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书法家王志耘:丹青妙笔写新曲
王志耘"神游"关中民俗博物院并欣然题字
王志耘 先生是陕西籍在京城的文化精英,也是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新闻界前辈与书法老师,在与他六年多的互相学习交流中,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温和的人,儒雅慧质,温良敦厚,一个温和外表下,拥有一颗坚强心的文人书法家。
中国书法家必须秉持“书学”和“书艺”互相助益的书学理念,“功夫在写字中,功夫又在写字外”。 王志耘 先生是近年来,中国“文人书法家”的传承者与代表人物。
王志耘 先生受家学渊源的影响,从小练习书法,较早受传统文化熏陶。记者生涯给了他行万里路,接触众多人和事的机会,这些阅历和生活的磨砺,都潜移默化地成为他的书法元素,审美符号,滋养他的学识和审美情趣。
笔墨当随时代,阅历更是书法家一份难得的宝贵财富。 王志耘 先生不仅是一位资深的军事新闻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他长期战斗在军事新闻战线,历任新华社记者、编辑、军区分社副社长和记者站长、编辑部采编主任,最近十年他在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担任领导职务。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中,他写下了数以千计的报道,组织拍摄了一批有影响的电视作品,他的作品数十次受到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批示,有的选进各种文集和中学课本。在这样的国家级新闻单位,他自然接受了高层次的文化熏陶,为其书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造就了他书艺中的传统文化情怀和儒雅书风。
刘熙载在《书概》中曾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收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我们赏读王志耘的书法,其清雅的格调、严谨的布局,风骨内敛淡雅其表,精神外拓雄秀其里,峻峭中可见骨力,让你在咀嚼品味中不知不觉地为其作品内涵所折服!
2008年3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与长城书画院在西安专门举办了王志耘书法研讨会,与会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和陕西省书协领导钟明善、雷珍民、胡树群、张红春、温友言等书画界名流对王志耘坚持加强传统书法文化修养和走“文人书法”之路给予高度评价。
“文人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正脉,它以人文情怀为书法艺术的底蕴,其书法精神应该是书法所透射的传统文人精神。“文人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文人书法家的笔就是武器,就是炸弹,每一幅作品都是有能量的,有的象炮弹,有的象核弹。对书法家来说,不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书法中的一点一划也无不来自自然, 王志耘 先生六年的戍边经历便是明证。
新闻记者那些来源于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汹涌澎湃的生命感悟,一旦实现“叙述形式”的转换,片片灵思,都即化为王志耘笔下元气淋漓的灿烂篇章。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显露出金戈铁马唱大风之势,宛如军歌军号,宛如将军布阵,使人振奋和鼓舞,没有血与火的锤炼,这种风格单靠书斋修养是很难得到的。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就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理想中的文人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陋室的清贫的情境来反衬文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家园的富贵高雅。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正如已故书法家,原陕西省文联副主 席胡树群 先生评价说:“ 王志耘 先生历来把书法作为自己的爱好,自我精神的完善,只顾耕耘,不问名利,耐得住寂寞,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坚守着心灵的一片净土,从而形成了他书风的自然、飘逸、洒脱的面目,给人以明月松间照,清风入怀来的审美感觉,这是难能可贵的。”
王志耘书法:王国维《人间词话》
文人的秉性——天赋、才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它需要扎实的技术作支撑,才能在高技术层面作图形化的铺叙,转换为视觉文化产品。 王志耘 先生不仅是位多产的新闻记者、作家,更是一位潜心理论研究的书法家。
中国历史上所有诗人与文学家挥毫泼墨,胸中的万丈激情,化为笔下锦绣笔墨的万端柔思。李白“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草书歌行》);陆游“神龙战野昏雾腥” ,“捶床大叫狂堕帻”,“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草书歌》)。他们中不少人,在书法和文学上双极并造,其种种情采,在历史上令人好不羡煞。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有才气的作家与新闻媒体人无不临池挥毫,这就是中国文化界的特色之一。 王志耘 先生作为当代文人书法家的代表,就要跨越历史沟壑,填平历史伤痕,接续中国文人的书法传统,传承中华文脉,路,就在脚下。
文人雅士逸兴大发时,可以提起毛笔狂舞一通,找到“颠张醉素”的感觉;书法家文化功底深厚者,也可以触类旁通,吟咏诗词,以表示自己绝非一介“字匠”。
