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花馍情
每年从农历六月六日开始,长安乡村便进入过会期。
改革开放前,各村过会,娘家看女,讲究用竹篮送花馍(俗称曲连)、水果等;女儿回娘家,送油塔子、糕点等礼品。现今过会出门走亲戚多提塑料袋、奶箱、食品盒、烟酒等礼品,很少见到送花馍的。
每逢姐妹家过会,母亲总会提前两天起好面,在过会先天烙花馍。旧时讲究,竹篮里的花馍,要求色白、不焦糊,大小匀称,形体好看,无裂缝。既要好看,还能食用。要求选料、加工,烧烤等工序一定娴熟,否则是烙不好花馍的。
母亲朴实能干,善于用心动脑,因而做起花馍来,村人佩服。
选料是做好花馍的基础,挑选麦粒大圆满的小麦磨面,磨面的麦子不能太干,适量拌水,以防磨出的面粉发黑。选择上等精面拌水同发面(面酵子)混合。左手倒水,右手倒面粉,掺和直到需要量。面要起硬些,做出的花馍有形状。右手不停揉搓,使散团絮先在右手揉和下形成一个整体面团,软硬适中,再放到案板上,双手按压,面团由圆变宽变长,左右手各翻起两边,反复按压……收团入盆再用湿布覆盖进行发酵。
手工活是做好花馍的关键。揭开苫布,将发酵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撒上面粉和适量碱面。使碱是个技术活,既凭经验,还要看眼功鼻闻,需根据面起的程度,面的多少,室温等因素,根据经验使碱才能恰到好处。为了质量,母亲用竹筷烧面蛋看碱使的多少。多了,倒点醋,少了,再放碱,然后将面团按压折合,再按压折合,直到面团表面光滑,切面无气泡或空隙即可。碱放的少了,做熟的馍味酸;碱放多了,做熟馍呈金黄色且瓷实。技艺不高者,烙的馍碱放多了,为了遮丑,就说:宁让碱大黄似金,不让碱欠少精神。
母亲用心去做,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爱意体现在花馍中。原先烙馍的锅是大铁锅,没有现在的平底锅或高压锅。做花馍分两次,先做糖托托,后做曲连。切一半面团,反复挤压折合呈圆柱状,然后娴熟用手撕成大小均匀小面团,再将小面团逐一揉搓,用擀杖擀成圆片,内放已调好的馅料(适量面粉、白糖、芝麻等),然后熟练的聚拢收口,再翻过用擀杖上下左右压平成圆状。火候是花馍外表的体现,花馍做好同时,父亲已将馍锅烧热,用油布涂擦一遍,母亲将糖托托依次摆放锅内,不时翻动,并将中心馍移到锅边,以防受火过多,发黄烧焦。父亲烧火经验丰富,既不能猛火,也不能停烧,保持锅底着火均匀,以防焦糊或半生不熟……
做曲连,是个工艺活,难度大,要求高。既要心灵手巧,又要胆大心细。母亲将小面团揉搓成环形连心锁、小兔娃、小老鼠、龙或蛇等造型,兔眼用红萝卜或红豆,鼠眼用黑豆点缀,煞是好看逼真,极像工艺品……
等烙好的黄淳淳、虚腾腾的花馍摆放一案,母亲擦去脸上汗珠,像大师一样逐一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将火候差,形不好的馍拣出让我们食用,好馍妥善保存。母亲知道,乡俗出门走亲戚,相邻和亲家是要揭开馍笼毛巾看花馍的,实际上是看主人的手艺。有的人因不会做而让人笑话,有的干脆请人帮忙做。
时光流逝,改革开放。现今人们过会走亲戚,大袋小包一提,哪像旧时走亲戚,下午回家,馍笼笼里还回赠二三个花馍或水果呢。
每当看到花馍,我就想念母亲做馍的过程,睹物思亲,怀念亲人。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