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城南胜景,杜氏家族居住地─杜西村
书桌上放着一本由区政协精心编撰的《长安百村》,长安文坛的精英们用妙笔写出了各村的人文历史和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村庄,读完后令人感动。我特向区政协有关领导和编辑
《辞海》杜曲杜条:“古地名,因唐贵族世居于此,故名。”
杜曲镇似明珠镶嵌在樊川的中心,潏河从南向北流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有水田,也有旱田,大部分在少陵塬上。杜曲塬川形胜,人物风流①。因杜佑等杜氏家族在此建别墅庄园,凿山引泉水建桂林池、亭馆林池、花园等,为城南之最。杜甫:“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吊影菱州僻,回肠杜曲煎。”“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等佳句。
一、 历史沿革
杜曲建于西汉宣帝时期,是西安城南风景名胜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设为镇,系长安古镇,清代咸宁县八大镇之一。并设杜曲仓,统领王曲、王莽、太乙、留村、石砭峪等地,自然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故当时杜曲街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兴旺,集镇规模在长安仅次于引镇。杜曲西村因位于杜曲街道西而得名,简称杜西村。杜西村东靠少陵塬,与杜北村为邻,西为西汤公路,北与夏侯村为邻,南与杜东村为邻。
杜西村依塬傍水、山青水秀、风景优美、草木花坞、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个古老村子。村内有水洞坊(九龙潭)②、楼坊两处冒眼(泉水日夜自流)。村内还有十家院、公社门、卧龙岗、老街道、大门道、公路沿、陈家场等称谓。多数村名迁居而来,姓氏30多个,主要姓氏有每、赵、陈、张、李、杨、冯、奚、相、刘、牛、王、薛、袁、周、田等。每:《辞海》注⑺:姓。汉代有每当时。兴教寺大铁钟铸有杜曲镇每義,由京城迁居于此。赵:由山西大槐树下迁居于此。周:由鸣犊周家崖迁居于此。相:由西安六村堡相巷迁居于此。薛:由樊村薛家堡迁居于此。
二、 杜曲老街道
杜曲老街道呈南北方向,街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铺面,位于西汤公路东面。杜曲老街道是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桃溪堡大财东卢玉贤用终南山采回石头加工成石条。从街道南边杜曲小学娘娘庙铺设到杜西村北三义庙,长约2里。除街道中间铺石条外,两边还用石条做道沿,雨雪天街道不泥泞难行,排水通畅似如今硬化水泥路。后石条多被用来兴修水利,围堵堰渠,河渠、桥梁、箍井口、盖房做地基用。现仍遗存少数石条,见证着当年繁盛街景和风雨沧桑。
杜曲老街道的房屋大部分是卢玉贤的,在此经营的商户大多是西安、华阴、朝邑、山西等外地人,租赁卢家房院开铺经营;一部分是西安有钱人置房经商;还有一部分是本地人买地盖房经营。街道南边以加工作坊、前面店铺后院作坊较多,北边杜西村商业店铺较多。在街道中段有一近似钟楼的过街楼房。二丈见方,下有一南北门洞,可过车马行人货物,上层住人执勤报警,保护经商者和民众安全。据父辈相传,当时杜曲老街道经营的商铺约有130家。主要有:粮店、棉花店;油作坊、酱醋店、食糖糕点店、山货土产店,均为前店后作坊;杂货店、京货铺子店、布匹店、服装店、裁缝铺、肉食店、蔬菜副食店、饭馆、食堂、酒馆、餐厅、茶铺、水果店、干果店、棺材(寿材)店、木器家具店;铁器店、银器店、铁匠铺、银匠铺、当铺、中药铺、药材店、旅店、车马店、骡马钉掌铺、中西医诊所;柴市:分软柴和硬柴,木炭等。此外,还有农副产品、畜禽店、水产店等商铺。
