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有个苗春生
30年来的每一天,一位普通农民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关中民俗,他就是家住长安区郭杜镇周家庄北村的苗春生。苗先生今年57岁,他从1975年开始玩泥塑,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培训,全凭个人想象力和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自己的泥塑风格。这些大小不过一拳的泥人构成了一位普通农民的精神世界。
苗春生生于1951年,长安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予了他善感的心灵,关中汉子特有的豪放脾性又造就了他奔放的艺术风格,加之家里世代务农,农民的质朴和勤劳又在他身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这个与黄土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最终把黄土玩成了与祖先不同的东西。
半寸长的小人,或专注地挑起筷子吃面,或叼着老烟袋蹲在碌石毒上凝神远思,或牵着小孙孙知足地看大戏,或敞了怀大方地给怀里的婴儿喂奶,简单的构图,就把“面条似裤带”、“凳子不坐蹲起来”等关中风情表现了个淋漓尽致。他的名为“关中记忆”的大型泥塑作品是苗春生历时14个月完成的,于今年7月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问及展后的感受,
如果说是想展现关中民俗,那么他无疑是做到了。他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活灵活现的物件真实的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关中农村的生活场景,给人们展现出了许多现在很少见的甚至是已经失传的行当。2007年,苗春生被评为“西安十大杰出民间艺人”,同时来的还有“陕西民间艺术一绝的泥塑状元”、“农民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苗春生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他曾在郭杜镇文化站放映队当过电影放映员,在工作之余钻研泥塑,同时坚持绘画。常常是端着饭碗的时候就愣了神儿,三两口扒拉完饭就去鼓捣他的泥巴了。老伴埋怨他“尽干些没用的东西”,他总是置之一笑。 1986年他离开放映队去和朋友办企业,后来又自己办养猪场,但总因太占用创作时间而自愿“下岗”回家。舍弃“正事”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创作泥塑,除了种好家里的几亩地外,农闲时节或者下雨天就呆在果园里一门心思地鼓捣泥塑。有一次他和老伴一起在地里干农活时,看到地畔两个正在歇息的妇女,立刻撂了锄,欣喜如孩童,回到家后,精心捏出了“老嫂子”,这件颇让他感到得意的作品后来被他的一个好友强行索去收藏了。在苗春生陆陆续续创作出一系列惟妙惟肖的作品后,老伴觉出意思了,不再反对他迷恋泥塑,亲朋好友来了,陌生的拜访者也来了,往往以讨到他一件泥塑作品为幸事,而苗春生每每遇到“知音”,一番品鉴之后,常常带着既高兴又留恋的心情慷慨相赠。那段时间他纯粹的把泥塑作为一种爱好来自娱自乐,虽然作品没留下几件,但他的名气渐渐扩散开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知道他了,群众艺术馆知道他了,电视台知道他了……苗春生的干劲越来越大。
他将创作室搬出了果园。新盖的两层小楼,有一层被全部用来支了画案和大大小小的木架,以摆放成型的作品。苗春生说,爱好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充实和幸福,他痴迷泥塑30多年,直到近几年才把心思全部投入到泥塑上,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前不久,一家培训学校打电话来邀请他去那里专门从事泥塑的培训和创作,被他婉言谢绝了,“去那里搞泥塑和在家里搞泥塑感觉完全不一样”。艺无止境,在由着自己兴致的同时,他正在精心为大唐芙蓉园和西安某烤鸭店准备大型的泥塑作品,相信不日将带给人们另一番来自泥土的震撼。(文/水墨长安 图/许海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民间泥塑大师苗春生:传承是难题
- 下一篇:“首届道教慈善节日庆典”活动在西安开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