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坊变博物馆”道出非遗保护困境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为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而榨油技艺的传承人高让让也被告知不能再回到这里进行生产。(
老油坊,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事物。但它没有被遗忘,在少数乡镇,像沣峪口这样的老油坊还保持着生命力,榨油、卖油不仅是榨油工的营生,更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而如今,沣峪口这座“活化石”老油坊却要变成只能供人参观的博物馆,技艺传承人被拒之门外,这样的保护更像是一种割裂。
作为老油坊的承租人和技艺传承人,看到老油坊的日趋破败,高让让本来是想通过申遗来恢复老油坊的元气,但被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所希望的保护性措施却没有出现,反而迎来对老油坊的一次彻底推倒——“它将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群,它包括了沣河乐园、创意饰品店、老街酒吧等部分”。
改造方案中,衍生出了许多和老油坊本无多大关系的事物,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技艺传承人彻底排除在外,这让人费解,更让人担忧:循着这样的保护逻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留下什么?又能传承什么?
非遗,最重要的特点是“活”,是传承物与传承人的结合。如果保护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却将传承人和传承物割裂,那这样的保护就没有意义。如此生硬的改造,只会将活的技艺变得死寂,而所谓重建也就失去了历史内涵。
应该看到,不仅是这个老油坊的命运值得关注,在其他非遗文化的保护上也有相似的误区,缺乏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而盲目改造,保护工作经常适得其反。
而造成保护困境的,不外乎三方面,一是,虽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专门法规,但很多时候未能严格执行;二是,具体的改造方案往往缺乏专业性,不够慎重,以此次老油坊改造为例,本应文化部门重点负责的,却只“配合”城建部门;三是,改造工程往往因为利益驱动,只注重揽人气,以期待日后成为旅游热点,而轻视原真保护,不顾历史积淀。
看到老油坊如今的命运,高让让的儿子高飞感叹“不想拆了真文物,修个假古董”,实际上老油坊此般改造,不仅是修了个假古董的事,更严重的是,失去了附加在老油坊肌体里的血液——手工技艺与历史记忆,这无疑是最让人担忧的。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表哥”杨达才被开除党籍
- 下一篇:城南客运站附近何以经常拥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