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魅力古寨—枣林寨
枣林寨位于西太公路西侧,洨河北岸,距兴隆街道
一、 村名的由来
枣林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在唐及以前,长安、万历两县已有的村庄中就有枣林寨。据祖辈相传:一说是与“北修万里长城,南挖十里洨河”有关。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的入侵,抽调全国各地的农夫去修筑万里长城,去的人大都十去九不回。丞相李斯(西安人)为不让当地的百姓受此劳役之苦,便上书开挖十里洨河。那时,修万里长城是越快越好,凡有偷懒者,便要遭到监军的打骂,而修洨河是越慢越好,据说是用“柯杈棍铲土,牛笼嘴抬。”主要是为了拖延工期与万里长城同时完工,以保护当地百姓免受修筑长城的苦役。为了便于监军和农夫的吃住,当时的监军便抽调一部分人力修建了一个军需营寨,这个军寨就是现在的枣林寨。洨河工程完工后,有部分无家可归者便居住在寨中一直繁衍至今。
另一个传说是枣林寨最早叫枣龙寨,与唐王李世民有关,和天子峪、抱龙峪、唐王寨、枣儿岭、沣峪的喂子坪有着相同的传说。传说唐王李世民的母亲曾在天子峪至相寺祈求降子,后生下儿子李世民,为了还愿,便抱着李世民到至相寺烧香拜佛。劫匪得知此事后,便由百塔寺向至相寺一路追杀。随从护卫极力护送李世民母子跑到了抱龙峪躲藏,至相寺主持为了救护他们母子,便用计将和尚分为两拨,一队人假扮李世民母子,沿左边岔道丢弃金银、细软、珠宝,引走了劫匪;另一队人沿右边岔道来到唐王寨;由于一路奔波,李世民当时没奶吃,寨子里的人便引着他们到喂子坪找了一个奶妈给李世民喂奶吃。同时,派随从护卫出山,回城报告皇帝李渊,李渊亲自带领数千人马寻找李世民母子。来到洨河北岸,便在枣林寨安营扎寨,遂上山追杀劫匪。在喂子坪李渊与李世民母子相遇,与大队人马汇合。李世民的母亲遂将详细经过禀告皇上,皇帝降旨将生李世民的地名更名为“天子峪”,将找到儿子的岭子叫“枣儿岭”,将给李世民喂奶的山坪子更名为“喂子坪”。后来李世民当皇帝后降旨重修至相寺,在至相寺修葺一新,为菩萨开眼时,亲自带领人马沿着当年母亲抱他出山的路线上山祭祀。祭祀结束回京时走出沣峪口,便在五楼的一个土岭子上歇驾,遂降旨将他母子曾在山上住过的寨子更名为“唐王寨”,将抱他出山的峪子更名为“抱龙峪”,将其父当年上山找他时安营驻扎的寨子更名为“枣龙寨”。
为了迎接皇上李世民回京,文武百官便出城三十里等候迎驾,其他随从御林军便来到枣林寨的湾子等候。后来人们便将皇上在五楼休息的岭子叫“歇主岭”,将在枣林寨等候的湾子叫“候驾湾”,将文武百官等候迎驾的地方叫“等驾坡”。
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家驻扎过的古老村寨,因战乱和灾荒,村子荒芜,城壕四周长满了野枣刺(又名酸枣刺),形成壮观的枣林美景,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于是过往人们便形象的称之为“枣林寨”,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已无法进行详细的考证,但每一个地名都带有一定的历史印记,也蕴含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向往、一种历史的脚印,但这些精彩的传说已在枣林寨人的脑海中凝结着追忆,成为人们心灵中魂牵梦绕的浓浓乡恋。
村史沿革。中华民国时,枣林寨归甘河廒,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归细柳乡管辖,1958年9月,乡建制撤销,改制为人民公社,归细柳公社甘河管区管理,1961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时划归甘河公社管理,文革中仍归甘河公社革委会管理,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称号,归兴隆乡政府管辖,2008年至今隶属兴隆街道管辖。
