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杨晓辉:香积寺印象
记得在陕西师范大学读本科时,长安校区最中央的那条路便开始叫做“香积大道”。听同学说,这条路因其正南方有座唐代的佛教祖庭“香积寺”而得名。香积大道为南北走向,处在整个长安校区的南北中心轴上,是全校师生每天上下课的必经之路。路北面通向学校图书馆,南端则朝向香积寺。不论在学校宿舍还是画室,朝南望去,香积寺的古塔就在巍巍终南山的庇护下,矗立在神禾塬的农田阡陌密林村舍之间。于是从那时起我的书画作品上开始落有“于香积寺下”的款识。
香积寺很古,据说是唐高宗永隆二年,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善导大师圆寂后,弟子怀恽为纪念其师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是佛教净土宗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亦成为佛教净土宗祖庭。《龙禅法师碑》记载唐代的香积寺:“神木灵草,凌岁而独秀,夜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堵坡(佛塔),塔周回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比丘之异宝。”亦可见那时的香积寺神木独秀、花明霏萃,高达十三级的古塔尤显种种庄严,尽比丘之异宝,再加之“骑马闯山门”的传说,真可谓寺院宏大佛事重重,瞻仰膜拜者众多,香火盛极。直至今天依然矗立在此,站在塔下仰望,它所留下的不仅是佛教文明的见证,更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历史写照。
香积寺很净,关于香积寺名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唐代寺院旁有香积堰水流入长安城内,另一说来源于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唐高宗李治曾赠寺院舍利千余粒和百宝幡花供养,遂取名香积寺。”不用考究两种说法的缪误,只要漫步于古寺内外,名字为何而来已经很不重要了,寺院南临镐河,北接樊川,镐河与潏河汇流索绕于其西,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若要我以一字论之,则一“净”字再贴切不过。此处之净,应是超乎于安静、干净之上,似有与净土宗名号接近的体悟。我曾多次到香积寺周围写生,被此地所独有的净气所动,总是在落笔之间心里冥想着王维写《过香积寺》所看到的又是何种情景,估计肯定与今日不同,但是净气应在。就像寺院内唐代的古塔依然矗立一般,斗转星移而气韵犹存。我想这也许就是佛祖在几千年前就选择的一方净土吧!
香积寺很近,离长安校区徒步有三十多分钟的路程。因此也就成了好友们时常郊游散步的常去之处。与那些净土宗的高僧和信徒们相比,我们只是一俗客,所以到香积寺是与信徒香客们不同的。我们体悟到的香积寺不仅仅是一佛教圣地,也是追溯历史文化之所。佛教文化很早就与儒、道两家家共存,同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善导大师倡导任何众生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为修行,很大程度的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每次来香积寺,都能看到香客络绎不绝,我相信大家来这块净土都是会带着烦恼或者感恩的心,膜拜佛祖,达到自己内心的净土。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使膜拜者的内心与佛祖对话,净化心灵,净化世界。
前不久,我从金陵归来又和好友去了香积寺,看到寺院又有了新的改变,路更宽了,香火也更旺了。像往日一样游香积寺好似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总是在照映着我面对生活中的所有,达到内心的净土之境。印象中的香积寺不仅很古、很净,而且一直离我很近,于是,我现在的书画作品上更喜欢落“晓辉于香积寺下”。
晓辉于长安香积寺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文学】杨精国:守望终南
- 下一篇:【文学】张静雷:美丽的樱花广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