清末到民国时期,杂货店铺就有三四十家,京货铺子二三十家,粮店五六家,中药铺四五家,肉食店四五家、饭馆、食堂、酒楼十二三家,木器店六七家,铁匠铺五六家,中医诊所五六家,旅店七八家、车马店五六家。在上述商号中,有名气的有:同德生糕点店、回民马家羊杂羔、孙明耀肉食店、南樊村银匠楼、梁明茂木器店、寺坡热豆腐、张吉利饭馆、餐厅、酒楼、孙民义粮食店、董生玉布匹店;硫瓶堂、恒顺成杂货店、许家布匹店、魏家染布店、杨岳汉和华阴张林祥的中药铺、董家、陈家的棺材店、王同春纸扎店代售纸花、寿衣、香蜡等;薛家肉夹馍店;张干臣、段自栋的西医诊所;中医诊所赵志忠。益盛园、新茂园、益成公等黄酒馆。清代康有为饮杜曲黄酒后诗云:“晚饮杜曲酒,夕望樊川月。”
杜曲镇原逢集日为每月农历初二、初五、初八加十,现改为二、五、八,以此类推。逢集日因人多显得街道狭窄,集市便向杜西、杜东村扩展,交易场面很大,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流如梭,一片繁华的场面。除过商铺外,还有当地做小生意者,搭帐篷、支锅摆桌凳,做些简单饭食、小吃或茶水摊。四邻八乡赶集者,牵来家畜运来畜禽,农副产品、粮食、南山竹木山货、药材、杈把扫帚、土产杂货、日用农具、席箔、茶叶、火纸、麻纸、火绳、剃头担子、花鸟等进行购销,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市场交易十分兴旺。
三、 地形
杜西村背靠少陵塬,面对神禾塬,中为樊川,潏河流贯其间。这里原名后宽川,汉高祖刘邦赐给名将樊哙的封邑,在此建有园林别墅后称樊川。据《明清西安词典》介绍:西安当时有十二处著名景观,它们是:终南山色、玉案行云、樊川晚浦、杜曲花光、杏坪春晓、风原麦浪、曲江春早、杏园赐宴、雁塔晨钟、兴庆夜月、霸陵风雪、渭水秋月。杜曲镇辖区的景观有:樊川晚浦、杜曲花光、玉峰轩、凤凰嘴等。
1、 樊川晚浦:在今韦曲、杜曲一带。东南起自王莽稻地江村,西北止于韦曲塔坡村,中有潏水流贯其间,川道宽广,山塬青秀、泉流多处、花卉竹木、园林别墅相连,自然景色十分优美,自古以来即为长安一景。康熙《咸宁县志》樊川晚浦条载:“南崖神禾、北崖杜陵,沿崖出泉最多。墅馆亭榭与林烟相间,渔歌樵唱,雁阵鸥行,入晚尤佳,为城南第一名胜。”赵闲闲《樊川晚浦》诗云:“几家篱落掩柴关,尽在浮岚涌翠间。稻垅明边通白水,竹梢缺处补青山。”
2、 杜曲花光:在今杜曲镇。郑工部诗云:“杜曲花光浓似酒,杜陵春色老于人,即此地。” 康熙《咸宁县志》“杜曲花光”条载:“即北杜故里,延袤十里率种桃,春中烂漫如锦。”朱谊斗诗有 “山鹰鸭口千峰翠,川到牛头十里花”之句。崔策诗云:“樊川春晓属仙家,十里烟光砌晓霞。微雨轻风莫促驾,柳溪深处酒旗斜。”明代刘储秀《杜曲花光》诗云:“曾闻此地花无赖,今见花开积渐多。拄杖几回塬上望,真成锦绣汉山河。”
注:玉峰轩、凤凰嘴景观不在杜西村,故略。
四、 庙、观、教堂
1、 帝王庙(集王庙):占地约8亩,原有大殿、偏殿、门楼牌坊、房屋数十间,逢集日由柴行、粮行、商行出资在帝王庙演戏,故又叫集王庙。清末民初改为兴国小学,民国西安危难时,雷神庙小学迁往帝王庙。解放后,杜曲区、杜曲乡、杜曲公社、永红公社、分别在帝王庙内办公。在门前大场上数次召开过全公社社员大会,演过戏和文艺节目,举行全公社民兵训练等活动。1975年杜曲公社迁往西汤公路现址。原庙内由数株古槐、柏树、松树、杨树、椿树、榆树及其它花木等,殿内供奉着帝王塑像等。现改为民居和杜西村两委会办公场所。
2、 菩萨庙:位于杜西村中心,临近老街道。东西宽约10丈,南北进深20丈,向北是7间大戏楼,中间是观众看戏的场地,后院是5间菩萨庙。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时还居住过,知青返城后不久被拆除,建戏楼场地。为了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对秦腔戏曲的爱好,连续数年先后邀请高陵县、蓝田县、兴平县、千阳县、咸阳市、麟游县等剧团在杜西村售票演出《铡美案》、《窦娥冤》、《三滴血》、《五典坡》、《周仁回府》、《下河东》、《八件衣》等本戏和《辕门斩子》、《看女》、《柜中缘》等折子戏,观众人山人海,挤满整个戏场,影响很大。
