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写在张灵甫将军陵园更名之后
西安张灵甫将军陵园 摄于
2010年落成于西安市终南山下的长安区东大村的张灵甫将军陵园,近来在网络上遭受质疑。而且伴随着媒体人批评与网民对其评议乃至讨伐与争论的深入,东大村扛不住了,陵园遂更名为东大村公墓。从张灵甫将军陵园更名为东大村公墓,折射出的当代人对张灵甫评价的悖异,引发我对此事的两点思考。
张灵甫,(1903----1947)西安市长安区东大村人。名钟麟,字灵甫。张在抗日战争(1937----1945)年代,战功卓著,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兰封战役、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上高会战、湘西会战……有 “常胜将军”之称。1947年,张出任国民党中央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击毙。
张灵甫,名入国军“十大抗日英雄”之列。
张灵甫,在他死后的58年,他的抗日战绩,得到——尽管是迟到的——被执政的共产党追认,这就是在 2005年时,他的长子张居礼,应邀赴京,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时,领到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授予的一枚灿烂夺目的抗日纪念章。
张灵甫,2010年,东大村建造村民公墓时,为张灵甫设立衣冠冢。对他的抗日事迹,立碑志念。公墓命名张灵甫将军陵园。
对以上事实,思考之一:
失败的国民党,胜利的共产党,在评价己失去生命的历史人物张灵甫时,己摈弃“成王败寇”之见,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即着眼于一个军人,在抗日战争年代内,看他在中华民国国家面临存亡之刻、中华民族生命遭受危机之时,是临危不惧、守土抗日;还是临阵脱逃、逃之夭夭……张灵甫是英雄人物,不是逃兵,更不是汉奸。凡为国家的生存,国脉的延续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中国军人,都应该受到表彰,享有后人的接纳与礼遇。
当年,东大村人,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氛围中,为巳逝村民建造公墓时,为张灵甫立碑,彰显村中名人之名迹。而且,村人在从未使用纳税人的半分钱的情况下,自费建造陵墓,又似乎更是无可非议的了。
东大村人,建造村民公墓,为何要突出张灵甫呢,张灵甫是名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情结,又更何况张是从本村走出的著名抗日英雄呢,人生不满百,终其一生,人生,生命的长度,也就是几十年而己。那么,人生,生命的宽度,即其经历的事件与在事件中的作用,则就大大地有天壤之别了,举凡这与其人所生存的时代,受肘于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身的职业地位不同而不同。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各在其人生的历史阶段内的建树与作为、贡献,便有大、有小,集腋成裘,这就是历史。
在东大村村民公墓中安息的亡人,倘若内中某亡人在世时,生命的宽度大于张灵甫,那么。不言而喻,东大村人,建造村民公墓时,一定是会把这位某亡人,安放在公墓内的突出的显著地位的。迄今为止,虚位以待。当然,在村民公墓中,突出张灵甫,乃至将村民公墓命名为张灵甫将军陵园,这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开发乡村旅游,满足城里人消闲消费需求,带动东大村经济增长、村民增收,注重名人效应,创造效益,也非坏事吧。而今,就连子虚乌有的小说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山东某县,不是也在筹建其人故居吗,招徕游客掷币。那么,在实有其人的抗日英雄的故里,为何还会有人对张的墓园发难,由记者引发争鸣,直至网上评议,不一而足、沸沸扬扬,张灵甫将军陵园,这七个字太沉重了,东大村,扛不住了……
这便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了。
张灵甫,是有争议的人物,如,历史上的他,曾经是国民党的“打手”,作为共产党的“敌人”而被击斃。那么,历史后的他呢,纵观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同。但,对立又统一,即又都承认他是抗日英雄,这就是时代发展的使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任何时候,国家领土、国家利益,永远,为上、为大。
思考之二:
今人评价张灵甫,不可以或超越或背离特定时代评价标准,评论他,应把他放在他当时所处的人文历史大背景中,考察他的作为。让思绪进入日本人入侵、军人抗击,战火蔓延、民生涂炭,14年抗日作战的大环境中,感悟在特定的艰苦的中华民族,全民抗战条件下,精英们的保国卫家、赴汤蹈火,杀敌作战、舍身忘己……
在抗日英雄陵园、墓前,就事说事,就抗日、说抗日,不能、不要求全责备,指斥一点、抹煞前功,给出不全面的结论。对待历史与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事件,力求客观,抛弃“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功过偏见,持与时俱规的心态,在理性的审视,人性的包容中,回眸那过眼的战火烟云……
时下而今,我们的历史观念、特别是在对待对于国家存亡兴衰延续,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时,如民国人物张灵甫。一些人,确实未能与时俱进,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更莫说超越了,其思想认识,一味恪守国共不两立,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携手共建美好前景,不屑一顾。其思维仍旧滞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内,这实在是一种认知的悲哀吧。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铁杆“糖葫芦”
- 下一篇:(评论)诗情画意扑面来—记著名画家刘永杰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