品,笔力苍劲老辣,气势雄浑,时而中锋时而侧锋,墨色干枯浓淡搭配均匀,章法布局古朴庄重。我在欣赏先生作品的时候,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很多人在研习书法时很难从古人的碑帖中走出来,那么先生是怎样从碑帖当中寻找到突破口的?随着我对先生的进一步认识,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感觉应该是敏锐的、单纯的;他能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当中感悟到艺术性格的共性存在;他除了具备一切艺术家感性的思维之外,还应该有着理性的回归感;他应该具备艺术修养的内力和人格魅力的外力。在我看来,焦军昌先生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继承前人是艺术家创作当中优秀的品格,那些不师法古人,妄自菲薄的狂妄之士是很难触摸到艺术的大美之境。焦军昌先生出身寒门,却有着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他勤于书道,临池不辍。二十余年来,坚持不断地在古人的碑帖当中寻找书法当中的朴素纯真之感,寻找书法的灵动之美。从唐楷到“二王”、苏东坡、孙过庭,以及魏碑的临习,他的书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稳重而不失清秀,既有“二王”书法当中的“端重清新,飘若浮云”的飘逸之感,又有魏碑的雄浑大气稳健之势。先生的书法,力求在变幻当中不失古道,在笔势当中张扬独立的个性。细看先生的书法作品,没有商业上的花拳绣腿,做作之态。全然是雍容典雅之貌,古风质朴之貌。
艺术领域有着天然的共性和必然的差异,一个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应该是多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种纵向的索求。焦军昌先生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领悟到了其中堂奥。他学吹埙,从埙乐所传递的气韵来体会书法创作当中的气韵合一的境界。他学太极,在富有变化之势当中抱守书法的元气,在一招一式中领略书法用笔的力度。
人格魅力是一个艺术家艺术修养的外在体现。先生善于学习,善于在博采之中吸纳,这是当代艺术家难能可贵之处。学习书法最终的目的并非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并非是要成为一代宗师,令万世敬仰。一个书法艺术创作的高下,其实是在于书法家的修为。丧失了健全人格修养的书法家,其作品难以立足。书法家焦军昌先生为人师表,把个人的修养视为与艺术创作同等重要。因此,他很注重学习,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他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学习中国文学的韵律之美,在《大学》《中庸》《礼记》之中体会古人的理性之光;同时,又在佛经之中感受释家的悲悯情怀。
一切艺术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艺术,书法艺术同样关乎艺术家的本性。可以说,志趣高远的艺术家,其作品一定不流于世俗;学养深厚的艺术家,其作品一定富有精神内涵和人文关照。焦军昌先生,让我看到了一个纯正艺术家的修为。读先生的文章,欣赏先生的作品,我的这种感觉十分强烈。
三
“境由心生”是创作的一种极高境界。书法创作拒绝雷同,拒绝模仿。我在读先生作品时,看到了一种自由奔放的创作情怀——不拘于一招一式,不限于一门一派。他的书法从碑帖中来又走出碑帖,完全是一种基于性情的挥洒自如。这让我想起那日在城南书社观看先生泼墨挥毫时的情境,他的书法作品当中透露出一种欢畅淋漓、潇洒自如的美感。我在书法集中看到先生的作品,又有稳中带险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何难?随意泼墨便是。然而,艺术创作又岂能是随意而为? “境由心生”的书法境界绝非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它是靠长期的积累和开悟长期积淀而成的。
焦军昌先生的学书之路较之同时代人,更为艰辛、更为孤独。他没有名师指点,没有家学渊源,一切在于自己。先生曾说自己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如果没有这种自觉的忍受孤独的精神,他是很难领悟书法的精神要义。因为凭借着一种精神和力量,他在研习碑帖当中寻找着一种自我的突破,寻找着将人生的阅历与书法精神融合的支点。在这种努力的寻觅当中,先生的书法作品自然而然的就体现出线条上的起伏收放,力度上的强弱刚柔,速度上的急缓断续。而这种富有弹性的变幻之势,也正是他将创作时情感上的紧张松弛带到笔墨之间。
在和先生交谈当中,他说自己后来在魏碑和汉隶上受到很大启发,找到了书法的原始质朴的内在之美。这让我想起了“魏晋风骨”。其实,最令中国文人向往的时代是在魏晋,那个时代的文人,崇尚自由、崇尚恬淡。在艺术追求上,有着疏朗俊美之感。焦军昌先生的书法作品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体现出“风清骨駿”的魏晋风范。其作品当中,文人之气君子之气甚浓,那种率真、坦荡、自然、淡定、旷达之气深深地感动着我,给人视觉上一种美的享受。
境由心生法天地,风清骨駿显才情。城南书社是出名士的地方。我认为焦军昌就是其中一个。先生才学之高、修养之深、品性之好,当之无愧。与先生相识相知是我的人生一种莫大的荣幸。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文学】尉妙英:如蕙的女子--书家王秋惠
- 下一篇:【文学】范来利:城南有个何慧斌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