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长安记事---致青春(第一篇)
长安记事---致青春
第一篇根
长安-呼延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一点点学会了整理昔日、往事的回忆。在健身房中近乎自虐的运动,只想留住年轻的身躯。三十而立,立志、立身、立命。而我回顾来路,读了些书、做了些事、交了些友、欠了些债。忽然想拿起纸和笔,想留下一些什么致逝去的青春。
籍贯长安、生于大方之家、家道殷实、与人为善、太公多妻,育九子、我父为长,父名满堂即应太公望多子多孙之期。太公常与乡党曰:龙生九子,我亦九子,妻贤子孝,我愿足矣。父十八岁与母结亲,家道鼎盛,太公大悦。然文化革命忽至,成分不好、祖宅不保、家道中落,阖家流落街头。有族人不忍、与太公言走他乡,太公阖目不言。然时局动荡,愈演愈烈。有太公挚友鼎力支撑,关爱维护之至,家人有一口饭吃就不让太公一家挨饿。太公羞丈夫之身不能养妇孺,又恐自身成分不净为友人带灾郁郁寡欢,日久气急攻心竟染重疾。终有一日将家人叫于一处,太公不知何时已将族谱誊写数份,分与九子,未言、已泪如泉涌。太公修书一封与父曰:十八成人、长子可怜,满堂带弟兄们往新疆找本家伯父谋生去吧。父每每与我说到此处,亦泪如雨下。
我对太公没有任何印象,因为我的出生是在新疆乌苏一个军马场,太公当时与我们已无法联络,生死茫茫,父亲在伯父的斡旋下,应征入伍,母亦随军安排在医务处。父亲是一个刚毅而沉默的人很好的继承了太公的壮硕与倔强。部队是当时唯一不挨饿的人群,我们的家终于从那时安定了下来,虽然部队一直在为任务而跋涉,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家从此时开始安定了。
我的姐姐出生于乌市、哥哥出生于八音沟,以至于后来办地方户口时,小片警与父亲玩笑说你处处留情,父亲瞬间以重拳将其击倒差点惹了祸端。父亲说:你不知道这个家发生了些什么、承担了些什么,我不喜欢这个玩笑,太压抑了。记得第一次没考上大学,父亲第一次打我、也是第一次打疼了我,我吼着:为什么有了那么优秀的姐姐和哥哥,你还要我?还要我这个废物?后来想明白了,我是父亲的根、父亲是太公的根,父亲影响着我、太公影响着父亲,世道艰难大家都怕失去,根。
父亲对部队生涯很少谈起,从母亲口中却知道了一件“趣”事:入伍第三年,父亲为了多挣罐头贴家用,自学了俄语、伊斯兰语偷着在边贸做啥生意,常常晚上和三五个人悄悄出门不知缘由的失踪一段时间,某天不知觉又悄悄的回来了。母亲劝过、闹过但父亲只是沉默。怪就怪在部队上级对此却不闻不问,母亲内心惶恐又不敢问领导;成分不好瞒下了、偷着在部队还做生意胡跑,去问部队要人,那不是要一家人受灭顶之灾么?我们姐弟却习惯在父亲回来的那天欢天喜地,因为父亲总能拿回部队驻地别的孩子都没有的好东西。后来知道东西是部队补贴的,母亲哭着抱腿再不让父亲晚上再出门。知道真相其实很简单;有一天部队追悼会,军属哭亡人,母亲看到那个人的遗照就明白了,那个战士在白俄牺牲了,人没回来就是牺牲了。曾经晚上父亲和人出门走,母亲见过他。母亲痛骂父亲场面激烈,父亲不发一言,我们姐弟从没有见过母亲骂人抖作一团。母亲亦生于大家,祖上以染坊手艺立业,家道颇为殷实,但人丁不旺,有女无子。姥爷对母亲的训诫颇为严格。母亲性格要强不输男子也许与此有关。姑姑早嫁、不知何故亲情淡漠,姥爷姥奶过世竟不问,母亲激烈,寻至门上折筷断意,从此不相往来可见一斑。很久以后,我和姐姐哥哥一样能明白母亲痛骂父亲其心中之痛胜父亲之痛;也就是我吊儿郎当,名落孙山,被父亲狂殴于街市颜面无存准备逃出这个家,抱着从此过快意恩仇的混混生涯的时候。母亲的诉说把我震撼了,十八岁的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思考,我感觉看到了十八岁的父亲、太公及家人为父母亲张罗婚礼....十八岁的父亲跪罢太公携子弟仓皇夜奔....父亲敢用命去换更多的粮食、好东西让家人好好的活下去。
一念之差,从此江湖上少了一个蹩脚的混混,一念之差,父母亲也不得不接着面对我这个不长进的东西。
未完待续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你似一朵独自盛开的花
- 下一篇:(诗歌)望岭归来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