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侯官寨的变迁
在长安最东南方向的杨庄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侯官寨。方圆百里,屈指数来,侯官寨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寨。然而,她的闻名并不是因为她的人口众多或是风景宜人,而是因为这里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老爷社火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这里也是我的故乡,我的出生地。和所有的村民一样,我童年以及现在的大部分快乐都是从过年举办牛老爷社火中得来的。
我在这里一直生长到十七岁,便为了求学和工作而背井离乡四外漂泊。在我的印象里,侯官寨还是一个不太富裕而且封闭的村落。近三十年来,我看不到她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却越来越少。侯官寨子真正的变迁也只是这五,六年的事。
据县志记载,侯官寨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来,勤劳质朴的村民们一代又一代地劳作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惬意而悠闲的田园般的平静生活。直到清朝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时值立春前后,当时的县令骑着一头黄牛,身着官服,一脚穿官靴,一脚蹬草鞋来到民间督促农耕。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大家跑去争相目睹这个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重视农业生产的父母官。并且在他的指导下开始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极大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后来,为了纪念这位“春官”,每年春节村民都会选出一位仪表威严,德高望重的长者,打扮成“春官”的样子,骑着牛耍起了社火。随着时间的推移,侯官寨牛老爷社火越耍越有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一行逃难到西安。随行的还有当时高僧大德虚云法师,虚云法师曾在城南终南山嘉午台结狮子茅棚苦修两年后离去。春节到了,当听说侯官寨子的牛老爷社火耍得很有特色后,郁闷之中的老佛爷便来了兴致,前呼后拥地就去观赏。看后很是高兴,立即亲自下了一道懿旨大加赞赏,其中一句“权管一府之地,法制不肖之民”最为著名,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后的一百多年里,每次举办牛老爷社火时都能看到这句话。二零零八年,这种奇特的民间文化形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得到了民间和政府更多人的重视和保护。
这是牛老爷社火的变迁,当然也是侯官寨变迁的一部分。侯官寨最大变迁却是在二零零七年的环山公路通车以后。这时的侯官寨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利,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斜,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也发生着从来没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零一零年,侯官寨村引进了宏府集团的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项目,被一次性征地近千亩建起了葡萄园,听说以后还要建葡萄酒厂。过惯了农耕时期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村民们刚开始还有抵触情绪,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以为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钣碗。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土地的集约化开发利用不是让农民失去依靠,失去饭碗;而恰恰相反的是却带来了更多更大的饭碗。村子里不但办起了很多农家乐,同时葡萄园还给村民们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一些离葡萄园近的村民还把空余的房子租了出去,当上了“房东”。今年,侯官寨千亩连片葡萄园都已经挂了果,收获的季节就要来临了。
侯官寨的另外一个变迁就是村里中心小学的撤并。收了暑假,我的两个侄女就要去乡上上学了,每天有校车接送,也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但是,中心小学的撤并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是因为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侯官寨的总人口大概有三千五六百吧,共分十个生产队。老龄化现象也很突出,基本和全国持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约占到十分之一,而且还在不断递增。
侯官寨村仍然在不断地变迁着,变迁的速度将超过以往一千年的任何时候。侯官寨村的变迁其实也是中国农村以及经济变迁的一个缩影。
希望侯官寨村——我的故乡,我的出生地越变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生活越来越富裕,环境越来越优美。这是我的梦想,我想也是所有村民的梦想。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母亲的爱好
- 下一篇:(小说)手机,豆腐,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