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成了宝
南城墙根东仓门有个“宝藏”,专家来挖掘,公司来包装,政府来保护,连旅美华人也忙前忙后——
小学都没有上完的9旬老人赵庚辰,退休前在单位的工作是做甑糕,没人特别关注,如今退休20多年,本行早不干了,反到成了大师,徒弟盈门,不要说旅美华人,
教授 6年研究唯一课题
2001年,得知西安民间流传的西安鼓乐,源于1000多年前唐朝的宫廷燕乐,后来由于战乱流落民间,延续至今,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有位80多岁的把势赵庚辰还健在,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主任钟明善当即拍板挖掘这一“宝藏”,说了声“等有了科研经费再做,黄花菜都凉了”,立马个人出资1万元,组织成立了西安交大东仓鼓乐社,当年9月举行了拜师会,此后请赵庚辰每周到交大两次给副教授马西平等8名音乐教师及一些学生传授鼓乐。
在跟赵庚辰学习鼓乐的过程中,马西平逐渐认识到,跟赵老学习鼓乐,不是个人有没有兴趣的问题,也不是完成领导指派任务的事,而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赵老打破了鼓乐社数百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毫不保留地传授鼓乐,令人感动。同时,这一珍贵的民间音乐濒临失传,需要有专家深入研究、保护。然而半年后,由于志向等各方面原因,最终只剩马西平一人。马西平不为所动,坚持学习。为了让赵老少受累,她改为每周日登门请教,后来又有两位教师加入进来。2004年6月,他们成立了西安交大西安鼓乐研究所,马西平担任所长。
由于以前的其他科研和教学,2002年马西平获得了一项部级3等奖和两项校级2等奖,但从该年开始,她只做一个科研课题:学习、整理赵老掌握的鼓乐。过去,她应邀辅导校外学生音乐,最多时有10名学生,收入超过工资。但为了跟赵老学鼓乐,从此再没有辅导过校外学生。收入减少了,她的支出却增加了,从2003年7月开始,每月从自己1000多元工资中拿出600元给赵老。她担心赵老不收,没有给赵老说明钱的来源。
听赵老说,当年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来西安考察时,从东仓鼓乐社拿走两本鼓乐经典乐谱,只要找到这两本谱子,赵老就有办法教给她。马西平记在心中,最近利用到北京出差机会,费了一天功夫,终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查到一本,全部复印下来。
马西平不仅向赵老学鼓乐,而且向社会推介赵老,只要外地音乐界名流到陕西,她就介绍赵老及其鼓乐,这些年有关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都积极出面为赵老整理资料。这两项推荐名单日前均已公示。
经过6年多努力,马西平已经录音、录像、整理鼓乐3大套、近200首。2006年4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中国西安鼓乐学术研讨会”上,马西平的论文《西安鼓乐“别子”中鼓札段、鼓点的表现形态》获得一等奖。她计划把从赵老这里收集整理的鼓乐曲谱翻译成五线谱、简谱,分部出书。
马西平告诉记者,跟赵老学习鼓乐、研究鼓乐,将是后半生唯一的科研课题。
公司 一掷百万全面包装
东仓鼓乐社不仅是家有数百年历史的著名乐社,而且80多岁的老艺人赵庚辰记忆力超凡,掌握有成套的鼓乐,被尊为西安鼓乐一代宗师。这些信息,令曲江新区管委会饶有兴趣,认为赵庚辰及其所在的东仓鼓乐社一定能为曲江新区添彩。经过协商,
公司为鼓乐社进行全面包装,添置了服装等,在紫云楼3楼搭起专用舞台,制作宣传册,安排鼓乐社每天表演三场,乐社24名成员成了大唐芙蓉园的员工,拿工资,有宿舍,人均收入约千元。一年多来,公司为鼓乐社投资上百万元。
鼓乐入驻大唐芙蓉园,既帮鼓乐社摆脱困境,而且提升了大唐芙蓉园的娱乐性、艺术性、体验性、参与性。
政府 关键是保护艺人
2002年以来,随着省、市有关部门对鼓乐的重视,分别成立了陕西省“西安鼓乐”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西安市“长安古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等机构。
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认为,民间音乐可以记录下来,但其中许多东西,不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没有传承人亲传,其韵味、感受不一样。保护民间艺术的关键,就是保护好像赵庚辰这样的代表性传承人,人在艺在,人不在艺不在。2004年赵庚辰过寿时,刘宽忍亲笔题写了“一代宗师”牌匾,代表文化厅送给赵老,并个人送给赵老1000元钱,西安市“长安古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孔正一也闻讯赶来祝寿。