二、 古寨、古庙、古井、古坟
古老的村寨。悠久的历史,自然会留下历史的陈迹和迷人的故事。枣林寨原来有一座完整的城池。城堡坐北向南,有四面城墙,城墙外有城壕。城内分布为“工”字型,“工”字上面的一横为“东巷”,下边的一横为“西巷”,“工”字的中间为“大巷”。城墙高2丈,下宽1.5丈,上宽6尺。有南北两个城门,城门洞宽1丈2尺,高1丈5尺,安有两扇高大宽厚的城门。城门洞上修有城楼,城墙四角上修有箭楼和瞭望台,为砖木结构,具有防守、射箭、瞭望等功能。因年久失修,造成垮塌。解放后,在58年大跃进时将城墙作为土肥拆除上地。
古老的庙宇。在北门外有菩萨庙和无量庙。菩萨庙3间,供奉着佛祖菩萨,有四大金刚护佛。无量庙3间,供奉着阿弥陀佛。据史料记载,“无量庙”所供是兴云降雨之神“无量之大龙王”。是由于佛经的翻译者把《华严经》中兴云降雨之神译为“无量之大龙王”。所以便称之为“无量庙”。庙前有两棵三抱多粗的大槐树和大杨树。两颗大树,枝叶繁茂,树冠高大,是村中人气风脉重要象征,见证了枣林寨的千年岁月,诉说着古寨人的沧桑。村西建有一座高高庙。村南建有关帝庙又称老爷庙,一座三间,供奉着忠义神关羽。北门内建有马王庙一座两间,供奉着马王爷。
古井名叫甜水井。在菩萨庙的东边有一口古井,人们一直把它称之为“甜水井”。在解放前全村人吃喝都是用这口井的水,原因是井水甘甜可口,具有清凉润肺之功效。据笔者祖父讲,由于“菩萨爷”和“无量爷”的灵验,四方的香客,善男信女众多,来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每到盛夏,姓李的大户人家便在大槐树下搭起茶棚,舍汤舍水,供各路香客享用。一日来一道人,饮了一杯茶后,感觉茶味与别处不同,便又要了一杯茶,让将茶水倒满,随手掏出一个铜元放入杯中,他仔细观看,杯中的茶水未向外溢出一滴。围观的人都觉得神奇。道人点头高呼,“此乃龙泉甜水也”,至此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远,十里八乡凡来枣林烧香拜佛的人和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在这里驻足歇息,喝一口甘甜泉水。
重要的南北官道。官道又被人们习惯的称之为“大义路”。在枣林寨的西边就有一条通往都城西安、韦曲、咸阳等地的重要南北官道。从陕南经沣峪出来的山货、木柴、木炭、生漆、药材、皮货,从五星、东大、留堡过来的莲菜、粮食、稻米等各种货物都要经过这条官道向北运往各地。这条官道上南来北往的行人络绎不绝,肩背担挑的商贾奔忙,驴驮马载,铃响往来,还有大部队的人马,日夜过往。路旁生意摊点星罗棋布,有卖菜的,卖面的,卖油饼的,卖硬面蒸馍的,特别有名的要数枣林寨的凉皮,很受人们的喜爱。流传着“枣林的皮子筋又酿,西甘河的锅盔香又脆”和“枣林寨蒸皮子,个个出来黑鼻子”的顺口溜。村中有酒坊、饭店,洗染坊,挂粉坊,豆腐坊,杂货店等商铺林立,有榨花柜,弹花柜,竹器加工等手工作坊和民庄。当时的繁荣热闹景象可想而知,这种兴盛繁华也不知绵延了几个朝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繁华盛景成为过眼烟云,但历史的发展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古树。在村西大义路上有两棵皂荚树,一棵在村北,一棵在村南。村北岔到口上的皂荚树十分高大,有
