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韦杜走出30多位宰相
长安区少陵原畔曾经风光显赫的韦杜家族,后来不声不响地消失了。他们的后人何在?这团历史迷雾何时能解开?
汉时双双入长安
韦曲、杜曲,是西安城南长安区的两个街办,看上去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但在汉、唐时期,这里可是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曾生活过韦氏、杜氏两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从这两个家族走出了30多位宰相。除此之外,还出了杜甫、韦应物等众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汉时双双入长安
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所长
韦氏大儒皇帝导师
早先,韦氏家族并不是长安的土著居民,西汉时韦氏的老家在今山东邹县一带。当时山东韦氏已是当地著名的文化世家。
韦氏家族中第一个在长安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就是《汉书》上记载的“邹鲁大儒”韦贤。韦贤人品贤良,精通诗书经典,他受到朝廷的器重程度远远超过自己的祖宗们,汉皇让他担任经学“教授”,
“京城户籍”皇帝来发
西汉初期的那些皇帝们,把自己的陵寝修建在京城附近的黄土原上,并在陵墓旁圈块地作为陵邑,然后挑选关东一带的富商大族及其朝中的达官显贵迁入邑中居住。当时政府有这么个政策:凡是资产在一百万■以上的大户,或两千石以上的大官,就等于获得了迁入该城邑的“基本通行证”。
不能不说当时的皇帝很聪明很有想法,皇帝用这一招将地方上的大户官员们全部集中到了“首都”,也就等于那些掌握了天下财富和权力的人们,让他们均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活动,便于就近控制,这对稳定地方秩序和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韦氏即因韦贤居官两千石以上,遂自关东迁入长安。
史上告老还乡第一宰相
汉宣帝即位后,韦贤的大好日子来了。因为推举宣帝即位有功,韦贤顺理成章被皇帝立为丞相。公元前71年,韦氏家族第一位丞相正式走马上任。这对于韦氏这个宰相之族来说,是个绝好的消息,也是个良好的开端。
做丞相难,从位子上退下来更难。要不然在唐朝,政府也不会出台一项“官员七十致仕(辞职归家)”的政策。可韦氏家族的第一代宰相,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既自觉又大度,尽显一代大儒风范。担任丞相5年之后,韦贤称年老请求退休,成为我国历史上丞相致仕的第一人。这一惊人举动,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致仕制度”的先河。此后各级官员“告老制度”开始盛行。
虎父无犬子,韦贤之子韦玄成子承父业,经一番波折后成为辅佐下一任太子的老师。等太子一登帝位,韦玄成一路高升,没几年也官至丞相。父子两代丞相,荣耀至极。
杜氏家族第一高官还挺暴力
杜氏家族也是在西汉时期从河南南阳迁入长安定居。
汉武帝修建茂陵时,著名酷吏张汤的幕僚杜周,因为够了入长安户籍标准,就举家从南阳迁往茂陵。这第一个迁入关中的杜氏家族人名声却不好,他不仅是恶名在外的酷吏,还是个势利小人,套句当时的京城普通话,简直“瞎透了”!他心狠手辣,审案严刑逼供,常搞“连坐”。而且办案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只根据皇帝眼色行事,这下得到了汉武帝赏识,杜周从此官运亨通,一路窜至副丞相。
好在杜周的儿子杜延年没遗传父亲的性格,倒挺温和公正。后来杜延年在官场上几度大起大落,官职不逊其父,更成为辅佐两代皇帝的名臣。
杜家人一直爱好舞文弄墨,但西晋时也出了个“带笔从戎”的人物——杰出的军事家和史学家杜预。他博学而多谋,率兵打仗屡战屡胜。他还爱研究《左传》,自号“左传癖”,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流传后世的最早的《左传》注本。
唐时双双享富贵
到了唐代,韦杜家族更是官运亨通,达到了最辉煌时期。也许因为韦杜两家住得近,并且名气声望难分伯仲,人们总是将“韦﹑杜”并称。而“韦杜”在唐代究竟有多大派头?可说“大腕级”人物比比皆是。这两个家族在朝廷里做官的不计其数,其中韦家17人官至宰相,杜家11人官至宰相(也有考证为8位宰相)。
在《新唐书》《旧唐书》这种国家级的史书里,韦氏家族900余“人物”被提及,杜氏家族也有500余“人物”入书。两唐书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志,那是“中央”级史官们修订的国史。很多望族大户的人物事迹可是做梦也别想在这种典籍里露脸一回。“韦杜”显赫至极,由此可见一斑。
“宰相专业户”名动一时
韦氏家族的17个宰相12人出身科举,大都是凭着硬本事考取功名,仅有5人靠门第做官。到了唐中期,官员们必须考试“达标”,拿到“录取通知书”方能做官。
韦家有些宰相虽不够有名,但很有性格。宰相韦安石在当时就显得很“酷”。韦安石入仕十年,三朝为官,能得到三位皇帝赏识,说明他很懂为官之道。但他更是个“猛人”,遭遇“美女上司”武则天,不怜香惜玉反倒尽给人家看脸色,不为别的,就为因“女上司”爱养“面首”,他看不惯,常出言不逊抨击一番,还老就时政说些领导不爱听的话。不过武则天不以为忤,反而很赏识他。如果没有过人的胆识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韦安石恐怕很难在官场上混迹。
