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营 驰名中外的鼓乐之乡
何家营鼓乐社正在表演西安鼓乐
村东的柳青雕像
村北的潏河老石桥已经废弃
何家营鼓乐社非遗传承人擦去明代鼓上的灰尘
何家营鼓乐社“南塘轩”和“陈列馆”是上世纪80年代从西安市南大街整体搬迁来的清代老宅
何家营村地处西安南北中轴线上,位于神禾塬东畔,东临樊川,北有潏河。唐代平定“安史之乱”时,郭子仪的偏将何昌期将军曾在此安营扎寨,这里由此得名。何家营是驰名中外的长安鼓乐之乡,其源于唐代的古老韵律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地处西安南北中轴线的“龙脉”之上
出了西安城南门永宁门,沿着长安路-长安街南行,过潏河桥,就是长安区韦曲街道的何家营村了。何家营地处西安市的南北中轴线上,古称这一线为长安“龙脉”,而何家营正好位于中轴线的中点上,北去西安、南到终南山都是12公里。位于神禾塬东畔,东临樊川,北有潏河的何家营,自古就是沟通南北的咽喉要道和水陆码头。
潏河水在何家营村北自东向西流过,滋养了一方儿女。自古,何家营的潏河上就建有古桥,古桥建于何时现已不得而知,文献中记载明嘉靖至清末,人们曾3次重修古桥。清代最后一次重修后的潏河桥坚固美观,这座石拱桥长三十二丈,宽一丈四尺,有16个桥洞,桥两侧有石雕栏杆,桥头有石狮,工艺精美,是有史记载的潏河上最大的桥梁。
现在,潏河上的水泥大桥沟通了两岸,南长安街从何家营村中通过,给这里带来了新的面貌。2006年,长安区在潏河南岸的南长安街街东建起了柳青广场,成为何家营村乃至神禾塬的地标。从地图上看,何家营村被许多院校所包围,培华学院、西京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都分布在村子周围。村支部委员何小荣说,何家营村不算是大村,土地有800多亩,近些年迁入城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村中共有593户,近1700人,5个村民小组,共3个自然村,分别是老村、东畔营和培华新区。
何家营一直有“何郑13家”之说。相传在老城堡中,早先只住着何姓和郑姓总共13户人家。现在,何家营老村中,何姓人口占6成,郑姓也有近3成。据说,村中的何姓人为唐代何昌期将军的后代,而郑姓则来自杜曲的小江村。
82岁的何斗欣老人说,村中原建有城墙,城墙内有30亩地,城墙建于何时已不知,近10年来城墙才逐渐消失。“我只见过村南的夯土城墙,何家营村东、西两边是深沟,北边是潏河,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何斗欣说,“村中老堡子里原有6座庙,村东北角有黑虎庙,供黑虎爷,西边有老爷庙,供关老爷,还有供奉观音的灵官庙,村中大庙里神像最多,庙里有戏楼,过会时大家都去庙里看戏。村中何家原有很大的祠堂。现在村里还有一棵古皂角树,3人不能合抱。”这些都足以说明何家营村的古老。
郭子仪的偏将何昌期曾在此驻军
何家营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71岁的退休教师何强民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何家营的来历。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太子广平王李俶,汾阳王郭子仪率兵15万进军长安讨伐叛军,郭子仪的偏将何昌期就在现在潏河南岸的何家营村安营扎寨,人称“何将军营”,后谐音“何家营”。郭子仪军队与叛军在何将军营西两公里处的香积寺展开激战,郭子仪巧布兵阵,前后夹击打败叛军,收复了失陷一年多的京师,,何昌期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被封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
据《何氏家谱》记载,何昌期祖籍安徽庐江,后其家族迁徙到广东阳山七拱。少年何昌期便勇敢过人,力气非常大,曾制伏过一头狂奔的牛,深受邻里钦佩。长大后,何昌期一天能吃一斗饭,能拉开二石的弓,是州县有名的勇士。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何昌期应征入伍,在州校场的比武中名列第一。之后,北上投军的何昌期受到郭子仪的器重,编入其帐下精锐部队。
一次,郭子仪部队与敌将高秀岩部队相遇,时任朔方军副将的何昌期认为,高秀岩骁勇有谋,待他列成阵势就难以与其争锋了,不如乘他立足未稳迅速出击,取得先机,方能求一胜。于是何昌期策马扬刀,率先上阵杀敌,此时叛军阵脚未稳,何昌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叛军一时乱作一团,朔方军士在他的鼓舞下皆奋勇攻入敌阵,高秀岩部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据说,何昌期识字不多,但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超群的武艺,常常克敌制胜,而勇冠三军,有“何十万”之称,意思是说,一个何昌期可以敌得过十万人。何昌期晚年告老还乡,贞元末年病逝。
长安文史爱好者每小平说,据说何将军还在长安居住,修建宅邸花园,居住在少陵塬畔的杜甫曾两次游玩何将军山林,并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和《重过何氏五首》,而其中所说的何将军山林,很有可能就是何昌期将军的庄园。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大致在韦曲西,申店(乡)南过潏河处,虽然现在不能确定何将军山林的具体位置,不过其大概就是在潏河樊川一带。
何家营村自古便流传,长安鼓乐就是因何将军才在此保留下来的。何强民老人说:“何将军爱好音乐,谙熟音律,曾召集因安史之乱而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组织他们演奏宫廷宴乐,并使这一乐种在何家营村保留了下来,并传承至今。”
村中曾保存着“大唐开元五年”乐谱