年前,省、市文化、旅游及曲江新区管委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了“西安鼓乐赵派传谱音乐会”,祝贺赵庚辰90寿辰,刘宽忍、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季平等政府官员和文化名流到现场庆贺。
省市有关部门一直在为赵庚辰争取有关政府支持项目。去年,省文化厅将赵庚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旅美华人 让流落民间“格格”回家
说到各界对赵庚辰的关注,不能不提旅美华人范炳南。
范炳南本为东仓人,从小喜爱鼓乐。“文革”结束后,范炳南迫不及待地去请赵庚辰出山,恢复东仓鼓乐社,并拜赵庚辰为师,和赵庚辰等人一块去柏树林公社寻找“文革”期间鼓乐社被没收的乐器,又用省文化部门的投资,到北京等地采购回笙等乐器。
乐器凑齐后,范炳南挨家挨户动员街坊加入鼓乐社,跟赵庚辰等师父学习鼓乐。 鼓乐社恢复后曾红火了一阵,可惜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乐手逐渐减少,以至于1987年未能进京参加“第5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1989年,东仓一带拆迁,乐手们分散到四面八方,更难以组织起来。
这年,范炳南带着满腹遗憾旅居美国。但他不甘心,每次回国,都要看望
2002年春天,束手无策的范炳南宴请钟明善,眼含泪花讲述鼓乐的价值,讲述拯救鼓乐的急迫。这才有了马西平跟赵老学鼓乐的故事。为了成立交大东仓鼓乐社,范炳南投资1万多元,为鼓乐社制作了旗帐。
当交大东仓鼓乐社自然解体后,为了能有一群人将赵老掌握的鼓乐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在找了一圈老板都不愿投资的情况下,2004年9月,范炳南拿出个人积蓄,在长安区建立了鼓乐培训基地,从社会上招收了20名学员,不收学费,免费提供食宿,进行培养。
经过一年多的培训,范炳南认为,如果没有展示的平台,这种单纯的培训是无法坚持下去的。2006年春,他带着自己事先写好的信,找到曲江管委会动情地说,让鼓乐进大唐芙蓉园,就是让流落民间的“格格”回家。由此,有了西安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范炳南担任社长。
2004年,范炳南带领弟子在东仓门街道为赵老举行了庆寿活动,去年为筹办“西安鼓乐赵派传谱音乐会”,他忙碌了一个多月,那晚他还出资为赵老举办了寿宴。
记者采访范炳南时,他正在和文化部联系乐社参加文化部和香港国乐集团4月在香港举行的“传统与现代音乐会”的事,并特别提出要赵老前往。
赵庚辰简历
1933年拜艺人吕金明为师学习鼓乐;
1945年成为东仓鼓乐社鼓手;
1958年进入东羊市食堂工作;
1982年退休,担任东仓鼓乐社社长,同年夏天,带领东仓鼓乐社为西北文艺汇演做观摩演出;
1987年以顾问身份进京参加“第5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
2001年9月担任西安交大东仓鼓乐社艺术总监;
2004年9月担任东仓鼓乐社名誉社长;
2006年7月担任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顾问至今。
赵庚辰鼓乐之旅
因生活所迫,赵庚辰高小未毕业就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做小买卖。他有个爱好,到东仓的无量庙听细乐。这细乐就是后来人们说的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鼓乐艺人吕金明看上了他这个聪明伶俐又办事稳当的少年,主动找他的父亲要收他这个徒弟。进入鼓乐社后,赵庚辰牢记师傅的话:久务必精。他挑着货担边走边念曲,有生意了做生意,没有生意了就在腿上、板凳上敲打鼓拍。因烟酒影响气力,赵庚辰为了学好鼓乐,不招师傅讨厌,忌烟酒。师傅们喜欢赵庚辰,给他传授的东西也多,赵庚辰进步很快,短时间里就学会了韵曲、吹笙、吹笛。他没有正式学过敲鼓,却不学自通,有一天因临时救场拿起鼓槌,从此成为乐社鼓手,会演奏鼓乐的所有乐器。
赵庚辰和许多鼓乐社社员一样,为鼓乐可以不挣钱,只要有演奏活动,放下生意就去。每年农历6月初,南五台庙会,他不辞辛苦跟乐社步行前往。一路上有几十个庙,他们逢庙就要演奏,走三四天才到南五台。返回时,尽管车票只有两三毛钱,但赵庚辰为了省钱,步行返回。
“文革”期间,鼓乐被当做“封资修”批判。从1978年开始,赵庚辰为了专心致志排练鼓乐,多次向单位提出退休,但因他在制作小吃上有专长,食堂领导舍不得放他。直到1982年,赵庚辰才如愿以偿。听说他退休了,有一饭店要高薪请他去蒸甑糕,赵庚辰以家里没有人看门为由婉言谢绝。那时赵庚辰家有一院子,成了社员的排练场地。
赵庚辰认为,目前是东仓鼓乐社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不仅有了展示的平台,而且不愁经费,大家可以安心练习鼓乐。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张三民新年新作再上“红网”
- 下一篇:情人节,今天你快乐了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