杜氏家族稍微低调些,共出了11位宰相,最著名者是杜如晦和杜佑。杜如晦与房玄龄忠心辅佐唐太宗,为创建“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杜佑大宰相则在繁忙公务之余,还用30年时间著成《通典》200卷,这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巨著,着实不简单。
联姻皇族成皇亲
进入唐朝,韦氏家族开始了“扶摇直上九万里”式的飞黄腾达。杜氏家族的声望和宰相人数虽没PK过韦氏,但也只算稍逊一筹。
这时,韦家的女眷同皇族频频联姻,宫中曾有韦氏皇妃、皇后、皇太后若干。韦家还出了位处处效法武则天,结果却一败涂地的韦后。而男性青年才俊中也有多名交了好运娶上金枝玉叶,而成为驸马。成为皇亲,肯定高人一等。道理不多讲,《红楼梦》中的贾府里才出了一位贵妃就那么显赫,这跟后妃人数庞大的韦氏家族比简直就是“菜鸟”。
诗人文豪超风流
韦杜家族不但在政治上显赫,还出了杜甫、杜牧、韦应物等著名的文人骚客。
诗圣杜甫年轻时的豪放不输李白,“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就是他那时的状态。后来,中年杜甫来到长安应试就落魄多了,他惨兮兮地居住在少陵原上,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就这还硬撑了十年,看来首都长安真有魅力。杜甫和少陵颇有渊源,他长期居住在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
而总“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当官一般,搞文学创作很出色,一篇《阿房宫赋》脍炙人口,世代流传。
大诗人韦应物年轻时很叛逆。他是一个翩翩美少年,被玄宗聘为近身侍卫。帅哥本来就自恋,加上是高干子弟,又得皇帝宠爱,就骄纵到了极点。后来,韦应物反省起少年时的荒唐,经一番苦学成了大诗人,又成功转型成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
两大家族诗书传家
只能猜测是不是摊上了优质DNA的遗传作用,不然韦杜两大家族的贵胄们为何如此权倾一时、优秀显赫、才华出众?
“其实大户富庶人家的孩子,不见得都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他们家学渊源,有着诗书传家的严谨家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他们绵延不衰的法宝。”
“士族阶层长期以来保持的优秀家学文化传统,又多成为科举道路上的优胜者。”
韦杜家族今何在
唐亡后,韦杜家族开始衰落,除了韦震、韦说、杜晓等少数人在上层呆过外,大部分开始散落各地。五代后,韦家后人已名不见经传,唯宋张礼在《游城南记》中曾提及。至金元明清,有关“长安韦杜”的资料已遗失散尽。明清两代所修地方志言及韦杜,也多是汉唐故事,当时情况无一著录,可见两大家族已经完全湮没在平民社会之中。关于韦杜家族的传奇,
韦氏家族不见了
如今,韦氏家族世居地韦曲及临近一带,已找不到韦姓人家。韦曲镇原有村落分为东韦和西韦两村,两村竟无一户韦姓人家。其中东韦村现有居民则多姓田或姓孙;西韦村则以张、刘为主,乔姓次之。与韦曲毗邻的周围各村,也无一户韦姓人家。
汉唐时期的大户韦氏后裔究竟到哪去了呢?是自然衰落消亡,还是迁到外地去了,目前尚是一个不解之谜。
近年在一些基建工地陆续发现和清理发掘了一批韦氏家族成员的墓葬,主要分布在韦曲北的凤栖原、东郊洪庆镇所在的铜人原、白鹿原麓、郭杜镇等地。在西安附近各处韦氏家族墓地中,凤栖原的规模最大,这里距韦氏家族的聚居中心也最近。
新加坡杜氏后人来寻根
吕卓民告诉记者:2001年,一支来自新加坡的杜氏后人到杜曲寻访祖先。他们自称是福建泉州一代移居至海外的后裔,还成立了杜氏贞义祖祠理事会。1998年盖成一座四层高的“京兆杜氏大厦”,作为新加坡杜氏宗亲的会议大楼与祖祠。不过这次寻祖很失败,杜氏后裔们带着族谱悻悻回到了新加坡。
韦杜家族曾经那么风光显赫,难道他们在历史上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消失了?他们的后人到底在哪?在做什么?这一团迷雾,到底能不能解开,什么时候才能解开?谁也说不清楚。
这些墓志铭重见天日之时,很可能就是解开长安韦杜谜团之日。不过好在近年来多有韦杜人物的墓志出土,无不详尽其成长与仕宦经历及其家族情况,对我们更多地了解昔日韦杜家族帮助甚大。
韦杜家族唐时荣登相位的部分人物
韦氏家族:武后朝的韦弘敏、韦待价、韦方质、韦思谦与韦承庆,武后、中宗两朝的韦世源与韦嗣立,武后、中宗、睿宗三朝的韦安石、中宗朝的韦温,玄宗朝的韦见素,顺宗、宪宗两朝的韦执谊,宪宗朝的韦贯之,文宗朝的韦处厚,宣宗朝的韦琮,懿宗朝的韦保衡,僖宗、昭宗两朝的韦昭度,昭宗朝的韦贻范等。
杜氏家族:太宗朝杜如晦,德宗、宪宗朝杜佑、杜 ,顺宗朝杜黄裳,穆宗朝杜元颖,宣宗、懿宗朝杜审权,僖宗、昭宗朝杜让能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蒋介石”、“贺龙”走进长安
- 下一篇:2008“春之韵”大型戏曲专场演出在长安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