古坟、古墓。在村北离皂荚树不远有一个大“柏树坟”。据说是唐朝时一个地方官员的坟地。在“柏树坟”西北方向有一个大冢,人们称之为“大墓疙瘩”。相传是一座将军墓,墓中埋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将军,由于历史原因,已难以考证。但从三星项目基建时出土的唐三彩分析,可能为唐代坟墓。
三、 几个有趣的传说
(一)马兰花作界石。相传最早枣林有一姓史的人家与南堰头一姓赵的人家土地连畔。有一年史家先种了扁豆麦,后赵家种豌豆麦时,多占了史家一磨宽的地。冬季给地里上粪时,史家人发现赵家把自己的地多占了一磨多宽。于是史家找赵家说理,赵家不但不承认,反说是史家占了赵家的地。官司打到了菩萨爷跟前,菩萨叫来诸神,问土地爷,你说是谁家多占了地?土地爷也说不清,问马王爷。马王爷便睁开第三只天眼,说你看,是赵家人占了史家的地。菩萨让财神爷处理此事,财神爷便说:那就让爱占地的赵家把穷根扎到犁沟中吧!后来,过了三五年,赵家逐渐家道败落,穷困潦倒,不知是迁出还是绝户,自此南堰头便没有了赵家。而枣林史家家业日渐上升兴旺,成为一个大户人家,子孙后代升官后,举家搬到北京。相传北京史家巷的祖上便是枣林寨人。据说,到北京史家巷的长安人,说是枣林寨来的,史家便热情款待,或大力相助。早先史家人每年清明节还回枣林寨祭祖,后来慢慢也就不回村了,枣林也就没有史家。两家的地界划清后,史家在犁沟上栽了马兰花作为地界。从此,全村人家便纷纷效仿以马兰花作为地畔界石,周围各村的人们也便以马兰花作为地界。虽然马兰花一镢头就能挖断,但人们在种地时硬可多留一犁,也不多占一寸,邻里之间,村寨之间,和睦相处。从此再也没有因地界问题发生纠纷。
正是由于有马王爷处理两家地界的故事和“头顶三尺有神灵”的传说,使勤劳、善良、淳朴的枣林人形成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村风,一直沿袭下来。
(二)洨河和永济桥上的故事。村南有一条河,是一条
东西流向的人工河。是十里洨河的西段,东起香积寺南侧的潏河与滈河交汇处,西至秦镇东侧流入沣河的三河口,全长约
昔日洨河两岸是柳树成荫,郁郁葱葱,芦苇密布,芦荡起伏,河水清澈见底,鱼虾畅游水中,水边白沙皑皑,两岸绿草如茵,夏日两岸绿浪随风翻滚,秋天芦花飘荡白羽如雪,汇成了“渡口河”诗画般的“小江南”美景。清晨岸上耕种的吆喝声,午间洗衣女欢歌笑语的嬉水声,桥上车轱辘和牛马的铃铛声,风吹芦叶的沙沙声,汇成了洨河两岸热闹悠扬的交响曲。每年端午时节,妇女们就到羽源地里打粽叶,家家户户包粽子,村里处处飘荡着粽子的清香。娘家人还要给嫁出的女儿送去香甜可口的粽子。枣林的粽子好吃是因为除做法精细外主要是粽叶、大米、大枣、豆子都是纯天然的,包扎粽子也用的是马兰叶子,所以称得上纯绿色食品,很受人们喜爱。渡口店的粽子一直卖到上世纪50年代。到了冬季割回羽子和荻子,编制芦席和织打箔子。这洨河四时美景,真是使人如临“小江南”之佳境,美不胜收,如炽如醉,让人久久的留恋。
洨河上有一座石桥叫永济桥(又被称为渡口桥)。相传是明朝修建,后清朝又进行了重新翻修。洨河修成后,由于水流较大,南北往来使用船舶渡行。所以把这里叫“渡口河”,把永济桥又称为“渡口桥”。在永济桥上还有一个离奇的神话传说。相传土地爷批评财神爷不公道,光给富人施舍,不给穷人施舍;财神爷说,施舍布施,受者得之,不受者弃之。于是财神和土地二神一同来到永济桥上,只见从桥南头来了一个推着一车柴的穷人,财神爷便施舍一块金元宝放到桥上,只见推柴人的车轱辘被金元宝绊住,推不动了,只听见那人骂道,谁个怂把砖头扔到桥上,挡住了我的去路,只见他朝车下面连看也不看就是一脚,将金元宝踢入河中,推起车子过桥而去。过了一会儿又从桥的北头来了一个骑着白马的人,刚一上桥就看到水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于是便翻身下马,连鞋都顾不上脱,跳入河中去捡那个发光的东西,当他捡起一看原来是一个大金元宝。这就是永济桥下捡金元宝的故事。据说那位骑马捡到金元宝的就是洨河南岸晓杨村的罗家人(罗启的祖先),后来发达成为长安的四大财东之一,有“罗家的的骡子比车长”的顺口溜。