3、 土地庙:位于杜西村北临夏侯村少陵塬下,门朝樊川,有庙门围墙,6间圈棚,偏殿2间2层,人可上下走动,5面窑洞,每面窑洞约
4、 玉王殿:在土地庙南,现杜曲砖厂塬畔。原有一株大血柏,血柏一人合抱,由于树弯,人称弯弯血柏。院内有桃树、石榴树等花木。殿内有山门、石碑3通,大铁钟1个,土地11亩、大殿数间、偏殿数间,供奉着玉皇大帝等诸神塑像。1952年毁于塌方。
5、 丹阳观:又称丹观。位于玉王殿南。明弘治四年“重修丹阳观记”石碑载,丹阳观是长安较大道观之一。立碑2通,房屋几十间,五面窑。丹阳观清朝同治年间(1862-1869年)杀回回时被烧毁。1952年塬倒窑塌。后郭道师住到土地庙。郭道师采回乌梢蛇同其它中草药等加工制成膏药,治疗跌打损伤、溃疡脓肿等疗效颇佳,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功不可没,且膏药价廉,使用方便。
6、 三义庙:位于杜西村北瓦窑处。由每、赵、陈三大姓捐资修建,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士,民国时被毁。
7、 基督教堂(耶稣教)位于杜西村西汤公路东边。占地2.16亩,1946年,张子宜牧师在杜曲镇创立自力会长安分会,建教堂一座。先后有:程圣典、杨思超、薛XX、冯忠让等执事。1986年张宪生任执事,1995年市宗教局批准按立,长安区长老为张宪生。自力会是中国基督教教徒自办的教会,不存门户之见,主张相互尊重信仰,坚持爱国、爱教、自治、自养、自传,不受外国差会管辖,不收外国差会捐资,资金靠教徒自捐。自力会弘扬《圣经》要道,严守贞餐,洗礼两大圣礼和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三大节日。周日聚会,传输《圣经》经典,教唱赞美诗。信教群众200多人,分布在杜曲、樊村、王莽、太乙、大兆、留村、韦兆等地,现有教堂6间,主日学3间,灶房2间。高约
五、 人文村情
少陵塬厚土,潏河秀水。村内两处龙泉,滋润养育着村民。千年古村杜西村,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厚,风俗积淀丰富。村内教书的多,匠人多,有技术的能人多。无论红白喜事,还是宗教礼仪,传统文化在村里千年流传。书法绘画、下棋说书、握笔的识文家多。由于临街,牲畜饲养交易多,因而村子的兽医、交易员也多。解放后,先后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每增辉、赵立山、赵志兴、每平花、每小平、赵平利、赵平生、赵迎军、赵新生、白宁等。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成绩优异,每增辉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农技推广荣誉证章,赵立山获“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每清贞、相生瑞除在杜曲牲畜交易市场促成家畜交易外,还被长安县工商局聘请,在上塔坡村县牲畜交易市场当牙家,促成骡、马、驴、牛等牲畜交易。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工商费的收入。此外,杀猪卖肉的屠户也多。
每逢
社火也是杜西村人老几辈传下来的自娱自乐活动,历史悠久,样式繁多,特色鲜明。每隔若干年,村内就会敲锣打鼓,装扮社火、高跷(俗称柳木腿),在村内和杜曲街道,公路沿线巡游几天。由于装扮精细扎实,表演惟妙惟肖,人物造型独特,还到韦曲参加过巡游,受到众乡亲们的好评。