何家营的鼓乐确实传承自唐代。何家营古乐社秘书长张昭说,延续至今的何家营鼓乐社究竟创建于何时,现在已不可考,不过,村中曾经保留有一本“大唐开元五年”的手抄本乐谱,这本乐谱现存中国艺术研究院。除此之外,何家营村的鼓乐陈列馆中也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乐器实物,都向世人昭示着鼓乐社沧桑久远的历史。
何家营鼓乐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家营也因这一延续千年的音乐形式而闻名世界。何家营鼓乐社社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忠信告诉记者,何家营鼓乐是西安鼓乐的一支,历史悠久,它脱胎于长安燕乐,属宫廷音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何家营鼓乐大气、雄浑、高雅,不同于一般民间音乐,所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系手抄,古乐社演奏的乐曲名称具有唐、宋、元、明、清各代曲牌,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005年,何家营古乐社应邀赴约旦安曼参加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向来自8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文化学者展示了这一古老音乐的魅力,震撼了全场。因为鼓乐,何家营村先后接待美、日、法、德、英及港、澳、台等友好团体及音乐家、学者百余人,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关注,堪称是驰名中外的鼓乐之乡。
村里人认为“孩子学鼓乐是正路”
今天,在新式楼房林立的何家营村中,还有两座雕花棱窗的老房子,这就是鼓乐社所在地。两座老房一座为“长安鼓乐陈列馆”,陈列鼓乐谱百余册,曲目千余首,以及西安地区的各种鼓乐器几十种,另一座老房则供乐师们排练所用。何忠信说,尽管这两座老房建成于1985年,但它们却是地道的西安古建。原来,何家营村的这两座房屋,原是西安城中南大街和湘子庙街街口的一个五进深的老院子,据说是一位三品官员的公馆,慈禧还曾在那里住过。上世纪80年代初,这座公馆即将被拆除,何家营村人便买下了其中的3座正房,并把砖瓦木材等材料标号,搬回村中按照老房原来的样子予以重建,最终重建了两座老房,而另一座则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建成。
何家营人为了传承鼓乐煞费苦心营建陈列馆,而鼓乐能从唐代保存至今,则有赖于何家营人世世代代对鼓乐的爱好,以及老艺人对传承鼓乐的责任心。何忠信说:“古乐的传承,全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我们至今仍用着古代的‘工尺谱’,没有师傅点播,普通人根本看不懂。”何家营的乐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将鼓乐传了下来。村中的一位郑老人告诉记者:“何家营人有个习俗,认为孩子学鼓乐就像读书一样是正路,学了鼓乐就不淘气、不赌钱了,所以大人们都愿意把孩子送来学鼓乐。”
何忠信还告诉记者,何家营鼓乐所使用的乐器很特殊,老艺人对乐器的喜爱也达到了痴迷的状态。“我们只使用河南毛氏制作的乐器,乐器坏了也是由毛氏维修,何家营的艺人和河南毛氏世代合作,互相依存,”何忠信说,“我们使用的乐器都是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比较昂贵,解放前,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一户人家都买不起一个乐器,于是当时的艺人们自发组织,共同凑钱凑粮买乐器,所以过去的老艺人都会把乐器、乐谱偷偷藏起来,买了笙也舍不得用,在膝盖上练指法,等到熟练了才拿真笙吹奏。”
何家营鼓乐能够流传至今,也与南五台的庙会有很大关系,民间一直有“先有何家营鼓乐社,后有南五台土地寺”的说法。每年6月初,南五台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千百年,何忠信说:“每年的五月初五晚上,南五台都要举行‘接爷’仪式,这个仪式中必须有鼓乐演奏,也就是‘鼓乐接爷’。直到现在,每年南五台庙会,都会请我们鼓乐社去演奏。”
民间记忆
传奇人物何志斌
对于村中的名人何志斌,何家营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强民老人说,何志斌是从何家营走出的抗日爱国志士,也是解放初民革的元老。何志斌(1908-1998),出生于何家营村,儿时家境贫寒,1926年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冯玉祥联合共产党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华北竖起抗日大旗。何志斌任同盟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冯玉祥警卫营)营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盟军解散,何志斌只身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山东抗日挺进军,与八路军、新四军密切配合,1944年任山东挺进军第12纵队少将司令。在山东抗战的八年时间里,何志斌出生入死,歼敌无数,素有山东“何老虎”之称。1945年,何志斌任新编36师师长,他反对内战,
地理链接
西安古乐,是流行于西安地区的以鼓为主的打击乐与吹奏乐合奏的器乐乐种,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稿件文/记者 赵珍 图/记者 尚洪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青年实力派新锐雷红卫为本站题写“长安…
- 下一篇:吼秦腔用上洋家伙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