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教授评析杨晓阳作品
在美术界,杨晓阳是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领军人物,在中国画创作中,他是勇于告别已有成绩,实践“大写意主张”,推出质朴雄健的现代大写意风格的代表性人物画家。
杨晓阳出身于美术文物家庭,多年师从刘文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先读本科,后读研究生班,随后留校任教。他接受了两种教育,一种是学院派的美术教育;另一种是根植于古都长安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继承了两种传统,一种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是“艺为人生”、“求新图变”的水墨写实传统;另一种是历史悠久“写意”传统,是周秦汉唐以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思维方法和语言方式的传统。
他的人物画艺术,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习期间,特点是基于写生的写实作风,但广泛吸收中外精华。第二阶段是工作后的前10年,主题画为主,重彩为多,造型严谨,构图宏大,尤擅壁画,用写实手法表现浪漫题材,色彩瑰丽,笔墨功夫扎实,体现出广泛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美学感受。近10年从观念到实践,他都在走向“大写意”,打破传统程式,不受写实的束缚,开拓新型的大写意人物画,被评论家称为“现代意象型”人物画家。
他这种人物画,主要画现代题材,取材西北黄土高原,关注农民命运,表达深层民族情结,描绘西北农民的日常生活情状,表现他们的质朴、宽厚,纯朴之美。也画传统题材,借助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画积淀了传统文化和美学风范的人物,讴歌他们的精神境界。
在艺术表现上,他不画环境,只画特写式的人物,造型古拙,以汉唐的古朴雄风,融入陕北民间意趣,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为魂,笔墨把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整合为一,突出碑学的阳刚,和大写意的使转随心。形成了简毅、峻朴、雄厚、静穆而富张力,夸张变形而有妙理的独特风格,尽管仍在完善,但已在人物画坛别树一帜。
赏析:1.《黄河艄公》1983年作品,此画是他的大学毕业创作。描绘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掌舵的老船工履险如夷坚定自信。构思意在画外,有一定象征性,象征人与黄河的关系。画法属于水墨写实,但严谨中有奔放。特点是:写实的观念,泼辣的笔墨,造型准确,细节真实,笔墨服务于造型,但比新浙派要苍茫浑厚。他通过作品,歌颂了老船工与自然搏斗习以为常的平静,歌颂了这种平静而永恒的伟大。
2.《黄河的歌》1983年作品,《大河之源》前幅作品也是描绘黄河船工的,如果说上一幅像纪念碑,那么这一幅更像抒情诗。《大河之源》杨晓阳对黄河的描绘,投注了极大的热情,这是一套组画,7幅之一。他描绘黄河源头的藏民,亲切雍容,淳厚朴素,充满内美,容易使人想到法国米勒的作品,表现了对祖国对黄河儿女的深请,很像是包孕深厚的史诗。
3.《黄巢进长安》1987年作品,杨晓阳在他的第二个时期,投入了主题性创作。主题性创作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开发西部历史题材;另一个特点是在水墨写实之外的白描、重彩等领域广泛探索。
4.《丝绸之路》,这是一幅宏伟的壁画,起源于他1985年的丝绸之路考察,但是融入了丰厚的历史知识,中西古来的视觉图像,特别是注入了瑰丽的想象。杨晓阳说“汇时空之长风,拂意象之摇动”,确实,此画分量重而气韵活,可以说是一曲丝绸之路雄浑壮丽的交响诗。
5.《愚公家族》1999年作品,这是他参加全国九届美展的国画,是杨晓阳第二时期的一幅力作,他把民族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表现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奋斗意志,抒发只有创造独立人格的自我,才能取得生命意义成功的感悟。
6.《关中正午》2003年作品,此作已经是大写意了。画家在画上题道:“关中昔日所见,不求形似,意象亦以阔笔为之,略有意气。”画家题词所说的“意气”,显然是对关中农民生存状态的一种发自心底的深层感受。
7.《生生不息》2008年作品,《茶有道》68×
杨晓阳说:“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研究过程,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跟西洋绘画完全是两个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杨晓阳的大写意人物画艺术,接近古代传统又刷新了写意面目,但仍在发展中。观者学养不同,习惯有别,看法不同,很正常的。但杨晓阳以极大的热情和远见,顽强而坚定竖起这面旗帜,对以中国的方式带动中国画的复兴,肯定会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院务委员、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艺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