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画研究
余曲人爱画,更爱读画,至于能否读出个花来,怕是谁也说不上来……。
我也爱读画是及于日子的无聊,时间久了,就惯成了毛病和怪癖。我读画从来不去追究画品的作者是谁,也不去论说技匠的优劣和高低,只是一个心眼的认定那些从感受而来的意象,用悲观者的观点,去认识画里所含函的哲学味道,感动作者在作画时的情感宣泻。有人说:“读画也是一种责任,”我相信呢!读画需要勇气,更要心平气和静心细品。绘画如写人,本来意义上的绘画,正是那些恰如其份称之为绘画的东西。人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其实就是日子,日子里有了感动,有了激动人心的故事,都会记忆在画库的素材中,经过文化和审美的浸润,酿成新的绘画意义,画品的奥秘及画画人的思想,超越社会审美的前瞻性,表现为笔墨物质而高于生活。
读画是一种感动过后的回味,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笔墨和人格魅力。
绘画是一种近乎纯手工的劳动,在一定情况下,将自己感知的思绪和愉快,体验传达给观者,常人一般只不过求到逼真,用象与不象来评判画的优劣,我所阅读的画面是心临其境的情绪,作者按事物存在的天数,把感情泼洒在纸上的激动,当画家把自己最密秘最深刻的感受,用美的秩序诉说为具象的故事,画中便产生出节奏运动,这便是律动的写意,就象动作,除了快感之外,而无其它意义,这便有了舞蹈的冲动。
尽管谁也挡不住时光的流去,但是,绘画却能留住往日熬过的风景和作者的情绪,笔意里的那一管墨色,伴着动物的灵性,在竹管的动作下,对宣纸诉说苦难和欢欣,这就是中国画的由来。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飘逸着文化的书卷气息,含虚,直白而又情意绵绵,涓涓流淌着作者的情感,这种中国画的原本精神,就象剪刀一发明出来就再也无法改变她,这便是绘画的科学。
我所理解的画作,不仅有墨痕的勾勒,更要有水墨的渗透和晕化的矛盾和传奇,笔墨是画家呈现故事的方式,她极有创造性的统一,当这些笔墨符号,被说成是技巧,结构和逼真时,她们都忽略了画笔的揉情意义,承然,画痕的力度在于张力和深度,但重要的是作品需要呈现出一种用心与自然交谈的能力,最终放达心灵的美,使画作又有了另一个表达生命的行为。在各个笔痕以外,形成感觉和崇高,是归结我们做画时的表现,这些中国画的符号,直接或间接的适宜于在人们心里引起一种愉快或激动的情感,并激发出作者下笔方有神的境界。
尽管画中表现的不一定都是闲情逸志,也许还有苦难和难常的悲壮,但是,读画却是一件艰难而复杂的事情,一是没有可读的作品,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些失神的千篇一律的重复,画家们习惯于市井功利推销。二是内容不能自觉提出感觉上新的可能,新的视觉和境界,作者忘记了绘画的根本任务,就是社会进步,揭示问题让人们觉醒。三是绘画舍弃了文学功能,几十年原地不动,无视身边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以致于不能深入观察生存体验和生活巨变。四是有的则跑到落后地区,把那一缕破败废弃的景象,当作美的发现而采风归来。五是不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的苦难,麻木的毫无意义的拼凑出画格,尤其是应制而作,商品化大兴其道,绘画钻进了空洞,无聊,平庸的风气中,让读画人一头雾水,而嗦然无味。
读画又是愉快的……。
读画产生一种无功利的快乐,那是因为物体中温存着某种引起从心头爱恋的情感特质,中国画讲究气运贯通,笔意流畅,完全是笔墨造成的一种情感流动,读者把读画当作一种爱的旅行,长期坚持着,绘画中无声的静美,温含着激动的律音,带有神秘神奇的悄悄话的感觉,每幅画都是作者迫切要表达的重要事情。读画的人在寂寞中独品,就是要弄懂这些画中要表现的东西,这里,我想对画家而言,画品的基本能力,就是写意和写时的心境,情感的力量,画家与工具之间用写的对象称之为感觉的冲动,作者最终追求的目标,是表达出人的感受与社会机能的冲撞,这种交识在画里的情感是一种实施画理的途径。
余曲是画家们的故乡,长安更是长安画派的诞生地,古城里应该画画的人比读画的人要多,也许让人们都来读画是一件困难的事,也许当下人们连文学也懒得读了,谁还费神的去读画呢?也许画作只是在笔墨里重复着无聊。但是,我们在生活之余,想往和渴求画作艺术的乐趣,画里隐含的文学,画者的笔墨修养和愉快心情,感染着我们的日子,这时,一种从未有的舒坦和满足便留在心头。
读画久了,便有了感想,读的多了,便有了心得。
谈不上研究,我却用了研究一词来作题目,盼能与爱读画的朋友们交流,使我们的日子更为快活。
壬辰年八月十五前夜方僧于余曲城壕庙中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光阴•写意
- 下一篇:(散文)淡淡的山 弯弯的水--蒿沟写生有感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