杜西村武术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内青少年多拜师于陈志和、杨善善、杨银海等拳师,授徒几十人,除基本功外,主要练通背拳、螳螂拳等拳术。每逢农闲季或春节期间,总会在帝王庙门前的大场上,师傅和众徒弟身穿运动装或灯笼裤,带上刀、棍、九节鞭、石锁等器械;杜北村拳师每满容也带上徒弟前来助兴献技,拳师和众徒弟依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拿手的武功绝技,龙腾虎跃,擒拿格斗对练,赢得里三层外三层众乡亲们的阵阵喝彩声,影响很大。吸引了四邻八乡的青少年前来村中拜师学艺,强身健体。外人称杜西村为拳呱呱村。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杜西村赵家大门道外的国槐村人称汉槐,直径达
解放前,杜西村民奚铁娃,曾为县委书记李浩当过交通员,传递情报,保护其安全。另外,村民杨志义(1929~1952)于1949年参军,1952年12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牺牲,后评为烈士。
解放后,杜西村分为8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为6个村民小组。全村451户,1610人,耕地1100亩。全村塬上地多于川道地,塬上旱地多以种小麦为主,秋季兼种玉米、谷子、红薯、黄豆、绿豆等豆类或萝卜等作物;川道地可以灌溉,旱涝两收。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亦产杂粮,各类蔬菜、瓜果等。
经济作物:生产队时,各户在自留地上做文章,栽种经济作物以补贴家庭开支。一年3料,蒜苗地里套种土豆,蒜苗出售后补栽旱烟。杜西村村民栽种的旱烟远近有名气。尤其是大柳叶旱烟,产量高,油香味道好,加工制作程序易掌握。在杜曲、韦曲、城边头及四邻八乡销售很有名,西安甚至外地抽旱烟的人也前来村中求购品尝,馈赠至亲厚友。
大展宏图: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新一届村两委会一班人,精诚团结,以民为本,大办实事好事。先后硬化村内道路,从95年开始硬化主干道,2008年巷内硬化,力争2010年完成村后巷道路硬化,实现主干和村巷全部硬化达标。投资1.8万元,为全村所有道路安装路灯照明亮化;打井安装自来水户户通,建造泵房2间,埋设主干道
杜西村沉睡着一批历史名人,流淌着一种先贤文化,养育着一批与时俱进的现代人,传承着一种超越自我不断向前的高尚风范,激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先贤圣人之灵气,世代传承着。我期盼着:故乡的明天更美好!
注①:当时贵族盛行三月上已日行祓禊之祭,曲水流觞引以为乐,故名杜曲。先后居住过杜预、杜延年、杜淹、杜如晦、杜元颖、杜让能、杜黄裳、杜佑、杜悰、杜审权、杜正伦等11任宰相及杜甫、杜牧、杜顺等名人在此建造园林别墅。故谚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天指皇帝,韦杜即韦曲和杜曲。表明居住在韦曲、杜曲的韦杜家族的兴盛和显赫。据《长安地名志》记述,唐代杜曲为城南五曲(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之一,盛极一时。
注②:九龙潭碑简介:九龙潭位于杜曲镇杜西村水洞坊源头 自卧龙岗崖下 其居物华天宝 祥光普照 人杰地灵 空气清新卧龙岗龙栖于此 因卧笔九画而名九龙潭 九龙治世四季平安之意 九龙潭流清澈透亮 滋润香甜 曾一度被人为掩埋断流干涸二十余载 二千零四年春月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发动群众历经二十二个日夜艰苦奋战终于潭涌而出每福科 撰文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蛇年话蛇
- 下一篇:(散文)韦曲--西安城南的一颗明珠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