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王秋惠:北张村造纸与书法艺术
在秦岭北麓的沣河岸边,有一座古老的村庄北张村,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造纸为生,从西汉至今传有纸谣:“沣出纸、水漂帘......”。经专家反复考证,蔡伦造纸术源于此地,村里人祖祖辈辈都要祭拜蔡伦这位祖师爷,虽然蔡伦庙已经不复存在,而逢年过节在庙址祭拜的人仍旧络绎不绝。据村里的老人讲,早在西汉时期,北张村就有了纸,传说村里马家有位祖先,在沣河涨水之后发现岸边树杈上有从上游漂流下来的类似于纸的东西,于是带回家研究,然后用破布、渔网、树皮、桑麻等东西反复尝试,终于造出了纸。到了东汉时期,蔡伦随某位皇妃去北张村西边河对岸的平等寺(文王灵台)烧香拜佛,偶然发现了抄写佛经的纸,于是定要到北张村看个究竟。在北张村,蔡伦拜访了造纸领头人马三娃,对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成了莫逆之交,蔡伦成了马家的常客。蔡伦发现马家的纸很是粗糙,就寻思着帮马三娃造出更好的纸。后来蔡伦经过反复实验,造纸术不断改良,尤其是一张竹帘能捞很多张纸,这使得造纸产量大幅提高,而且纸张质量明显改善,比以前的要平整、光滑,这便是“蔡侯纸”。“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张郎就把石灰烧,李郎抄纸成了张。”流传在北张村一带的民谣讲述了蔡伦实验造纸、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的故事。《后汉书》中记载:“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就这样,蔡伦造纸术在北张村世代相传,以致闻名于世界。
蔡侯纸制作工序繁多,手工精细,技术含量极高。从采集原材料到打包上市共有72道工序,其中蒸煮、踏碓、切繙子、和捣子、仗槽、抄纸、晒纸等工序技术含量较高。大概过程是:从山里买来树皮之后在涝池中浸泡,泡软后需要在石灰窖里浸2天,然后蒸一天一夜才能蒸熟,再用石碾碾砸去掉粗皮,去皮以后还要用石灰水浸泡,再上蒸锅,第二次蒸熟了才可以拉到河里化构皮为穰,穰化好后要拧干水分从河里拉回来,接着就是踏碓、切繙子,再接着就是淘捣子、在石窝里用杵子捣浆,然后才可以下到纸瀚中。造纸的过程,技术含量最高的要数抄纸,人们要在先一天下午把在石窝里捣好的浆下到纸瀚,用木杵搅拌两个多小时,使浆和水浑然一体,浸泡一夜,再用精细的竹帘在水中捞纸,把纸浆变成纸,而且要一张张能揭下来。纸造好后需要晾晒,湿漉漉的纸一张一张接下来却不会破,这就是造纸人的手艺和晒纸人的精细。因为原料需要两次的石灰水浸泡,这样造出的纸抗腐蚀,不会生虫。构皮纸的颜色是树皮的自然本色,淡淡的棕色,古朴雅致,不会褪色,而且透气性好,富有弹性和韧性,无毒、环保、耐用,吸墨性强,久存不陈,成为历代书画家喜爱的书写用纸,白麻纸的加工只是比构皮纸多了一道漂白工序,纸张是精致、古朴、自然,不退色,不泛黄。到了现在,马松胜、张逢学他们在穰里加入适量的纸浆,造出的构皮纸、白麻纸轻薄、光滑、柔软,墨色的渗化效果更好。
蔡侯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给汉字和书写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纸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昂贵的缣帛,推进了文字的书写和文化的传播。“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已成为当时的历史。早先人们用于书写的竹简,因材料有限面积都不大,笔锋受书写材料空间及质地所限制而不能充分施展,若要挥毫尽兴书写那简直是是天方夜谭。而纸的面积比较大,且代价不高,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良,纸质更加平滑、洁白、吸墨性能较好,难怪钟繇、王羲之喜欢在纸上恣意书写,挥发性情。可见,魏晋出现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家,和纸的发明和应用是分不开的。人们在用纸的书写中,汉字逐渐的由汉隶过度到楷隶,最后形成楷书,草书也因而得到发展,汉字字体的变迁也因用纸而引起。随着文字书法和纸张历史的演进,纸张在书法创作中大量应用,使得书法家们心手双畅,抒情达意,历朝历代的书法家用这种纸创作了诸多精品流传千古。如米芾《书史》考证古代书法家书写用纸,晋南北朝以麻纸为主,所写大量经文基本为纸本,如东晋陆机《平复帖》为麻纸本,晋王珣《伯远帖》、《法华经》残卷为麻纸写本。
北张村造纸到了唐朝,因为京畿地区大量需求纸,北张村的造纸技艺得到鼎盛发展,尤其是白麻纸和构皮纸,被视为精品,甚至远传周边许多国家。据考,自唐至清,北张村所造白麻纸、构皮纸被选作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为麻纸本,冯承素《兰亭序》神龙本为构皮纸以及更多的皮纸精品,后代许许多多的书法精品都是用这种纸创作而成。就连解放前西北地区所有的报纸都是这种纸印的。
生产队大锅饭时期,北张村几乎家家造纸,生产队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大规模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小时候,我亲历了生产队大规模的手工造纸,那时候,我家也有作坊,主要是大伯在造纸。我家对面就是生产队的造纸场所,毛驴整天围着碾盘转、几乎每天都有人踏着那笨重的“碓”、那挥舞着大刀切繙子、还有好多人站在一排排整齐的几十个纸涵里抄纸......村东头整天冒着热气的大口皮锅、旁边浅浅的石灰窖、泡构树皮的长长的护城河......沣河里随水流摆动的穰、挂穰的“梅花桩”、整天站在半截井中的大伯......这一切,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至今,我家院子还有当年大伯造纸用过的捣浆的石窝,母亲晒纸用过的长长的凳子、坡架和棕刷。
经历了历朝历代,造纸术不断改良,虽然世界各地造纸术越来越发达,造纸的材料越来越丰富,但北张村造纸仍以构树皮为主要的生产原料,至今仍保留了祖先原有的造纸风貌,目前虽然只剩下几户人家在造纸,而造出的依旧是古老的构皮纸和白麻纸。
生在纸乡、长在纸乡,从小就用笔墨在纸上涂涂抹抹,对于这种古老纸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用这种纸书写能找到古人那种心手双畅的感觉而备受书法家画家的青睐,尤其适合篆隶、章草,至今我们长安的众多书法家都喜欢用这种纸。如今,北张村造纸已列为国家非遗,张逢学、马松胜成为国家级的造纸传承人,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进行保护,北张村造纸博物馆正在规划。从历史的角度看,北张村造纸从古到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它将会以自身古朴高雅的书写感触受到更多书画家的喜爱,书画用纸的需求将会使北张村造纸继续传承。
2012.5.23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文学】王秋惠:读《石门颂》
- 下一篇:【文学】薛明:子午峪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