(三)金马驹与火化蛟龙寺。我小时候亲眼所见,在永
济桥北岸不远处有一个碑子坡,立有三个大石碑,呈品字型。石碑和碑文因人为破坏,现已无从考证。但据村中的老人讲,三个碑子分别记录着三件事,前面的石碑记录者开凿洨河的朝代、年号、经过、领工官员等内容,后边一个记录着修建蛟龙寺的大事,另一个记录着修建永济桥的朝代、年号、捐款人等内容。
蛟龙寺就修在“石碑”的后边,从碑子坡一直通到庵后,是一个约一、二里路长的大寺院。民间一直流传着骑马关庙门的说法,唐代佛教兴盛时修建。寺内僧人多达二、三百人,其中有一个姓董的僧人品行不端,为欺骗善男信女,编造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说蛟龙寺内有一个金马驹,常在深夜从碑子坡到永济桥上奔跑,金马驹屙的粪是金蛋蛋,说晓杨村罗家捡了金蛋蛋,发达成大财东;西甘河郭家捡到金蛋蛋也发了大财等。以此来诱骗周围村庄的人们和烧香拜佛的妇女,在迷信盛行的当时,梦想发财的人们,便纷纷在夜里来捡金蛋蛋,这样为这些作恶的僧人造成可乘之机。他们乘机将河边的洗衣女和夜晚来捡金蛋蛋的妇女抢掳到寺内地道中。由于周围村中常有妇女失踪,这一消息愈传愈远,后被朝廷得知,皇上李世民派魏征前来查看,魏征带着人马查看后,便匆匆离去,去时故意将自己的两个钢鞭放在香案之下。到了晚上返回寺中,以寻找钢鞭为由,让手下人到各厢房四处搜查,在东厢房内听到有妇女的哭闹声,循声发现一暗道口,下到地道一看藏着很多年轻妇女,救出众多妇女之后,便下令严惩和尚,并放火烧了蛟龙寺,相传大火绵延数里烧了半月,这便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火化蛟龙寺的故事。
四、 法马角与太白山取雨
据祖上老人讲,枣林寨的取雨法马角远近很有名,因为法马角取雨很灵验,受到方圆百里人的称赞。过去,遇到天旱,就常在无量庙和菩萨庙前法马角取雨。那场面极为热闹,全村人都要参加。先要在庙里祭拜天神龙王,拢上冲天大火,架起滚滚油锅,鞭炮四处齐鸣,锣鼓惊天动地,夜以继日的连续几天“烤马角”,直到把马角法出来(也就是“马角显灵”)方可出发上路。马角显灵后,给每个角马子(扮马角的人)每人头上包上红绸巾,光着膀子,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马脚用黄表抓上在油锅里蘸过的被烧红的铁錵 (就是过去牛犁地时的錵)口中念念有词,抡着红錵,手舞足蹈。出发时,由“护马角”和“掺马角”的人保护着,敲锣打鼓,列队上路。最后一次取雨是在1951年。取雨的地方是在太白山黑龙口山神洞。“马角”们进洞将取雨的“水净瓶”(又叫海子)放到黑龙潭内,几天几夜不出来,有时要跪七天七夜,把“马角子”的膝盖都给跪烂了,直到得了水,就是海子里的水升满了,才能“打驾回宫”。“马角”在洞中呆几天,随驾取雨的人在洞外也要等几天。回来时在户县的寺庙内“歇驾”,村里要组织一帮人去“接水”。取雨是件极为吃苦劳累的事,一般全村男女老幼齐出动,祭祀活动礼仪讲究繁杂,活动场面庞大,还要筹集很多食宿用品和香、蜡、纸、表等祭奠用品,花费很大。“取雨”灵验是因为天公作美,有时“取雨”回来后当晚就下雨,有时是第二天或三天到七天半月内就下雨。下雨后周围村上就唱大戏庆贺。据父辈人讲,枣林寨“取雨”灵验是因为在无量庙内画有龙王二儿子螭吻的像,龙王共有九个儿子,名叫赑屃、蒲牢、狴犴、睚眦、狡猊、椒图、囚牛、负屃。因为螭吻专职行雨,所以取雨灵验,香客众多,香火旺盛。
独具特色的锣鼓曲。逢年过节,村民都要敲锣打鼓进行庆贺。村里的锣鼓队在60年代细柳公社的锣鼓大赛中曾荣获第一。锣鼓曲牌是古时作战的冲锋号角式的鼓点,鼓点铿锵震撼,锣音粗犷有力,激烈紧凑时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豪迈昂扬时如战场上奔腾对阵,悠扬髙吭时又似获胜后的兴奋凯旋。相邻各村遇到大事都邀请村里的锣鼓队前去助兴。