2010年由解放军金盾出版社出版了《王志耘书作﹒中华美文妙诗》,该书法集前半部分为古代记、表、赋、说、铭、 志等文体的古文名篇,包括一些名联、警句;后半部分主要是优秀的诗词。在这本集子里, 王志耘 先生采用了多种书体,或真、或隶、或行、或草、或篆,以贴近所书的作品的内容,能较好地表情达意而定;他的书作或朴茂、或简静、或刚健、或 婉约、或纵逸、或方正,也是以所书作品的风格而定,体现作品的风韵,使两者相得益彰。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同书法家的传统文化素养密不可分。
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先生评论《王志耘书作﹒中华美文妙诗》认为,我国的古诗文名篇是经过千百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艺术结晶,承载着人世的情感、体现着民族的精神,对于把书法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人,殊不知古文修养是第一“要务”,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在他的《读史》诗中所说的“精神”,应该就是 王志耘 先生的追求。
书法家要走向大境界,既要重视书法实践,又要重视书法理论的探索,更需要注意整体文化素养的培育与积累。只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垫底,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能永葆自己新鲜的生命感觉和艺术感觉,笔者以为, 王志耘 先生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上的建树与境界非一般书法家所能比拟。
2012年10月,王志耘著《学书论法二十章》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上市。在书中,王志耘归纳了历代书法的总体特点后指出,如果古人都是陈陈相因,那就没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的各种时风,也不会有静穆的秦篆、质朴的汉隶、端庄的唐楷以及灵动的行书、飞动的草书等书体的出现,更不会有“二王”、“楷书四大家”、“宋四家”等书法高手不断涌现,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传世名作。
先贤大家苏东坡认为学书不能死守“法则”,而要知法、用法,进而能够变法,做到不受规矩的束缚和制约,能食古而化,书出己意,达到无意求工而自工的程度,把“达意”作为书法追求的目的。
通览《学书论法二十章》一书,全是根据王志耘的讲稿整理编写而成。全书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基础技法层面,而是对初学书法者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用笔与结体、取法高古与求新、字内功与字外功、小道观与大道观的关系等等,结合自身感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来令人深思。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李铎 先生对王志耘著《学书论法二十章》一书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王志耘的见解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而没有创新也不能算作是继承。中国书法之所以像奔腾不息的大河,不舍昼夜,充满活力,就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像王志耘这样的书法家在继承的基础上从来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否则,只能是一方死水微澜的池塘,日久必腐,哪还有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灿若星河的景象呢!(卢剑利)
相关链接
王志耘简介
王志耘,字之韵、静庵,陕西户县人,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历任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编辑及有关方面领导,中广协会军事节目委员会副会长、长城书画院副院长等职。
40年的新闻生涯中,王志耘先生不但参加了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百万大裁军、’91华东抗洪报道、’98九江和洞庭湖抗洪、“亚星一号”卫星发射、支援胜利油田、引黄入青等许多重大活动和事件,写下数以千计的报道,连连获得国内军内新闻大奖;而且他在书法领域默默耕耘,颇有成果。受家学渊源影响,他自幼习书,在抄摹经书中打下扎实基础。数十年间,他碑帖兼临,尤对魏碑和楷书四大家习之甚殷。加之数十年的游历,使他有机会遍览海内名家墨迹、楹联牌匾、碑刻摩崖,开阔了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书法的内涵。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有魏晋笔意,沉雄中见清丽,刚健中见飘逸。《解放军报》《 三秦都市报》《 西部书画报》《美报》等十多家报刊对其书法作品进行过报道和专题介绍,并被收入《中国书画名流珍藏集》等专集。2008年3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三秦都市报、长城书画院和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在西安联合举办了王志耘书法展览和研讨会,陕西书法名家对他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杂记)走进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
- 下一篇:(杂记)“蜡梅”还是“腊梅”?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