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的自然环境营造了多姿多彩的枣林魅力,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长河烙印,离奇神秘的生动故事,反映着祖辈们生活的艰辛和生生不息的繁衍,翻天覆地的变化验证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五、 李世英兴办张王联合小学
枣林寨是一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也涌现出了不少名人,其中近代应数李世英和董西池。李世英(1911年元月—1987年12月)享年77岁。是黄埔军校第七期学生,曾在细柳、五楼、户县祖庵等地教私塾,在教书时与张世英(五星南姜人),韩世英(户县秦镇人)结识,在张世英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当时流传着“三个世英闹革命”的佳话,后因家事变故,回村教私塾,务农。
他思想进步,解放后,第一个组织互助组,第一个参加初级社、高级社,村里开展扫盲运动,在自家屋里成立夜校,教村民识字。他对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为了解决村里孩子上学读书的困难,主动联络张王村的王忠益,张高村的高成功,召开三村的群众大会宣讲成立联合小学的好处,得到了三个村村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为了得到县、乡政府的批准,他写报告、亲自跑乡上、跑县上,韦曲离村里有三十多里路,他是早上没明背上馍步行到韦曲教育局,办完事走回家又是晚上,就这样两头不见夜的跑了大约十七、八次才被批准。在他的大力奔波下,经过召开会议、商讨校名、选定地址、三村兑地、筹措资金、筹集木料、砖瓦,抽调工匠、绘制图纸、领工基建,历时两年半,一座崭新的“张王联合小学”在一九五五年建成开学。这座小学在当时周围村子是最早的一所完小。东边的高桥、张牛两村和西边南堰、北堰两村共七个村的学生全部都在这里读书。现在村里70岁以下的老人大都在这里读过书。正是这所学校从1955年至2012年的58年中培养出了三、四千名莘莘学子,有的成为工人,有农民,有干部,有军人,有人民教师,有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一大批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董西池,是一位著名军医,医术精湛,特别对外科、狼疮有独特的疗法,能自制医药。对村中的病人常免费治疗,救死扶伤,惠及乡里。
枣林寨,这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村落,这个古老、文明、神奇的魅力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5000年历史文明,伴随着新中国发展步伐,一步步走向富裕、兴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2012年4月被国家规划为西安市高新区三星项目。枣林寨人以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的家园,支援国家建设,支援三星项目建设,支援改革开放,贡献出可爱的家乡。6月底,全村整体搬迁,但文明的历史,美好的传说,可爱的家园,都深深的的留在乡亲们的记忆之中。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